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虹贯日

白虹贯日

汉语成语
白虹贯日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白虹贯日指白色的长虹穿过太阳,形容异常的现象;古人以为这种变异的天象,是人间君主遇害或英雄精诚感天的征兆;在句子中用作谓语、定语。[1]
  • 中文名:白虹贯日
  • 外文名:
  • 拼音:
  • 近义词:
  • 反义词:
  •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
  • 用法:褒义,谓语
  • 结构:联合式
  • 例句:当代·殷谦《天廷秘传》:“却说三界初定,天斗静养数日,精气旺盛。时,女娲奉召前往玉京宫觌见天斗,为玉京宫美景折醉,但见玉京宫外云蒸霞蔚,白虹贯日。”(殷谦·《天廷秘传》第二回)

成语出处

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西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白虹贯日”。

《南齐书.褚渊传》“以渊眼多白精,谓之‘白虹贯日’,言为宋氏亡微也”。

成语故事

荆轲刺秦王

战国末年,秦国即将吞并全部六国,燕国危在夕。燕国的太子丹与秦王赢政有旧仇,担心秦国灭了燕国后,自己没有好下场,于是千方百计想阻挡秦国的进攻。当时秦国的军事实力远非燕国所能比,于是太子丹想出了一个派勇士刺杀秦王,以期打乱秦国阵脚的主意。

太子丹的太傅鞠武,认为太子丹的主意并不可行,但是又没有办法阻止,于是便向他推荐了一位智谋深远的燕国处土田光,建议太子同田光具体商讨之后再决定是否应该采取行动。谁知田光听完太子丹的叙述之后,不但表示赞成,还向他推荐了一位当时著名的勇士荆轲。太子丹便向荆轲坦陈了自己的设想::“我准备派您出使秦国,给秦王献上丰厚的礼物。秦王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一见有利可图,就一定会接见您。这时,您就可以上殿接近秦王,然后可以伺机挟持秦王,迫使他答应把侵占各国的土地悉数归还,并撤退军队。如果能这样,那是再好不过的结果。如果秦王不答应,就马上杀了他。希望壮士您能为我出力。”

荆轲答应去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他带着装有秦王追捕的逃亡秦将樊於期的首级匣和裏有锋利的徐夫人匕首的燕国督亢地图匣上路了。荆轲踏上出使行刺之路后,太子丹命人观察天象。这时天上有一道白虹,但没有贯穿太阳。(古时认为虹象征臣,日象征君,白虹若能贯日,则预示臣行刺君能够成功,没有贯穿,则预示不能成功。)太子丹顿时忧心如焚,垂头丧气地说:“看来,我们的计划要失败了。”

在秦国的朝堂之上,荆轲献上地图,趁秦王展开地图之时,一把夺过已经露出来的匕首,准备胁持秦王。荆轲乘机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结果没能刺中秦王,反而被乱剑斩死。

聂政刺韩傀

战国时期,韩国大臣严遂与相国韩傀结下怨仇,他到齐国去找屠狗为业的聂政去刺杀韩傀。聂政待母亲去世后,为报答严遂的知遇之恩,就独身仗剑闯入戒备森严的韩傀府并刺杀了他,然后自我毁容自杀,传说当时有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成语寓意

战国时燕国的荆轲奉太子丹的命令刺杀秦王的时候,韩国的聂政刺杀相国韩傀的时候都有白虹贯日。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行动,就会发生这种天象。后人遂以这种天象谓壮大之举、正义之象。也用来形容义士抗击暴君的壮举,或用来形容最高统治者面临危险。后引义为有较大变革发生之前上天所降示的吉凶之预兆。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主谓式成语;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形容异常的现象。

运用示例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唐·房玄龄《晋书·天文志》:“咸康元年七月,白虹贯日。二年七月,白虹贯日。自后庾氏专政,由后族而贵,盖亦妇人擅国之义,故频年白虹贯日。”

唐·沈彬《结客少年场行》:“重义轻生一剑知,白虹贯日报仇归。”

扩展阅读

从科学角度来讲,天上白色长虹穿日而过绝非出现什么不平常或不平凡的人与事,而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其中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虹”实际上不是我们常见的雨过天晴后的“彩虹”,而是一种天象——晕,它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冰晶(卷云、冰雾等)对日光或月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光学现象。 古代科学落后,认为虹的产生是很神秘的现象。有人认为是天龙现身,在空中饮水,有人认为是天子德高,上天施恩,大吉大利等,其实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而“晕”的产生虽然也是由于太阳光线经过一系列的反射和折射所形成的,但它与虹所出现的位置不同,它与太阳出现在同一侧,所以就可以“贯穿”太阳。还有晕的形状很多,如呈环状、弧状、柱状或亮点状等。晕还分内晕与外晕两种,常见的是内晕,它的色彩鲜明,但颜色顺序与虹刚好相反,“虹” 是内紫外红,而“晕"是内红外紫。外晕的颜色顺序虽与内晕相同,但色彩不鲜明,亮度较弱,往往只能看到白色光环。

综上所述,“白虹贯日” 现象的出现绝非是一种迷信所说的凶兆将临,说是一种坏天气到来的征兆才是科学的说法。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