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大地震

华州大地震

明朝华州发生的地震
华州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在今陕西华县及周边一带,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这里发生一场八级大地震,史称“华州大地震”。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半,也就是公元1556年1月23日午夜,汾渭谷地发生了一次极其强烈的大地震。地震波震撼了大半个中国,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刹那间,颠簸荡摇,声如雷鸣,地裂如画,或突成山阜,或陷作沟渠,无数建筑物,顷刻坍塌倾颓。睡梦中的人们毫无防备,83万人在大地的震颤中丧生,造成了世界地震灾害史上最大的灾难。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名称:华州大地震
  • 时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十二月
  • 发生地点:华州(今华县)
  • 波及区域:华州周边

简介

又名“关中地震”。历史上著名的大地震之一。指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午夜),发生在今中国陕西省华县(震中位置34.5°N,109.7°E)的8级剧烈地震。

据华阴县志记载:1556年1月23日午夜(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华岳山鸣,天摇地动,四处塌陷,地面涌水,房倒屋塌,华(今华县及周边)、同(今大荔县及周边)之民死者十数有六。重灾面积28万平方公里。有名者死83万,未名者不可计。西岳庙毁,华阴所有庙寺尽倾,自古灾伤无此惨也,为世界震灾之最。此次地震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是灾害极端严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罕见。

震灾损失极其严重。民房、官署、庙宇、书院荡为废墟;较坚固的高大建筑物城楼、宝塔、宫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华阴县城西驻马桥断裂,城北大员村地裂数丈,水涌数尺。大荔县南的紫微观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后干涸。黄河南岸的大庆关和蒲州河堤尽数崩塌。华县凤谷山石泉废为干泉。

据史料记载,死亡人口上万的县,西起径阳,东至安邑;死亡人口上千的县,西起平凉,北至庆阳,东至降县。震时正值隆冬,灾民冻死、饿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灾害造成的死者无数可计。地表出现大规模形变,如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陷、地隆、喷水、冒砂等。历史文献记载地震裂缝“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于穴而复出者。有附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

华州大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没有丝毫准备有关;加之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能力。

地震参数

解放以后,经地震工作者研究,这次大地震的震中为北纬34.5度,东经109.7度,就在今县城一带。震级定为8级,震源深度在地表以下20——40公里,极震区的地震烈度为11度。发震时间为公元1556年1月23日夜22时至24日凌晨2时之间。地震波及面积达90万平方公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宁夏、河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等省区,有感范围甚至远达今福建、广东、广西一带。重灾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分布在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宁夏五省区。极震区包括今陕西省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大荔县朝邑及山西省永济县,总体走向北东70度——85度,沿华山北侧、中条山北侧成新月型展布,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极震区震害极为严重,地面强烈变形,各类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或毁坏,人员伤亡超过十分之五。这次地震的总伤亡人数,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不可数计。”死亡人数冠于世界震灾之首。

震情纪实

华州州治所在地是这次大地震的震中,震情震害也表现的格外强烈,明代的一些历史资料,对此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真实记录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晡时,觉地旋运,因而头晕,天昏惨,及夜半,月益无光,地反立,苑树如数扑地,忽西南如万车惊突,又如雷自地出,民惊溃,起者卧者皆失措,而垣屋无声皆倒塌矣。忽又见西南天裂,闪闪有光,忽又合之,而地在在皆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于水穴而复出者,有坠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原阜旋移,地高下尽(改)故迹。后计压伤者数万人。自古记兵燹灾伤,无如此惨也。有司以闻,颁帑金恤之。地震之夕,星陨如雨。(《华州志》卷十)

嘉靖乙卯冬,山陕遭地震之变,吾华为惨不可言。山川移易,道路改观,屹然而起者成阜,坎然而下者成壑,倏然而涌者成泉,忽焉而裂者成涧,民庐官廨,神宇城池,一瞬而倾圮矣。民之死于变者不可胜记,间有生者,亦病不能兴。地方残破,盗贼发生,莫此为甚。(《华州志》卷四)

嘉靖乙卯季冬,十有二日夜半,关中地震,盖近古以来书传所记未有之变也。……震之轻者,房壁之类尚以渐倾,而重者则一发即倾荡尽矣,……如渭南之城门陷于地中,华州之堵无尺竖,……。缙绅之被害者:……华州则有祭酒王维桢,……。其他如士大夫、居民合族而压死者甚众,盖又不可以名姓记矣。受祸大数,……同、华之死者什六,……。此变之后,……二十年之内,同、华、蒲、渭之地,幼而生齿,壮而室家,大抵皆秦民半死之遗孤也。(明代秦可大:《地震记》)

关中当乙卯地震之变,民庐尽倾塌无余,被伤者不知其几千万人。旦地中如雷,一日震惊数次。孑遗之民仰天号痛,莫知所为。……越岁,地震犹不息也。(明代张光孝:《东衙坡玉皇阁记》)

嘉靖乙卯冬杪,关中地震,华郡城垣尽塌,疆域一荒墟矣。(《华州志》卷四)

嘉靖乙卯地震,城(指华州州城)俱圮。(《华州志》卷四)

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地大震,是时华州庙学尽覆成墟。(《华州志》卷四)

嘉靖乙卯冬,地大震,(宁山寺)碑石裂碎,寺故多闻人诗,亦尽失矣。(《华州志》卷二)

自构峪口东为凤谷山,……山故有寺,寺有石泉养鱼,嘉靖乙卯地震,水泉涸废。(《华州志》卷二)

成化改元,(潜龙寺)创修殿像,增崇僧舍,以今视昔之规模,足称壮观耳。继遭地震,前工尽弃。嘉靖三十六年重修,造像并新。(潜龙寺《重新殿宇并造藏经记》碑)

乙卯,地震之变,……比四境民,将蜂起以掠食。公(指华州知州杨彩)下令开谕,……复劝借富家,以给赈民之粟。民素畏公,而又得赈济,乃四境民无一犯令者。邻郡之民,且蜂起为盗,而长吏杀人,逐无宁日矣。(《华州志》卷十三)

地震遗迹

1556年大地震的形变现象十分强烈,但时过境迁,保留下来仍能辨认的遗迹不多。经地震工作者的努力,在县境内发现了这次大地震的一些形变遗迹:

县城东地裂缝。在县城东少华中学东侧的南北向冲沟壁上,可见到多条裂缝,宽0.2至0.8米,走向为东西、北东、南北。在少华中学9米深的地下也曾挖出走向北东和东西宽5至10厘米的裂缝。据考察,这些地裂缝应是1556年地震造成的。

张桥地震活动断层。柳枝镇张桥村西南的小沟里有一断层,断距9米,在地表形成4至8米的断层陡坎。在此断层东300米处的断层上盘还有一裂缝带,裂缝宽2至15厘米,深5米多。根据裂缝与断层很近判断,它应与断层活动有关。上述现象是这次大地震的产物。

老爷宫西沟、潭峪口地震断层。少华乡肖场村老爷宫能见到一较宽的断裂破碎带分布于洪积扇上,断面光滑,断距在0.5米以上。少华乡潭峪口断层组在地貌上为阶梯状陡坡,陡坡最大高度在3米以上,主断面清晰。地震工作者认为,这一断层是一次快速破裂作用的结果,很可能是1556年地震的形变遗迹。

构峪——石堤峪基岩崩裂。从柳枝镇构峪至杏林镇石堤峪一带距华山山前断裂带约1.5至3公里的山区内,保存有不少地震破坏的遗迹,总体呈北东东向分布,长15公里。主要类型一是山体崩塌,二是基岩崩裂。在这一带,从峪口向山内2至3公里,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崩塌体,崩落的块石布满山坡,其中较大的有太平峪五里关、石堤峪七里楼及构峪三里泉三处崩塌体。基岩崩塌主要发育在五里关、七里楼等地,形成的裂缝长度最大达200米,可见深度50至80米,从沟底直通山坡或山顶。在五里关至七里楼间的冰崖沟两侧、五龙山东南坡脚,还有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弯曲裂缝,排列密集,当地俗称“鸡爪坡”。经地震工作者研究,将上述崩裂现象归为1556年大地震震中区附近的形变现象遗迹。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