隸

汉语汉字
隶(拼音:lì,dài),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1]“隶”和它的繁体原是两个不同的字。简体的“隶”本读dài,始见于春秋金文,其古字形像手持牛尾一类的东西,用手抓住牛尾表示从后面追上并抓住,此义后世用“逮”表示。繁体“隶”始见于战国文字,属形声字,左部是表音符号,右部的“隶”表示抓住,本义是奴隶、奴仆,又特指古代奴隶的一个等级,后又特指隶卒,即衙门里的差役。作动词时指一方附属于另一方。“隶”又是隶书的简称。隶书的得名,一说是因为它“施之于徒隶”,一说是由于秦官府“令隶人佐书”。
  • 中文名:隶
  • 拼音:lì;dài
  • 繁体:隸
  • 部首:隶
  • 五笔:VII
  • 仓颉:LE
  • 郑码:XBKV
  • 笔顺:51124134
  • 字级:一级(编号:1035)
  • 平水韵:隸:去声八霁;隶:去声十一队
  • 笔画:8
  • 四角码:5090₉
  • 统一码:96B6
  • 注音字母:ㄌㄧˋ
  • 造字法:隶:会意字;隸:形声字
  • 结构:合体字,独体结构
  • 异体字:隷、?、?、?、?、*?、?、?、?、?

字源演变

汉字简化前,“隶”和它的繁体原是两个不同的字。

简体的“隶”本是会意字,春秋金文作甲组图1,是动词,应读为dài,手持牛尾,表示赶上并逮住牲畜。此即“逮(dài)”之初文。战国时继承春秋象形意味浓重的写法成为当时的主流,玺印文字作图5,显然是追术艺术性而使“构件A”成为特定的符号。小篆使尾由手下握至手中,贴在牛尾两边的毛离开牛尾,作甲组图6,削弱了象形性,也非主流写法,但被《说文》所采纳而成为主流写法。隶变后楷书作隶,主要是笔势变化。

奴隶的隶,繁体作乙组图13,是形声字,右部的“隶(dài)”作形旁,因放牧牛马者为仆役,所以用此作形旁;左部的“柰(nài)”指一种落叶小乔木,在“隶(繁)”字中表声(隶与柰同为舌音)。隶变后楷书作乙组图13(隶定作“?”)。随着字形简化,声旁“柰”被去掉了,与表示追及的“隶(dài)”成为同形字。隶变时,形旁“隶(dài)”本手持牛尾,牛尾讹作米,遂成乙组图14、图15等字,并俗体。

《说文解字》还收录了一个异体字作乙组图1。字形以“祟”为声;声旁祟为会意字,从出从示,出是脚离某地之象,示是祭祀神主之象,出示结合会“神祸”之意。祟于此字中表声。“?”与“隶(繁)”为重文异体,“?”为小篆,“隶(繁)”为古文,二者之别在于声旁之作“祟”与“柰”。小篆隶隶定后楷书作隶。隶变时,声旁祟的构件出讹作土,最后楷书作“隷”(祟的构件出讹作士,非土)。“隶(繁)”又简化为“隶”。作为异体,隶与隶(繁)之别仅在构件作木与出,作木为原初形体,作出为后代讹变(士又为出之讹)。

“隶(繁)”本义指奴隶,即为奴隶主奴役的人,在这意义上又可引申为动词性的奴役、役使。奴隶归属于奴隶主,故“隶(繁)”又引申为“附属”,如“隶属”一词,是从属于谁,受谁管辖的意思。

“隶(繁)”也是汉字形体之一的“隶书”的简称。隶书的得名,晋人卫恒的《四体书势》认为,隶书的由来是因为秦朝建立后曾采用秦篆字作为标准字,但是篆字难写,当时便让“隶人”(即胥吏)来抄写奏章报告,所以后人称其为“隶书”。还有一说,在李斯创立小篆的同时,一位叫程邈的狱吏因冒犯秦始皇,被关在监牢里。

他平时就喜欢研究文字,当时身在狱中整天没事干,便开始捉摸,怎样能使字变得好写好认。于是,他把字分为几类,有一类去掉重复的笔画,变得简单;有一类把偏旁部首进行统一,变得有规律;在写法上,程邈把诘屈的笔画变成平直的,把圆转的部位改成方折,变得好写多了。于是一种崭新的字体诞生了。由于当时管狱中的犯人叫“徒隶”,这种书体就被叫做“隶书”。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隶lìㄌㄧˋ

1.附属,属于:~属。配~(从属)。直~中央。

2.封建时代的衙役:~卒。皂~。徒~。

3.旧社会中地位低被奴役的人:奴~。~仆。

4.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汉~。

隶dàiㄉㄞˋ

古同「逮」,捕获。

详细释义

隸、隷 lì

〈动〉

(隶:又樆尾会意。本义:逮、捕、追及)

同本义[catch;capture]

隶,及也,从又从尾省,又持尾者从后及之也。——《说文》

跟从;附属[be subordinate to]

隶而从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不隶于宫观之籍。——明·顾炎武《复庵记》

又如:隶事(以故事相互隶属)

通「离」。流离[live the life of a refugee]

饿馑流隶,饥寒道路。——《汉书•叙传·王命论》

通「肄」

检查[examine;review;inspect]

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史记•酷吏列传》

练习[practise]

廼令群臣习隶。——《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词性变化

隸 lì

〈名〉

中囯古代对一种奴隶或差役的称谓[slave;person in servitude]

輿臣隶,隶臣僚。——《左传》

皆得以隶使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甿隶之人。——汉·贾谊《过秦论》

欲效野夫贱隶。——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出入必輿隶。

又如: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因罪被罚为官奴而从事劳役的人);隶仆(仆役);隶户(被没入为奴隶的人家);隶农(农奴,佃户,代耕农)

特指衙役[yamen runner]。如:皂隶

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

即隶书(秦书八体之一。又名「八分体」。相传为秦人程邈所作,由小篆省简变化而成)[official script,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如:隸絶(善于写隸书的高手);隸習(練習,演習);隸篆(隸書與小篆)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隶部】徒耐切(dài)

隶(简),及也。从又,从㞑省。又,持㞑者,从后及之也。凡隶之属皆从隶。

【卷三】【隶部】郎计切(lì)

隶(繁),附箸也。从隶柰声。

?,篆文隶从古文之体。

【注释】?:徐铉等注:“未详古文所出。”㞑:同“尾”。

说文解字注

【卷三】【隶部】

隶(简),及也。此与辵部逮音义皆同。逮专行而隶废矣。

从又,㞑省。又持㞑者从后及之也。徒耐切,古音在十五部。

【卷三】【隶部】

隶(繁),附箸也。附,当是本作坿,浅人改也。《周礼》注:“隷,给劳辱之役者。汉始置司隷,亦使将徒治道沟渠之役,后稍尊之,使主官府及近郊。”《左传》:“人有十等,舆臣隷。”按,隷与仆义同,皆训坿箸,故从隶。

从隶,柰声。郎计切,十五部。

?,篆文隶,从古文之体。按此云篆文则上古文也。先古后篆,亦丄部之例。但先古后篆,必古从隶,篆不从隶,乃合。各本隶、?俱从隶,则何取尔?有以知篆文必非从隶矣。《九经字样》云:“?字故从又持米,从柰声,‘又’象人手,经典相承作隶已久,不可改正。”《玄应书》曰:“字从米,?声。”?从又,从祟,音之绢切。考《杨君石门颂》《王纯碑》作?。与《字㨾》合。《鲁峻碑》作?,与《玄应》合。

二人所谓,盖皆谓《说文》,而右旁皆作〔⿱又米〕。《玄应》说似近是,盖即《说文》之篆文也。《说文》因小篆作□,故不得先举篆而系以古文。以其形与古文略相似也,故依革、弟、民、酉之例云:“从古文之体”。至《玄应》乃说之曰:“从米?声。”?,之芮切。从米,则唐玄度说以《周礼》曰:“奴,男子入于罪?,女子入於舂稾。”

广韵

羊至切,去至以‖隶声队1部

隶,本也。及也。又音代。

【校释】音代:即代韵“逮”字。

郎计切,去霁来‖隶声队1部

隶,仆隷。隷,上同。俗作?。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隶部】隶(简);康熙笔画:8;部外笔画:0

(dài)《唐韵》徒耐切。《集韵》待戴切,并音代。《说文》:及也。从又,从尾省。

又持尾者,从后及之也。《玉篇》:亦作逮。《集韵》:或作?。

(yì)又《广韵》《集韵》《韵会》羊至切。《正韵》以智切,并音肄。义同。

又《广韵》:本也。

(shì)又《集韵》神至切,音示。《方言》:馀也,秦晋之闲曰隶。○按今扬子《方言》本作?。

(duì)又《集韵》徒对切,音队。从后及之也。

又一曰与也。

(dì)又大计切。音第。狐子也。○按《尔雅·释兽》:貍子?。《释文》:音曳,《集韵》作隶,音大计切,未知何据。

(dài)又荡亥切,音殆。与迨、?、逮同。

【戌集中】【隶部】隶(繁);康熙笔画:17;部外笔画:9

(lì)《唐韵》《集韵》并郎计切,音丽。《说文》:附著也。《后汉·冯异传》:部分诸将,各有配隶。注:隶,属也。

又《孔融传》:皆隶名而已。

又《史记·酷吏传》: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注:隶,阅也。

又《广韵》:仆隶。《集韵》:贱称也。《左传·隐五年》:皁隶之事。注: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又《桓二年》:士有隶子弟。注:士卑,自以其子弟为仆隶。《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仪礼·旣夕》:隶人涅厕。注:隶人,罪人也。今之徒役作者也。《晋语》:其犹隶农也。注:隶,今之徒也。

又官名。《周礼·夏官》:隶仆掌五寝之扫除粪洒之事。

又《秋官》:司隶掌五隶之灋:罪隶、蛮隶、闽隶、夷隶、貉隶。

又《前汉·百官公卿表》:司隶校尉周官。

又《后汉·律历志》:隶首作数。注:《博物记》曰:隶首,黄帝之臣。一说隶首,善算者也。

又《正字通》:姓也。汉隶延之。又隶书。《晋书·卫恒传》: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按隶书,诸说不一。或云秦后旴阳变小篆为隶书。或言程邈狱中所造。韵会辨之颇当,盖古之隶,即今之真书行书也。周兴嗣《千字文》、杜藁《锺隶》。萧子云云:论草隶法,逸少不及元常,子敬不及逸少。任玠《五体序》云:隶则羲、献、锺、庾、欧、虞、颜、柳。孙过庭《书谱》曰:元常精于隶,伯英工于草,逸少兼之,此皆以真行书为隶也。欧阳修《集古录》始误以八分书为隶。

《书苑》云:蔡琰言: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於是为八分书。任玠亦云:八分酌乎篆隶之闲,则隶之非八分可知。《唐六典》云:校书郞正字,所掌字体有五,一古文,二大篆,皆不用。三小篆,印玺旗旛用之。四八分,石经碑刻用之。五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用之。据此,益可信隶即今之楷书。《正字通》:云:东魏《大觉寺碑》题曰:隶书,今楷字也。亦其一证。

(lì)又《集韵》力智切,音荔。附也。

(lì)又《类篇》力结切,音捩。仆也。

《说文》本作?。《广韵》:俗作?。《韵会》《正韵》作?,非。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字头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隶(繁)

王力系统

l

iei

隶(简)

董同龢系统

缉/微

d

jəb/jəd

隶(繁)

l

iæd

隶(繁)

周法高系统

l

ear

隶(简)

r

iər

隶(简)

李方桂系统

r

ədh

隶(繁)

l

iadh

西汉

隶(繁)

东汉

隶(繁)

隶(繁)

支/祭

iei/iad

隶(繁)

支/祭

iei/iad

南北朝

隶(繁)

北魏后期北齐

祭霁

iɑi

南北朝

隶(繁)

齐梁陈北周隋

祭霁

iæi

隋唐

隶(繁)

拟音/高本汉系统

l

iei

隶(繁)

拟音/王力系统

l

iei

隶(简)

j

i

隶(繁)

拟音/董同龢系统

l

iɛi

隶(简)

0

jei

隶(繁)

拟音/周法高系统

l

iɛi

隶(简)

0

iɪi

隶(繁)

拟音/李方桂系统

l

iei

隶(简)

ji

i

隶(繁)

拟音/陈新雄系统

l

iei

隶(简)

0

ǐe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隶(简)

去声

六至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羊至切/音代

0jei

隶(繁)

去声

十二霁

四等

次浊

郎计切

liɛi

集韵

隶(简)

上声

十五海

开口呼

一等

全浊

荡亥切

dɒi

隶(简)

去声

六至

船/常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神至切

ʥiɪ

隶(简)

去声

六至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羊至切

0iɪ

隶(简)

去声

十二霁

开口呼

四等

全浊

大计切

dɛi

隶(简)

去声

十八队

合口呼

一等

全浊

徒对切

duɒi

隶(简)

去声

十八代

开口呼

一等

全浊

待戴切

dɒi

隶(繁)

去声

五寘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力智切

liɛ

隶(繁)

去声

十二霁

开口呼

四等

次浊

郎计切

lɛi

增韵

隶(繁)

去声

郎计切

中原音韵

去声

齐微

次浊

li

中州音韵

隶(繁)

去声

齐微

郎帝切

洪武正韵

隶(简)

去声

二寘

次浊

以智切

oie

隶(繁)

去声

三霁

次浊

力霁切

li

分韵撮要

阳去

第二威伟畏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