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守

天守

日本的城堡建筑
天守是日本城堡中最高、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具有瞭望、指挥的功能,也是封建时代统御权力的象徵之一。「天守」有时也写成「殿主」、「殿守」、「天主」,明治时代以後出现了「天守阁」的新称呼。[1]
  • 中文名:天守
  • 外文名:
  • 别名:
  • 类 型:日式城堡
  • 功 能:瞭望、指挥
  • 地 位:封建时代统御权力的象征之一

发展历史

最早的天守起源於室町幕府最后一代将军足利义昭,位在室町第的御所建立,当时的名称为天主,织田信长增建岐阜城时则称为「天守」,这座四重天守也是名称由「殿守」演变成「天守」的转捩点,信长增建安土城则是第一个超过五重的天守。在安土城的「天主」前有很多被称为「殿主」、「殿守」的四阶橹,如伊丹城、信贵山城、多闻山城、乐田城及江户城的静胜轩。最早消失及使用寿命最短的天守阁则是安土城的天守。

现存天守

现存天守”是指自江户时代或更早以前已经存在,并一直保留到现代的天守。相对而言,现时日本大部分其他天守属于复元天守、复兴天守或模拟天守,皆是二战后重新建立。作为现存天守,大都符合以下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

虽然经历过多次复修,但依然几乎与原貌无异(如姬路城及彦根城)

于本来既有天守的基础上,使用原材料,按照原貌重建的天守(如犬山城,松本城,高知城,松江城等)

一部分附属的建筑已经被改建/烧毁,但天守主体保持原好(如宇和岛城)

一部分附属的建筑在明治时代之前已经被拆毁,现时主剩下天守主体(如备中松山城,伊予松山城,弘前城,丸龟城等)

利用曾经遗失的原材料重新建立的天守(如丸冈城)

日本自明治6年(1873年)颁布废城令起,开始拆毁各地城堡,最后约保留了60多座。后来这些要塞多被日军拿来作为军事驻地,因此二战时成为美军空袭轰炸的目标,不幸大半毁于战火。现在只剩下12座,其中5座列为国宝,7座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所以有“十二现存天守”、“国宝五城”、“七重文天守”等通称用语。国宝五城中的姬路城于1993年登录为世界遗产,成为日本第一个登录的世界遗产。

城名

重要度

地点

姬路城

国宝、世界遗产

兵库县姬路市

松本城

国宝

长野县松本市

犬山城

国宝

爱知县犬山市

彦根城

国宝

滋贺县彦根市

松江城

国宝

岛根县松江市

弘前城

重要文化财

青森县弘前市

丸冈城

重要文化财

福井县坂井市

备中松山城

重要文化财

冈山县高梁市

丸龟城

重要文化财

香川县丸龟市

伊予松山城

重要文化财

爱媛县松山市

宇和岛城

重要文化财

爱媛县宇和岛市

高知城

重要文化财

高知县高知市

现存天守一览表

发展过程

以天守的主体建筑来看,天守的形式分为初期的望楼型以及后期的层塔型。

望楼型

望楼型是在一座入母屋形式的大型建筑上再构筑一个望楼建筑,优点是可以在不规则的入母屋(通常是由于早期天守台建筑技术不良,受地形影响很大)之上建筑四方规则的望楼。

早期望楼型天守如为1576年修建的安土城天守,可见建筑明显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三重入母屋(中国称歇山顶)建筑与上部两重望楼建筑。不但上下两部分尺寸相差较大,而且下部的入母屋本身呈不规则长方形,这种不协调就是早期望楼型天守的特征。其本质原因是天守台形状不规则。

后期望楼型天守如建于1601年的姬路城。姬路城天守的建筑结构和早期望楼型并没有本质区别,然而通过建造较规整的入母屋以及配合望楼与入母屋的尺寸,姬路城显得非常协调而且在各个方向上看起来均较为对称。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姬路城的下部为一个两重的入母屋,上部为一个三重的望楼。判断的技巧是区分结构性的入母屋破风与装饰性的千鸟破风。观察建筑左侧可见一个巨大的破风由第二重一直延伸到接近第四重,这个破风即为入母屋破风,而建筑正面第三重的两个破风和第四重的一个破风均为千鸟破风,仅起装饰作用。

层塔型

层塔型天守的结构与寺庙建筑中的塔有点类似,是在正方形天守台之上层层加盖,每层缩进一定距离,如此每层都是一样的形状,且随着建筑高度增高,楼层尺寸的缩进也最为均匀。现存最著名的层塔型天守就是松本城了。松本城天守的二重和三重均有较大型破风,但对比姬路城的破风可以发现,松本城这些破风的两翼并没有直接连接到四角屋脊,这些破风因此为千鸟破风而非入母屋破风。

综上,望楼型天守与层塔型天守外观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有巨大的入母屋破风。许多日本人认为天守的特征就是大型破风,以至于在重兴大阪城天守时,虽然江户时代的德川大阪城是层塔型天守没有入母屋破风,人们还是在新建建筑上其加上了入母屋破风。

相关信息

天守台

天守台作为整个天守的根基。根据建筑所用材料不同分为土垒和石垣两类。土垒是早期筑城的方式。简单的以土砂堆积而成,其缺点是无法构筑较陡的倾斜角度。高度一般只能在6米之内。所以曾经一度被弃用,后来在战国初期出现了黏土的技术。即用粘质的土砂代替普通的土砂,这种方式所筑的天守台不但更加结实,而且可轻易实现倾斜角度,从而使得土垒重新得到广泛的采用。石垣则是以大块的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在结实程度、倾斜角度(可实现倾斜60度)方面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一直是筑城的主流。但是采集石料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也受到了限制。另外,石垣式的天守台很容易被敌人沿缝隙攀登而上,不如土垒式的紧密性,这也决定了石垣不能完全取代土垒。

屋根

屋根是层塔建筑的天守的主体。根据造型不同,分为入母屋造型、寄栋造型和切妻造型三大类。东部的天守为防止大雪将屋体压塌,建筑时普遍以石料为主。而在近畿、北陆等战事频繁的地区,则经常采用含铅的材料以降低铁炮射击的损伤。不过大部分还是以木材为主。当然外面还要涂上防火材料。

破风

破风是一种用来装饰屋根的掌形设施。除了望楼式天守的一层或二层固定为入母屋破风外,其他破风以装饰为主要目的,所以样式完全依个人喜好而定。是日本城的艺术美的主要体现。大致上有千鸟破风、唐破风、入母屋破风、切妻破风几大类。

狭间

狭间是指在屋根的侧壁上所开的小洞。以方便作战时用弓、枪、铁炮对外攻击。

根据所用武器的不同,狭间的样式也有所不同。大的狭间还可以在敌人攀登时实施落石的行动。和平时期狭间还起到天守内照明和通风的作用。

鯱是装在屋檐末端的装饰性设施。类似我国楼阁建筑中的飞檐。一般都是以木制、石制为主。象尾张名古屋城那样是金制的毕竟是少数。和破风一样,鯱也是建筑艺术美的体现。

1.首先是天守台的建筑。

如果选用石垣式:对天然石料进行切整、磨平,按一定倾斜角度堆积起来,缝隙处用小石填充,这种建筑方式的重点是对石块的合理布局。

如果选用土垒式:先要根据所要求的高度和倾斜角度,环绕施工范围打上一排木桩和板壁。然后将黏土或普通土砂浇灌进去。固定、压实后再将板壁去除。相对而言,土垒式建筑速度快,但板壁的位置、土砂的固定都不是一件易事。

2.天守台建好后,就开始屋根的建设。这也是筑术中技术含量最高之处。方法是由内而外的打上屋根的支撑木桩。上下两层间要呈交互状态,以预留出室内空间、通道。侧壁由厚木板装配,地板则是薄木板。底面胶结处以木、、绳索缠绕固定。需要注意的是要为破风预装支撑用的木柱。

3.为每一层顶部装瓦。然后建造安装破风、鯱(纯粹的美化工作)、开设狭间。最后通体漆上防火的剂料。就大功告成了。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