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一代

千禧一代

代际术语
国外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千禧一代”(1984-1995年出生),他们差不多与电脑同时诞生,在互联网的陪伴下长大,念着“老板靠边站”的嚣张对白走入职场。他们习惯一心多用,有着灵活的头脑,并娴熟地使用高科技产品来延伸自己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职场外星人”,你决不能要求他们跟公司同呼吸共患难,因为他们只跟自己同呼吸共患难。
    中文名:千禧一代 外文名: 定义: 群体:1984-1995年出生 特点:不安全和高消费 价值观:友情和家庭

时代特征

不安全和高消费是这一代的特点,但他们并非纯物质主义者,曾有国外调查显示友情和家庭在其价值观中排在第一位,并不认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十分宝贵,也不会努力只追求这一点。

中国的“千禧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既跟国外同龄人一样感受了网络潮流,又有着国外完全不具备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421家庭生长背景。生于消费社会、长于消费社会,他们在互联网、全球化和升学文化中长大,父母多半是60后,比50后物质丰富,更具市场意识,家庭教育也相对更为科学民主。他们一出生就遇上了改革、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他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更明白自己的需求与力量。

世界观

在由互联网、知识经济和流行文化编织的全新世界面前,老年人的经验和思想显得愚钝不堪,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教育苍白无力,年轻人不再费心抗议旧有的观念或体制,甚至不再试图向老一辈解释自己的理想蓝图,而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娱自乐、游刃有余。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和信息反哺的时代。

娱乐领域最早感受到“千禧一代”的“文化反哺”,典型如李宇春和曾轶可的走红。

概述

千禧 一代,而它的解释是他们几乎不会坚持不懈从头到尾完成一件事情,要他们对某件事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承诺非常难。他们比较清楚自己的生活重点,他们会公开喊出“我付出,你付钱”的口号。想中午时分才听着iPod、踏着人字拖鞋来上班,还想在周五之前就成为公司CEO.他们会直接告诉老板工作时间表一定要提前确定,不能随意加班,因为不能影响到他自己的生活。不安全和高消费是这一代的特点,但他们并非纯物质主义者,调查显示他们的价值观中,友情和家庭排在第一位,并不认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十分宝贵,也不会努力追求这一点。

不安全和高消费是这一代的特点,但他们并非纯物质主义者,调查显示他们的价值观中,友情和家庭排在第一位,并不认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十分宝贵,也不会努力追求这一点。

我付出你付钱

两代人共存的职场变成了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战场,而且千禧一代占有优势。他们有着灵活的头脑,娴熟地使用高科技产品来延伸自己的力量,一心多用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一样也不耽误。玛丽亚·沙兹文(MarianSalzman)在一家公司负责新员工的管理与培训,就她所见,“他们中的一些人确实非常优秀,工作不辞辛劳,会使用多种工具来完成工作。他们非常聪明而且办法极多,但是也有一些人无可救药。但总的来说,他们的职业生涯将是一条高速公路,毕竟我们年纪已大,终究会被解雇或是退休。”

你不能要求他们跟公司同呼吸共患难,因为他们只跟自己同呼吸共患难,千禧一代有着灵活的头脑,娴熟地使用高科技产品来延伸自己的力量,一心多用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一样也不耽误。他们中的一些人确实非常优秀,工作不辞辛劳,会使用多种工具来完成工作。他们非常聪明而且办法极多,但是也有一些人无可救药。

“如今的管理者必须一半是精神治疗师,一半是手腕老道的外交家,”沙兹文说。该怎么跟这些年轻人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他们,你得像电视上的治疗专家对待病人一样。”沙兹文笑道,“你的态度不能严厉,你千万不能说‘我对你很失望’这样的话。你决不能要求他们跟公司同呼吸共患难,因为他们只跟自己同呼吸共患难。”

面对着这么一群想中午时分才听着IPOD,圾拉着人字拖鞋来上班,还想在周五之前就成为公司CEO的新员工,公司管理者发现,属于那些有份工作就满足的守旧的经理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些年轻人会直接告诉你他们几点要上瑜伽课,工作时间表一定要提前确定,不能随意加班,因为不能影响到他们自己的生活。这真让人嫉妒,他们年轻而且很清楚自己生活的重点。

管理者必须学会控制这些年轻人,这使职场变得像一个儿童看护所。如何激发这群“职场外星人”的积极性,如何管理他们真是一门学问。对于那些习惯了阿谀奉承的老板来说,千禧一代们喊出的“我付出,你付钱”的口号一定很不顺耳。如果说这些年轻人真的了解一件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工作机会足够多。

对他们而言,上班就像在EBAY上做交易,“如果你不想要我,雇主先生,我就沿街叫卖自己,或许还能卖个更好的价钱,获得更好的经验。顺便说一句,你只是觉得我还可以,而他们将会崇拜我。”而这些自恋的家伙们就是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这怪谁呢?

晚熟的一代

 玛丽·凯瑞恩(MaryCrane)曾经是白宫的顾问,她为千禧一代开办了一个速成培训班。在那里,他们接受士兵般的训练,以确保他们在办公室特别是在客户面前能够一本正经。凯瑞恩称之为“一场完美风暴,能让千禧一代在需要的时候表现的非常职业。”

事实上,训练的内容都是一些基本的知识,例如如何使用刀叉吃饭。也包括一些手工活,因为今天中产家庭的孩子们不会在暑假里打工了,毕竟修剪草坪不能让他们进入哈佛。“他们攀登过珠穆朗玛峰,在马丘比丘挖掘过古物,却从未试图了解按时上班的意义。他们甚至不知道应该在上午九点坐在办公室开始工作,”凯瑞恩说道。 n

她坚持认为,千禧一代所拥有的专业技能,儿时获得的荣誉和赞扬不足以能让他们面对冰冷的现实工作。“他们在这样一种氛围下长大,从小就被期望能随随便便成功,总能获得赞赏,有时候父母甚至只是为了炫耀就在别人面前称赞自己的孩子。正是告诉婴儿潮那代人,也就是他们的老板们,一手造就了千禧一代。他们应该更早懂得,对孩子而言重要的是教育而非溺爱。” n

《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杰弗里·札斯洛(JeffreyZaslow)指出,曾经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儿童电视节目罗杰斯先生(MisterRogers)或许与此有些干系,但并不止他一人。“人们看到罗杰斯先生在电视上告诉那些学龄前儿童,‘你们是特别的,是特别的,毫无疑问是特别的’。但他这只是表示一种态度。

而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又一味的灌输给孩子,‘你是特别的,特别的,绝对特别的’。而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为了什么?我们从来没解释过。但是,这代人,尤其是中产家庭的孩子们,真的很特别吗?恐怕不是,也许只是比你我这代人特别一点。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钢琴教师希望我们刻苦练习,并有所成。我们的父母也这样期望。但现在呢,父母只是说,去学学吧,这是个乐趣,会弹就行。所以,努力和有所成就不再是家长们的期望,这跟我们的职业观念很不相同。”

杰弗里认为这种溺爱的病毒在孩子们上学后继续发生作用。“有位教授告诉我,有的学生会在学期结束后找到他,他称自己不满意这个成绩,并把手中的电话递给教授,她的母亲要直接跟教授通话。”“他们把教育视为一种服务,既然付了学费,你凭什么给我C不给我A?”

今天,一半以上的美国大学生会在毕业后搬回家里。家是一张安全的网,一席温暖的被子,他们可以呆在家里,而不用去做不喜欢的工作。“而在过去,对于一个20岁的人来说,就算这不是一种耻辱,也足够让人不安的了。”凯瑞恩说。

“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确实剥夺了我们直面失败并从挫折中站起来的机会,”杰森·道西说(JasonDorsey)。杰森和瑞恩·希利(RyanHealy)都以帮助同龄人更快适应工作为业。希利创办了一家网站。而杰森则写了两本工作指导书。在接受一个电视节目采访时,杰森承认,他身上的西装是母亲花了一个小时为他挑选的,但这不妨碍他坚持说这代人不想重蹈上一代人的复辙。

“我们不想安于一份工作,这是与父母们最大的不同,”杰森说道,“我们有选择的自由,而且会持续的卖力工作。一年换四份工作的简历不再是个坏简历。尽管那对父母一代而言非常糟糕,但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现实。我们会不断的适应变化,转换观念,尝试新的东西,直到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为止。”

但当然需要时间。社会学家认为,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在26岁甚至更晚才开始成年。在目睹父母为跻身中产阶级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牺牲之后,新一代年轻人把家庭和朋友看成最重要的事情,盲目的追逐名利已被摒弃。“生活方式和朋友高于工作,这没什么可说的,”杰森认为。这也正是希利和他朋友们的生活态度。“我记得父辈们为了工作放弃了个人生活。而现在,我可不想那样,这就像膝跳反射一样出于天然。我只会为了生活而工作,而绝不会为了工作而生活。”

没有大棒全是萝卜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绞尽脑汁使员工心情愉快,从而更好地工作,这包括免费的琳琅满目的零食,充满乐趣的办公室陈设以及弹性的工作时间。网上鞋店已经找到了留住员工,并让他们努力工作的办法,就是给他们想要的,他们也确实做到了。他们允许员工在办公室打盹,并给予员工大量的休闲时间。

著名员工激励大师鲍勃·尼尔森(BobNelson)认为,在适龄工作人口不足的时期,公司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现在招聘员工很困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就更困难,你必须了解他们想要的一切。”

尼尔森坚信,如果运用得当,对员工很小的奖励就能获得很大的收益。“我经常教经理们这样跟员工打赌,如果完成既定目标,我们就剪一个奇怪的发型,”尼尔森笑道,“或者在夏季午餐会时把经理丢到游泳池里。当一个高级经理人乐意这样做的时候,说明他和员工真正打成了一片。”

每年一度的芝加哥员工激励展览会(Motivation ShowinChicago)就是这样一个盛会。在一片广阔的场地上,为员工提供咨询、培训以及各种好玩的小游戏。这是努力工作的报酬,当然也是为了让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

无疑,这是一种近乎宗教热情般的激励哲学--没有大棒,全是萝卜。不管你信与不信,这些刺激、赞扬、甜言蜜语以及暗示有着500亿美元的商业价值。不管公司管理者们如何抱怨,杰森们认为,他们这代人正把工作场所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灵活和让人愉悦。让工作场所充满欢声笑语,员工可以按自己的时间安排工作并自由成长,这有什么错吗?

老板们只需要牢记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忘记赞扬。”“我们想让父母知道我们的成绩。如果妈妈收到一封信,信上说,‘杰森干得非常棒,我们想让您知道,您养育了一个伟大的儿子。’这将比任何奖励都要有效,”杰森说道。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