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汉语汉字
知,汉语一级字,读作zhī或zhì,最早见于甲骨文。知的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又引申为聪明的,有战略的,觉悟的;由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引申为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又由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引申为管理,主持。
  • 中文名:知
  • 拼音:zhī、zhì
  • 繁体:知
  • 部首:矢
  • 五笔:TDKG
  • 仓颉:OKR
  • 郑码:maj
  • 笔顺:31134251
  • 字级:一级字
  • 平水韵:四支
  • 四角号码:86800
  • 注音:ㄓ、ㄓˋ
  • 统一码:基本区U 77E5
  • 结构:左右结构

字源演变

“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图A”=“图B”(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图C”(口,谈论)+“图D”(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图E”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图F”省去“干”“图G”,简化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篆文“图H”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图I”将篆文字形中的“图J”写成“图K”。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图L”再加“曰”“图M”(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

形声字。从口,矢声。知字至迟在春秋时期已有。《说文》:“知,词也。从口,从矢。”徐锴系传:“凡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会意。”《说文》释“知”字不明此字来源,徐锴据此说解当属望文生义。知为知识之义是对的,但前人训释并不可信。知为知道之意。典籍知或读为智,义为智慧,如《荀子·正名》:“故知者之言也”,杨倞注:“知读为智。”古亦用智为知,郭店楚墓简《语丛四》:“母(毋)命(令)智(知)我。”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zhī

动词

晓得,了解。

认识;辨别。

闻,听到。

告诉;使知道。

知觉;省悟。

为,作。

主持;执掌。

知遇;赏识。

结交;交游。

匹配。

表现。谓有动于中,表现于容色。

病愈。

犹得;得到。

犹管;过问。

名词

记忆。

见解;见识

知己者,知交。

欲望,欲求。

代词

犹之。

助词

犹夫。

无义。

zhì

名词

聪明;智慧。

姓。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词也。从口从矢。

说文解字注

䛐也。白部曰。?、识䛐也。从白、从亏、从知。按此䛐也之上亦当有识字。知?义同。故?作知。

从口矢。识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陟离切。十六部。

康熙字典

《唐韵》陟离切《集韵》《韵会》珍离切《正韵》珍而切,?智平声。

《说文》词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又《玉篇》识也,觉也。《增韵》喩也。《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书·臯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又汉有见知法。《史记·酷吏传》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法。注: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

又相交曰知。《左传·昭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注:相亲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适郑,鬷蔑一言而善,执手遂如故知。《楚辞·九歌》乐莫乐兮新相知。

又《尔雅·释诂》匹也。《诗·桧风》乐子之无知。注:匹也。

又《广韵》欲也。《礼·乐记》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

又犹记忆也。《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又犹主也。《易·系辞》乾知大始。《左传·襄二十六年》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魏了翁·读书杂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又《扬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谓之知。《黄帝素问》二刺则知。注: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

又药名。《日华志》预知子,取缀衣领上,遇有蛊毒,则闻其有声。

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七年》公徒败于且知。

又《集韵》《韵会》知义切。《正韵》知意切。?与智同。《易·临卦》知临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

又姓。《左传》晋有知季,卽荀首也。别食知邑,又为知氏。

又《諡法》官人应实曰知。

音韵汇集

字头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声符

拟音

声调

上古音系

ʔl'e

广韵

陟移

支B开

支B

蒙古字韵

tʂi

平声

tʂi

去声

中原音韵

齐微齐

齐微

阴平

洪武正韵

珍而

二支

平声

知意

二寘

去声

分韵撮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