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

北京市西城区综合性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号。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博物馆,占地面积24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分地下二层,地上五层,是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属中国省市级综合性博物馆。2006年5月18日,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馆内文物类型有青铜器、陶瓷器、佛造像等。截至2019年末,首都博物馆馆内藏品达12480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63170件/套。2008年2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自2022年5月3日起闭馆,关闭车场,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 中文名:首都博物馆
  • 外文名:Capital Museum
  •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号
  • 占地面积:24800
  • 类别:综合性博物馆
  •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门票价格:免费参观,预约入馆
  • 馆藏精品:释迦牟尼佛像、青釉辟邪、三羊铜罍等
  • 总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
  • 博物馆级别:国家一级博物馆
  • 藏品数量:124808件/套(截至2019年末)
  • 珍贵文物:63170件/套(截至2019年末)

历史沿革

1953年,首都博物馆开始筹备,馆址位于北京市国子监街孔庙内。

1981年10月,首都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1999年,为容纳更多的藏品,以及服务更多的参观游客,作为北京市“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工程,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

2001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的立项经国家发改委报国务院批准实施;同年12月,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奠基兴建。

2005年12月,首都博物馆新馆开始试运行。

2006年5月18日,首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2020年11月7日,首都博物馆龙山分馆揭牌成立。

建筑格局

综述

首都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24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分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北部设计了绿色文化广场,东部设计了下沉式林庭院。建筑物(地面以上)东西长152米、南北宽66米左右,建筑高度41米。建筑外形主要由矩形围合结构、椭圆形外立面和金属屋顶三部分组成。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三者之间的空间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中央礼仪大厅面积2000余平方米、高度34米,其装饰中国文化特征突出、现代气息浓郁;馆内不同类型展厅相对独立,便于观众参观、缩短参观路线,还便于安防管理。3000余平方米的临时展厅为中国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的展示平台。多功能会议厅具有多语种同声传译、数字电影播放、会议表决系统、会议厅专用网站等设施;数字放映厅有超宽视角弧形银幕,可播放高清晰数字影片。

展厅

综述

首都博物馆的定位决定了首都博物馆展览的构成:基本陈列、精品陈列和临时展览,展览共展出馆藏文物5622件。

基本陈列

首都博物馆基本陈列有《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是首都博物馆展陈的核心,表现了北京文化及不断递升的都城发展史。

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

“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的展陈内容分为“北京历史文化”与“世界文明概览”两部分,分别位于展线的内圈(展柜)与外圈(展厅四壁)。“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的展陈形式采取了“模块化”展柜与“嵌入式”场景相结合、“内外圈”展区相结合的理念。

1.“北京历史文化”

该部分是本篇的核心,其主旨是再现北京历史,阐释京城文化的韵味,表现北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揭示北京作为一座融合了多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城市逐步递升为中国首都与文化中心的历史规律。这部分展览内容以历史文化为视角,展示了从46万年前的远古时期至新中国建立的岁月中,北京经历了从原始聚落形成城市,从北中国的政治中心跃升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都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至发展为建设中的国际大都市这一不断攀升的历史进程,通过对北京的城市定位、政治经济、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宗教发展等各领域的展示,概括了北京文化所具有的荟萃性、创新性,多元性、连续性与递升性五个特点。该部分包括十个部分;内容结构上选取了“海陵王迁都”“元大都积水潭码头”“北京保卫战”“盛世京师(康雍乾时期的北京)”“五四运动”“开国大典”六个场景作为串联北京历史的节点。这部分共展出文物675组件与大量图表、照片,上展文物包括石器、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织品、书画、家具、拓片等。

2.世界文明概览

“世界文明概览”部分是解读“北京历史文化”的辅助陈列。它与“北京历史文化”依时间序列平行展示,以图片与文字为北京史的展示提供了一个以世界为范围的广阔背景,从而加深观众对北京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激发观众的思考。

“北京历史文化”(内圈)与“世界文明概览”(外圈)位于展线的两侧平行展示,观众在观览过程中同时领略中外文明的精彩与跌宕,整个外圈已成为一个完整的辅助展品来诠释内圈——北京的历史文化。这一展陈形式为“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营造了一个语境:北京从古至今都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

专题、艺术陈列

首都博物馆精品陈列有《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教艺术精品展》。这六个馆藏精品展览和《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对北京文化展现的补充和深化。

《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公元前2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中国两千余年历史上,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净土宗等众多宗派,产生了建筑、雕塑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与精美作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北京的长足发展,留下了寺庙、佛塔、造像、佛画、法物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这里首都博物馆遴选部分佛塔文物进行展出,以期展现古都北京的佛教文化底蕴、佛教文化风貌等,以及建筑、雕塑和各种工艺等发展水平。

《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

古代瓷器展位于方形展厅四层E2厅。展出了北京作为都城历史时期出土和传世的瓷器,其中以宋辽金至明清时期北京地区遗址、墓葬、窖藏出土的瓷器。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共展出文物170组件。展出有宋辽金时期的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纹注壶、定窑白釉童子诵经壶、绿釉“杜家”款璎珞纹净水瓶等;元大都出土的青白釉多穆壶、青花凤首扁壶、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钧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瓶、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四系扁壶等;明、清时期的宣德款洒蓝釉钵、成化斗彩葡萄纹杯、雍正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乾隆松石绿地粉彩蕃莲纹多穆壶等名贵瓷器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精品。反映出中国陶瓷史发展的阶段及当时北京历史发展的轨迹。展览氛围恬静柔和,采用群体陈列方式。

《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

古代佛像展位于方形展厅四层E1厅。主要展出汉藏佛像精品。展览的主题是:展示中国汉藏佛像艺术的历史风貌,同时展示北京地区佛教文化的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了解佛像艺术在中国汉族、藏族地区发展、演变的脉络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艺术风貌;欣赏佛像艺术表现的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艺术神韵;了解佛像艺术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关系。展览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共展出佛像262尊,种类齐全,造型各异,风格多样,其中大部分佛像是首次向公众展示的馆藏珍品。

《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

古代玉器展位于圆形展厅五层K厅。展览分为三部分,展出文物181组件。展品中有大量的王公贵族墓出土的玉器,以及带有皇帝年款及刻有御制诗文的玉器,设置了“中国古代主要玉材一览表”、部分玉器使用示意图,设计分为静态展区、动态展区。

《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

燕地青铜展位于圆形展厅四层J厅。展览以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的对比、西周与东周青铜器的对比,展厅中心设计了一座显示出夯土层理的方城,象征着房山琉璃河燕国西周都城。城墙内、外壁与展厅四壁的展柜形成了三层同心展线。西周展品位于展厅中心,东周展品则位于展厅四壁的环形展柜,两周展品都依照兵器、礼乐器、杂器的顺序对应摆放,实现了两种青铜文化的对比。

建筑特色

首都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为社会服务”,强调“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首都博物馆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和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呈现出现代感。巨大的屋盖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深远挑檐;通长的石质幕墙象征着中国古代城墙;广场起坡传承古代高台建筑风格;在大厅北门外地面上镶嵌清代丹陛,大厅内有明代牌楼,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平面中心轴线特点;椭圆形的青铜展馆斜出墙面寓意古代文物破土而出。

首都博物馆青铜、木材与砖石的运用显示了一种历史的久远。北广场和大堂地面所用石材,产于自古以来为营造北京城供应石材的房山地区;方形展厅的外装饰,采用北京常见的榆木;椭圆形展厅的外装饰,采用青铜材料,并饰以北京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纹样。钢结构棚顶、玻璃幕墙等表现出北京有力的时代步伐,高大空间和通透的视觉效果顺应了当代建筑的国际流行趋势。

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自然光的利用、中式牌楼、翠竹庭院、流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兼具人文、自然情调的环境。

馆藏文物

综述

首都博物馆馆内文物类型有青铜器、陶瓷器、佛造像、玉器、金银器、钱币、书法、绘画、织绣、文玩等。截至2019年末,首都博物馆馆内藏品达12480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63170件/套。

文物捐赠

截至2020年,有许多单位及个人向首都博物馆捐赠有珍贵文物。其中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无偿捐赠给首都博物馆名家书画作品共计26件,其中以近现代书画家作品为主,包括吴昌硕、徐悲鸿、黄宾虹等名家作品,亦有少量清代和当代书画家作品;北京火柴厂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了大批记载着北京近代历史上轻工业发展历程的档案和实物,包括:高档火柴实物样品518件套、火花册40册、火花文字资料3卷等;马连良之子——马崇仁先生向首都博物馆捐赠马连良先生生前所用戏装、剧本等珍贵京剧文物;魏杞女士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一批家传的民国老照片,内容多为20世纪20年代各平民补习学校、小学校的师生合影,对研究北京教育史及学校沿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索大鸣先生向首都博物馆捐赠老北京街门、路牌、门牌、琉璃冰箱(清末)等大量记录老北京旧时风貌的文物实物;高德望先生向首都博物馆捐赠近两千张老戏单、节目单、海报,他多年来收集的这些纸质文物体现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和文化市场的沉浮发展;西交民巷社区居委会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了一批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天安门阅兵式的相关文物,包括:用手机拍摄素材后剪辑而成的《我们参与的九三预演》短片、阅兵活动纪念证书、纪念封等重要的活动见证物。

馆藏精品

类别

名称

简介

青铜器

三羊铜罍

商中期,通高27厘米,口径20厘米。1977年平谷刘家河出土。敛口,口沿外折,方唇,颈粗短,折肩,深腹,高圈足。

见簋

西周早期,通高16厘米,口径19.8厘米。首都博物馆征集。侈口,颈微束,鼓腹,两侧各置一半环形兽首耳,耳下有小钩珥,圈足有阶。口沿下两兽首耳间各置对称突起的兽耳,其两侧分别以兽首、两耳为轴的鼻、额组成四组兽面纹,圈足饰一周兽面纹。腹内底铸有铭文“见作宝尊”4字。

人形足双耳洗

汉,通高14.5厘米,口径27厘米。首都博物馆藏。此洗为深盆形,敞口,唇微卷,下腹收敛,腹两端各饰一兽首衔环,平底,腹下有三人形象。三人均圆目,大口,作直立状,双手叉腰,赤上身,仅下部着短裙,以头肩承负洗腹。腹部饰一组凸弦纹。洗为日常盥洗用具。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北京昌平白浮村出土。长21厘米,戟兼有戈之勾杀、矛之刺击两种功能,杀伤力大增。此戟前端并非矛形,它可能是戈、刀合体,应是无实用功能的仪仗器。

班簋

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公元前9世纪中期),高22.5厘米、径25.7厘米。班簋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一件蜚声中外的器物。此簋有4个兽首环耳,以内卷象鼻为足将簋身悬起,器腹内底铭文多达198字,记述了贵族"班"追随大贵族"毛公"东征的史实。

三犀鼎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76年),北京通州出土,高22.4厘米径23厘米。此鼎的高附耳、细长鼎足,均为燕国铜鼎的特征。鼎盖上的高浮雕写实装饰则是典型的燕国铜器装饰风格。

陶瓷器

青釉辟邪

西晋(265—317年),高12厘米,长16.5厘米。首都博物馆藏。辟邪昂首站立,长须,垂尾,背部有管状插口,腹部两侧刻划有翼。四肢劲健,肌肉丰满。釉层薄而透亮。辟邪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狮而带翼。瓷辟邪最早出现于三国东吴时期。

黄釉骑马男俑

隋(581—618年),通高32厘米。首都博物馆藏。明器。男俑与马俑为分别模制后再捏合一体,男俑头戴幞头,身着右衽窄袖圆领长袍骑于马上,足蹬长靴,左手扶鞍桥,右手执物(已失)。马立于长方形扁平托板上,鞍鞯俱全,神态驯顺。通体施黄釉,釉面有细碎开片。

青釉羽觞

晋(265—420年),高5厘米,口径13.5厘米×10厘米。首都博物馆藏。敞口,弧腹,平底,两侧有耳。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底部露胎处呈火石红色。胎体呈灰色,釉面莹亮。羽觞又称“耳杯”,由杯耳而得名,常用于饮酒,也有的作为食器。

佛造像

释迦牟尼佛像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铜镀金,高6.6厘米。这尊像为释迦牟尼佛成道相。台座束腰处刻有铭文:"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像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

韦驮菩萨像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铜镀金,高120厘米。韦驮是佛教著名护法神。其地位原来很高,为四大天王的统率,后受明朝《封神演义》影响,变成四天王的部属。常供奉在佛寺天王殿影壁后,面朝北方,守护主殿释迦牟尼佛。这尊像躯体高大,头戴战盔,身着铠甲,足蹬高靴,右手托金刚杵,形象威武彪悍,整体铸造十分精细。

增长天王像

元(1271—1368年),铜,高45.5厘米。增长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主要掌管南瞻部洲。此像站姿,头戴战盔,身着甲胄,足登高靴,身披倒"U"字形帔帛,一副武士装束。头部高昂,面部双目圆鼓,上牙咬住下唇,下颏长髯垂胸,气势凛然。

玉器

青玉宴饮图插屏

清代(1644—1911年),直径21.6厘米。玉插屏是清代较为盛行的陈设品,琢制方法主要有阴线、浮雕,一般插于木座上。此件玉插屏屏心两面纹饰均采用多层浮雕技法琢刻,一面琢刻出长廊、芭蕉、树、桌、凳、人物;另一面琢刻出山水、垂柳、小船、人物,采用远山近景法,层次分明,技法精练,抛光较好。

白玉童子诗文佩

清代(1644—1911年),长6.3厘米宽4.8厘米。佩白玉质,细润光亮。一面琢刻人物,周边为花边形细框,刻画细腻;另一面无边框,琢刻诗文,内容为"青云连直上,指日近龙光"。佩上方有小孔,可系佩。

青玉蕃莲纹香薰

清代(1644—1911年),高8.3厘米口径14厘米。香薰为青玉质,青白色中夹有黑色小斑点,盖上镂雕蕃莲花纹,器身外满饰相互缠绕的蕃莲花,细圈形平底足内琢刻一朵盛开的蕃莲花,璧薄精巧,造型新奇,琢制纹饰细密剔透,呈玻璃光,是乾隆时期仿制痕都斯坦玉器中的佳品。

金银器

藏文荷花金圆牌

清代(1644—1911年),径7.7厘米厚0.7厘米,北京门头沟区西峰寺清墓出土。圆形,边缘宽厚,中心錾刻图案,呈半浮雕效果。一面为荷叶与盛开的荷花,荷叶满铺,盛开的荷花或正面,或侧面,间以茎杆穿插其间;构图饱满,疏密有致。运用范铸、錾刻等手法,图案造型准确生动,纹路刻划细腻顺畅,既具写实性又富装饰性。

金盏、托

明(1368―1644年),通高4.2厘米。京右安门外万贵墓出土径7.8厘米底径4.8厘米。北京右安门外万贵墓出土。盏与盏托同出一墓,盏恰可置于托上,为一套器具。

嵌宝石桃形金杯

明(1368―1644年),高4.4厘米长6.8厘米宽5.2厘米。北京永定门外南苑万通墓出土。杯体为剖开的半个桃子形,杯柄为桃枝与桃叶,杯中与柄部镶嵌红、蓝宝石。

馆藏精品

文物保护

首都博物馆文物库房面积充足、分隔合理;安防消防设施先进、完备;拥有10吨液压电梯,文物运输车可从地面运到地下二层库房。同时引进成套先进的文物保护和修复设备,利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提高文物保护与修复水平,使首都博物馆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

首都博物馆展厅安装智能化控制温湿度的空调系统,展柜内保持利于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在文物库房则是根据不同材质的文物库区提供不同的温湿度。

首都博物馆馆内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含停车库管理和灯光照明控制)、消防监控与自动灭火系统(含应急广播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音响灯光联动控制系统,全面实现智能化;其中自动灭火还针对文物易损怕水的特性做出特殊设计。智能化温湿度控制系统、安防消防系统,为举办最珍贵级别的文物展提供了条件。

文化活动

专业期刊

1993年,首都博物馆创建《收藏家》杂志,曾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百种社科期刊奖”。并先后发表了《北方文物》《北京文博》《故宫博物院院刊》《考古》《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文物》《文物天地》《中国博物馆》《华夏考古》《文博》《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原文物》等期刊。

出版专著

《盛世风华——大清康熙御窑瓷》:该书是首都博物馆2015年同名展览的的配套图书,是一本以康熙一朝御窑及民窑瓷器为主要研究及展示对象的专业书籍,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00件瓷器展现了清朝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御用瓷器及同时期民窑瓷器的风采。

《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契约文书》(全八册):该书是清史编纂工程项目之一,收录了首都博物馆所藏的清代契约文书4000余件套,以影印的方式进行出版,编年范围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内容集中于土地买卖、租赁、赠与等经济活动,内含农耕文明晚期京畿及中国部分省区社会经济关系的可靠信息,绝大多数系第一次公诸于世,对重构清代社会经济史具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该书是《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的配套图录,书中以中国古代社会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在京津冀地区的冲突与融合为出发点,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展现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渊源。

展览活动

中国丝绸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联合推出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作为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专题展览,是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从文物保护学术成果交流、科学技术手段揭示、文物艺术价值呈现、文物科技研究等方面,全面回顾近百年来我国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展示全国23家文博机构、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工作成果,精选的50余件(套)的参展文物展现了保护修复和科学复原的最新成果,体现馆藏文物保护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水平。

宣传教育

2010年3月22日,首都博物馆举办“中国清代外销瓷展”专题讲座;同年4月13日,首都博物馆举办“博物馆大讲堂”系列讲座;同年6月02日,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高凯军讲《中华民族概说》。

2012年11月3日,首都博物馆举办“英国的博物馆和中国的收藏”讲座。

2015年1月29日,首都博物馆大讲堂成功举办《楚漆艺及其审美文化》讲座;同年2月11日,首都博物馆大讲堂举办《文物与文学》讲座;同年4月23日,首都博物馆举办“北京历史文化、考古”系列讲座。

2019年1月2日,首都博物馆举办《极简北京史》签赠及北京史交流活动。

科技创新

首都博物馆建设有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信息集成应用体系,该项目是中国文物博物馆领域的创新工程,由四个大部分构成:(1)文化遗产信息采集项目(包含全面数字化的摄影、摄像、扫描等采集设备及软件系统);(2)数字化博物馆系统工程;(3)多媒体展示工程(60多个展示项目);(4)图书及宣传品出版。

这四大部分涵盖了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信息的采集、加工、管理、存储及应用的完整流程、完整体系,这一完整体系建立的意义在于:为博物馆的展览收藏、学术研究、行政管理、观众服务提供了一个一体化的服务平台、服务工具。实现了基础设施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办公智能化、展览展示多媒体化,使信息资源高度整合,使相关专业岗位协同作业,实现单一资源或成果在多种领域的应用。

首都博物馆文化遗产信息采集工作完全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化摄影、摄像和扫描设备,从而保证可以获得最高质量的文化遗产影像数据;数字化博物馆系统工程包含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展示后台管理系统等11个子系统,依据博物馆的功能,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遗产为本的原则,将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保存、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建设、文化遗产业务研究活动、博物馆行政管理、观众现场服务与网络服务等多项应用系统,集成为一个综合系统;多媒体展示项目在展览必要位置设置多幕投影(在国际博物馆领域首次采用)、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影片等多种多媒体展示项目,以强化展览效果,深化实物展品信息的传达。

首都博物馆采用蒙皮式非晶体柔性太阳能发电板,是国内第一家采用太阳能电源的博物馆和文化场馆。馆内还采用节能灯具、胶体电池EPS应急电源;馆内装饰材料和展柜等展览用品均为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环保产品。

所获荣誉

1992年4月,首都博物馆被命名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4年10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北京市先进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5年12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优秀社教基地”。

2000年12月,“古都文化展”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度陈列展览精品提名奖”。

2004年17月,首都博物馆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二OO三年度首都文明单位”。

2006年6月,首都博物馆党委被北京市委宣传部评为“宣传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7年5月24日,首都博物馆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07年6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2007年度首都文明单位标兵”。

2008年2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8年12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北京市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工作先进示范点”“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优秀组织单位”“《高精度三维文物影像——物华天宝》荣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电子奖”。

2009年10月,首都博物馆被被北京市旅游局评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安全保障先进单位”。

2010年1月,首都博物馆被北京市旅游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第十三届“首都旅游紫禁杯先进集体”。

2011年12月,首都博物馆荣获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2年12月,首都博物馆被中共北京市市委宣传部评为“北京市宣传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

2013年3月,首都博物馆被评为“第十一届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2012年度西城区文明单位”。

2013年4月,首都博物馆开放管理部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2020年4月,首都博物馆入选北京市市级部门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名单。

2020年11月,首都博物馆入选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上榜名单(共100家)。

2020年12月14日,首都博物馆获“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

2021年12月,首都博物馆东馆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

2022年3月30日,首都博物馆被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期至2025年。

机构设置

领导成员

职位

姓名

党委书记、馆长

韩战明

党委委员、副馆长

齐密云

副馆长

杨文英

党委委员、新闻发言人

杨丹丹

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龙霄飞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党建工作部主任

彭颖

首都博物馆领导成员

机构组成

首都博物馆内设12个机构。

部门全称

部门简称

办公室

办公室

党建工作部

党建部

财务法务与招投标管理部

财务部

藏品管理与遗产调查部

藏品部

保护科技与传统技艺研究部

保护部

国内合作与民族、考古研究部

国内部

国际合作与历史文化研究部

国际部

陈列艺术与创意开发部

陈列部

宣传教育与志愿者工作部

宣教部

开放服务与安全保卫部

开放与安保部

信息资源管理与出版部

信息部

物业与固定资产管理部

物业部

机构组成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首都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号。

开馆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开放方式

开放方式为预约参观。每位观众均须进行实名预约,非经预约无法入馆,暂不接受电话预约。首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是个人预约参观的唯一平台,首都博物馆官网是团体预约参观的唯一平台。

自2021年3月23日起,首都博物馆个人观众预约名额增加至4000人/开放日,其中上、下午各2000人,最早提前7天可以预约。

自2021年10月1日起,首都博物馆恢复团体预约,团体观众预约名额为600人/开放日,其中上、下午各300人,可提前2至7天于9:00-16:30进行预约,单个团体预约人数限制为6至150人(含领队),同一注册单位单日可预约2个团体。

交通信息

地铁:乘坐1号线木樨地站向东500米。

公交线路:26、45、80、114、308、840、843、844、937、特19路白云路站下车,向北100米;乘坐1、52、99路工会大楼站下车,向西200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