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果油树

翅果油树

胡颓子属落叶直立乔木
翅果油树,属于胡颓子科,渐危种。种仁含油量高,可供食用;花含蜜量大;根系发达,根瘤固氮可改良土壤;叶含氮量较高;材质坚硬。本种既是木本油料植物、密源植物和用材树种,又是干旱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优良树种,故其经济价值较高。生于海拔800-1500米的山坡,多见于阴坡和半阴坡,阳坡也有分布。喜光,抗寒,抗风,耐干旱和贫瘠土壤,适宜在干旱地区生长,不耐水湿。根系发达,有根瘤,萌蘖力强,3年生萌蘖枝既能开花结果。花期4-5月,果期9月。
    中文名:翅果油树 拉丁学名:Elaeagnus mollis diele 别名:泽录旦、车勾子、层壶子、毛褶子等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亚纲:蔷薇亚纲(Rosidae) 超目: 目:蔷薇目(Rosales) 亚目: 科:胡颓子科(Elaeagnaceae) 亚科: 族: 亚族: 属:胡颓子属(Elaeagnus) 亚属: 组: 亚组: 种:翅果油树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星散分布于山西和陕西局部地区,中国特有种。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11米,胸径达1米;树皮深灰色,深纵裂;1年生枝灰绿色,密被银灰色星状毛及鳞片。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9厘米,宽2-5厘米,全缘,称端钝尖,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状柔毛,侧脉10-12对;叶柄长6-15毫米,密被灰白色柔毛。花两性,淡黄绿色,1-3花生于新枝基部叶腋,花梗长3-4毫米;无花瓣,萼筒钟形,具8棱脊,长5-8毫米,直径5毫米,在子房上面稍向内收缩,顶端4裂,裂片近三角形,长约4毫米;雄蕊4,花丝短;子房上位,纺锤形,1室,含1枚胚株,花柱细长,有绒毛,柱头头状。果实核果状,干棉质,近圆形或宽椭圆形,有8个翅状棱脊,多毛;种子纺锤形,富含油脂。

生长繁殖

用种子繁殖。种子寿命较短,不宜久藏。晚秋地封冻前,选择比较平缓的山地,将水选过后的种子开沟条播,翌年春发芽。一年生苗高可达50-80厘米,秋季即可出圃造林。用嫩枝扦插亦可繁殖。

翅果油树是经第四世纪冰川作用后残存下来的中国特有的古生物植物,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并编入世界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国盟IVCN植物红皮书。目前,全球翅果油树的天然林只存活于山西乡宁县等小部分地区,是稀有植物。山西省林业厅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将翅果油树、水曲柳、臭冷杉、南方红豆杉、核桃楸、铁木、匙叶栎、脱皮榆等植物定为珍稀濒危物种,并予以重点特殊保护。

建立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平台,划定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优良种源区,建立珍稀树种基因库、采种、良种和良繁基地,进行原地、异地和离体等多种形式的保存和开发利用。特别是山西省在翅果油树综合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翅果油树的生长期较快,幼苗栽种后三年可结果,每亩种植肥沃土地100-110株,贫瘠土地200株左右,育林三年后可结果2-3公斤,每亩可达500-600公斤,5-6年生林可结果800-1000公斤。

生长习性

分布区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其特点为夏热少雨,冬春干冷,年平均温约10℃左右,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多集中于7-9月,无霜期150-190天。土壤为黄粘土或山地褐色土,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多生于阴坡和半阴坡,阳坡亦有分布,往往形成单优种群落,或与其他植物组成群落。在阴坡和半阴坡与其伴生有的有三裂绣线菊SpiraeatrilobataL.、虎榛子OstryopsisdavidianaDecne、黄刺玫RosexanthinaLindl、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牛奶子ElaeagnusumbellateThunb.等;在阳坡有荆条Vitexnequndovar.heterophylla(Franch.)Rehd.、白刺花SophoraviciifoliaHance、木对节刺SageretiapycnophyllaSchneid.等。翅果油树喜光,抗寒、抗风,耐干旱和贫瘠土壤,适宜在干旱地区生长,不耐水湿。根系发达,具根瘤,萌蘖力强,3年生萌蘖枝开始开花结果。花期4-5月,果期9月。

分布范围

星散分布于山西和陕西局部地区,中国特有种。既是木本油料植物、蜜源植物和用材树种,又是干旱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优良树种,经济价值较高。分布于山西乡宁、河津、翼城和陕西户县等地。生于海拔800-1500米的山坡。

造林技术

翅果油树(ElaeagnusmollisDiels)是胡颓子属植物,别名:泽录旦、车勾子、层壶子、毛褶子等。它是世界绝有、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据1996年山西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山西的乡宁、河津、新绛、绛县、翼城、平陆等县(市)为主要分布区。翅果油树做为稀有的珍贵植物,加之有限的区域分布,如果不加以保护,人为乱采掠青,无节制的毁坏,不久的将来,将会造成灭绝性的危险,所以对翅果油树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刻不容缓。

翅果油树的繁殖和保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试验选用试管芽苗上的叶片作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因子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MS BA1mg/L,2.4-D1.5mg/L为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在愈伤组织诱导时,光照条件以前期暗培养、后期光培养为宜,温度以24℃-26℃为宜;在诱导愈伤组织芽分化时,芽分化的培养基以MS BA1mg/L,IBA0.05mg/L最为合适,温度以26℃左右为宜。

科学研究

分子生态学

等位酶电泳法和Biosys-2软件对山西翅果油树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3个种群的6个等位酶位点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5个位点为多态位点,1个单态位点。Biosys-2软件计算得知,在翅果油树种群中,每个位点等位基因的平均数A=2.2,多态位点百分率P=77.9﹪,遗传多样性He=0.375,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蜂媒植物,而且也比其它的广布木本被子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高。与世界范围内的其它特有种的多样性水平相比,翅果油树的遗传变异水平是它的5倍左右。

相对于26种长寿木本特有种和61种狭窄的地理分布种来说,翅果油树种群也具有高的遗传变异水平。这表明翅果油树种群不存在遗传上的退化现象。针对翅果油树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保护翅果油树种群的策略:维持现有翅果油树种群高的种内遗传变异水平,遏制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的翅果油树种群隔离或片段化的趋势,防止由于种群隔离造成基因流降低,从而引起种群分化和种群的遗传衰退,并采取适当措施扩大种群的连续性和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幼苗抗旱性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翅果油树(Elaeagnusmollis)幼苗的生长、叶水分和丙二醛含量等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轻、中度干旱(30﹪-35﹪、45﹪-50﹪)胁迫时叶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水势较高,丙二醛含量较低,翅果油树幼苗能保证基本的生长,表现出耐旱植物的生理特征;在重度干旱胁迫(20﹪-25﹪)条件下,叶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较显著,水势最低,丙二醛含量最高,植株矮小,颜色发黄,表明翅果油树幼苗受到干旱伤害严重,不能正常生长。

酶活性

花药等位酶

濒危物种翅果油树三个种群的26个个体的花药为材料。在等位酶水平上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液染法对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进行研究;并与翅果油树同属但不濒危物种——伞花胡颓子对照,从酶水平上探讨其濒危机制。实验结果表明:

(1)翅果油树花药三个种群间已有遗传分化,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组成也有明显差异;

(2)环境不同对翅果油树的生长状况造成相应的影响;

(3)翅果油树在自然条件下其酶活性与伞花胡颓子差异不大,表明酶活性高低可能对翅果油树的濒危不造成很大的影响。

硝酸还原酶

濒危植物翅果油树是集中分布于山西南部的一种珍稀油料木本植物。翅果油树是我国特有树种,属于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以生物化学手段测定了翅果油树三个种群的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并用统计学方法,欧氏距离、Word's聚类分析及主因子分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翅果油树在三个种群间已有遗传分化,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也有明显差异,自然种群与其生境有密切关系。从而为翅果油树的选种育苗和森林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种群化合物

以稀有濒危植物翅果油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为标记,探索翅果油树种群与其生境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濒危植物翅果油树的主要分布区,山西省的乡宁、翼城、平陆等三种群及环境的调查,并采集三个种群的24个样品。用水提法、甲醇提法,经聚酰胺薄层层析法分离,并将层析结果作1/0的二元数据化处理,用于聚类分析和PCA排序。结果表明:1)翅果油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比较稳定,可以作为研究种群分化的标记物;2)聚类分析表明乡宁、翼城、平陆三个种群间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已有分化,乡宁种群与翼城种群之间的相异性较小,在截取值为20时,乡宁与翼城种群首先聚为一支,当截取值为25时,平陆种群归并,表明平陆种群与其他种群的相异性较大;3)各种群内个体间的共享率有明显的差异4)PCA分析表明:不同种群内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差异与其地理位置、温度、地形地貌及土壤养分等因子有关。

传粉生物学

对山西省南部平陆、乡宁和翼城3个翅果油树(ElaeagnusmollisDiels)种群分别进行了传粉生物学观察。结果表明:(1)翅果油树花期一般为8-12d,单花花期3-4d,结实率仅为0.42﹪;(2)访花者多属于膜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昆虫,蜂类是有效的传粉者;(3)翅果油树依靠芳香气味、花蜜、花粉和适度紧缩的生殖枝吸引访花昆虫;(4)昆虫的访花活动主要集中在11:00-16:00,访花活动易受气象因素影响;(5)自然条件下,翅果油树平均每日每花被访问的频次为(1.93±1.64)次,人工放蜂可显著增加传粉强度;(6)交配系统属居群内的异花传粉,仍属于广义的白花传粉范畴。传粉昆虫少,传粉效率低是翅果油树致濒的重要因素之一。

花粉贮藏

翅果油树(Elaeagnusmollis)属胡颓子科,胡颓子属,落叶乔木或灌木,为中国特有植物。属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植物。目前仅在陕西和山西两省有分布,集中分布于山西吕梁山南端和中条山东段。

花粉生活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植物授粉、受精乃至坐果。对翅果油树花粉进行生活力的测定和比较,并对其测定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获得适合翅果油树花粉离体萌发培养体系,为花粉活力测定提供一个高效、快速、简便的方法,并可为从生殖角度探讨植物的致濒机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翅果油树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其繁殖比较困难。对翅果油树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的选择和处理、培养基的筛选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褐化现象及其解决措施等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种群格局

应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指数、聚集强度、负二项分布的x2拟合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山西翅果油树群落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用相关分析比较了6个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翅果油树分布格局呈随机型,其余22个优势种的分布格局皆为聚集型,这主要与物种本身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有关,以及与物种的竞争排斥作用有密切联系。在判定物种分布格局的8种方法中,以方差/均值比率、负二项分布的X2拟合检验联合运用效果较好,不仅生态学意义明确,而且结果具有严格的统计学意义。

繁殖与植株再生

以胡颓子科胡颓子属的翅果油树茎尖为试材,对茎尖快速繁殖与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表面灭菌后使用100mg·L^-1的抗生素溶液处理30min,未污染率达92%,效果最好;初代培养和增殖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MS+BA0.5+NAA0.01;但在增殖培养中,适宜芽苗伸长的培养基为MS+BA0.5+IBA0.4;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1.5;将试管苗移栽在腐叶土:蛭石=2:1的基质中,成活率达66%。以Pinkchampion等盆栽植株和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芽分化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外植体褐变率均存在显著差异,诱导率和褐变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植体、外源激素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和外植体的适宜诱导培养基不同。光照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生长素、低浓度细胞分裂素,促进愈伤组织的增殖,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及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愈伤组织芽分化;固体培养比液体培养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增殖和芽分化。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种子粗脂肪含量为46.2%,出油率为30%以上,该油理化性质与二级芝麻油,花生油相近,油质纯净,色泽橙黄透亮,清香可口,产地群众采种熬油食用已有悠久历史,种仁中蛋白质含量为32.2l%,由17种氨基酸组成,其中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种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最主要的是维生素E的含量。微量元素含量也很高,其中磷为950rag/100g,其它元素含量很丰富,平均要比沙棘种子中的含量高。翅果油树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7%以上,其中亚麻酸占不饱和脂肪酸的70%以上,共检测到9种维生素,l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丰富,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含量可以和玉米,小麦面粉及苜蓿等饲料植物相媲美,粗蛋白含量超过22%,糖类中以蔗糖为主,是牛羊的好饲料。叶中含有18种矿物质元素,就其矿质元素种类而言,其中锶,钴,铬,钒,钡,钇等元素的存在和含量引人注目,因为这些元素与人体保健关系密切。翅果油树开花早,花蜜含量大,花粉营养价值高,是一种洁净无污染的蜜源植物。

药用价值

翅果油脂中亚油酸含量高达45.2%,亚油酸是人体和动物体自身不能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一种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它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含量,维持血脂代谢的平衡。具有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增强血管壁的坚韧性的作用,从而可以防止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血管硬化等病症。种仁中维生素E含量高达l558.1mg/100g,是花生米的70多倍,沙棘种子的l2倍,豆制品的83倍,奶粉的370倍。维生素E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为人体所必需,它能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增强体质,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缺乏时会发生各种功能衰弱性疾病,如肌肉萎缩,贫血,心血管病,不育症,习惯性流产及内分泌病变等。翅果油树种子中维生素E含量之高,在自然界实属罕见,如此高的含量,完全可以直接药用翅果油树叶中含黄酮类化合物,即木解皮素,杨梅黄酮和芦丁,为研制治疗心血管类疾病药物提供了依据。另外,维生素c含量为26mg/100g。

应用价值

翅果油树木材棕褐色,有光泽,纹理细致,耐腐蚀,木材坚硬,容易干燥,易纵裂,加工容易,油漆及胶粘力均佳,可供建筑,农具,家具用材,特别是做出的家具古朴典雅,可称上等家具是很有前途的用材林树种。

翅果油树根系发达,萌蘖力强,幼苗为锥形根系,主根发达,以后逐渐长出许多侧根,侧根呈水平分布,所以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些根系和土壤中的一类放线菌关系密切,在根系上形成了丰富的根瘤,能够直接吸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而转化为树体所需的氮素营养,其固氮活性可与豆科植物相媲美,因此说,翅果油树是绿化荒山荒坡,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很好的山地经济植物,具有重要的造林价值,是当前开发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树种之一。

濒危及保护

濒危原因

翅果油树是中国特有种,为国家2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主要分布于山西南部的低山和丘陵区以及陕西秦岭北麓的户县。翅果油树分布区的生态环境特征是:热量充足,降水量较少,立地条件较差。翅果油树濒危的主要原因有(1)果实形态结构特殊,不利于传播和萌发,(2)果实结实率较低,(3)种子寿命短,发芽率低,(4)翅果油树幼苗缺乏竞争力和(5)人为破坏严重。此外,针对翅果油树的濒危现状和原因,还提出了科学保护对策。

保护对策

翅果油树是中国特有种,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的大灌木或小乔木。在1999年8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中,翅果油树再次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这充分说明,翅果油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随着翅果油树产品的不断开发,对其野生资源构成了较严重的威胁。鉴于这种情况,近2年对翼城县境内的翅果油树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植物进化史

翅果油树是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是经第四世纪冰川作用后残存下来的中国特有的古生物植物,仅在中国陕西、山西两地有少量分布,属国家一类保护树种。它是法国人Girald于1899年在陕西省户县劳峪山首次发现,1905年由德国植物学家Diels确定了拉丁学名,现在原发地仍有此树十余株。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