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

史前战争
涿(zhuō)鹿之战,是说距今约50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跟来自南方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名称:涿鹿之战
  • 地点: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
  • 结果:炎黄部族获得胜利
  • 伤亡情况:蚩尤部落大部阵亡
  • 主要指挥官:黄帝、炎帝;蚩尤
  • 时间:约5000余年前
  • 交战各方:炎黄部落联盟,东夷、九黎蚩尤部落
  • 各方兵力:势均力敌
  • 场面:非常激烈
  • 战胜方:炎黄部落
  • 战败方:蚩尤部落

战争背景

坂泉之战以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关于涿鹿之战的记载较坂泉之战丰富得多,其中时代最早的是《列子·黄帝》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这十者均为十大部族图腾神兽,这十大部族曾为轩辕黄帝(有熊氏)在坂泉之战历下大功,并且是中国最早的驯兽与兽类参战的记载。以及《逸周书·尝麦》:“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逸周书》关于涿鹿之战的追述,虽然掺进了后人的思想和理解,仍是研究涿鹿之战难得的重要历史文献,由这段记载可知,战争起于蚩尤西向侵掠,炎帝大败,疆土全无,转向黄帝求助,引起黄帝、蚩尤的涿鹿之战。

相传蚩尤是九黎之君,九黎即九夷,属东夷集团。还传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可见蚩尤是九个亲属部落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勇武善战,武器装备也比较先进,这些传说反映了真实历史的影子,今已从考古学中得到证明。

蚩尤“宇于少昊”,说明其发祥地在今山东曲阜,这一地区史前时代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获得迅速发展,到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不仅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家畜饲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手工业部门一无论是石器还是骨角牙器制作,其工艺水平都日渐超过了同期的中原,制陶业更逐步走向中华史前制陶的顶峰。在此基础上铸铜工艺萌芽,开始只能铸造小型铜工具,稍晚的龙山文化时已有了青铜容器的铸造,并逐渐取代了制陶业的尖端手工业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一支支大汶口文化的先民相继西向发展,进入华夏集团居地去拓展新的生存空间,据研究得知,距今5000年前后,其部分居民已西迁进入豫中,直接发生接触的影响所及直达豫西、豫南、苏南等地,涿鹿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如果说动物有划分领地的习惯,人类也一样。远古的氏族之间,为了生存,应该也会划分领地。在食物充足的时候,各个部落生活在自己的领地内,部落之间也许可以和平相处;在食物匮乏的年代,因为入侵别人领地引起的争执,会逐渐转化为部落之间的战争。战争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本身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发展阶段。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各个氏族部落之间就发生了基于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实行血亲复仇目的的武装冲突。由于这类冲突尚不是以掠夺生产资料和从事阶级奴役为宗旨,所以它们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战争,而仅仅是战争的萌芽。但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还是将其通称为“战争”,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就属于这种情况。

考古发现已经基本证明,中国古代的史前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河洛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和江汉文化区等三个区域。大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这三大文化区分别形成了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三大民族共同体,并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阶级社会形成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原始的氏族制已经逐步解体,建立在氏族血缘关系基础上的部落已经演变成为地缘部落,一些部落之间基于利益上的一致而结成部落联盟。联盟之间发生频繁的兼并战争,从而增强了部落酋长和军事首领的权力,巩固了他们对部落联盟的领导地位,其中具有最强大势力的部落联盟经常将政治、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并世袭给自己的子孙,王权和国家便有了最初的形态。在当时的中国,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和以蚩尤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实力较大的两个部落联盟,在二者对其他部落兼并过程中,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终于发生了规模较大的一次战争。

思想和理解

《逸周书》关于涿鹿之战的追述,虽然掺进了后人的思想和理解,仍是研究涿鹿之战难得的重要历史文献,由这段记载可知,战争起于蚩尤西向侵掠,炎帝大败,疆土全无,转向黄帝求助,引起黄帝、蚩尤的涿鹿之战。 

相传蚩尤是九黎之君,九黎即九夷,属东夷集团。还传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可见蚩尤是九个亲属部落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勇武善战,武器装备也比较先进,这些传说反映了真实历史的影子,今已从考古学中得到证明。

蚩尤“宇于少昊”,说明其发祥地在今山东曲阜,这一地区史前时代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获得迅速发展,到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不仅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家畜饲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手工业部门一无论是石器还是骨角牙器制作,其工艺水平都日渐超过了同期的中原,制陶业更逐步走向中华史前制陶的顶峰。在此基础上铸铜工艺萌芽,开始只能铸造小型铜工具,稍晚的龙山文化时已有了青铜容器的铸造,并逐渐取代了制陶业的尖端手工业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一支支大汶口文化的先民相继西向发展,进入华夏集团居地去拓展新的生存空间,据研究得知,距今5000年前后,其部分居民已西迁进入豫中,直接发生接触的影响所及直达豫西、豫南、苏南等地,涿鹿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战争经过

一、炎黄部落的崛起与结合

黄帝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取名叫轩辕。传说黄帝从小聪明异常,出生不到78天就能说话,9岁时就具备了多方面的才干。他英勇无比,武艺超群,经常率部众平息部落之间的冲突,调节纷争,在各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得到了大家的拥戴。黄帝把自己部落善于搏斗的人组织了起来,形成了最初的军队。黄帝以前的部落首领,只满足于既得的利益,黄帝却有更大的志向。在把军队建立起来后,黄帝首先向周围的小部落进攻,唇亡齿寒的概念那时候似乎没有,那些小的部落不懂得联合对抗的道理,也许对其他部落的灭亡幸灾乐祸。合并了周围的小部落后,黄帝的力量逐渐壮大,而且军队的战斗实力进一步加强,可以一举消灭大的部落。

黄帝有个近亲兄弟炎帝,是居住在水附近的一个部落的首领。他是个很不安分的人,经常出兵侵犯近邻部落,劫掠物资财富,弄得四邻不安。这些遭受炎帝侵犯的部落纷纷向黄帝请求。这正好符合黄帝向东扩展的打算,他答应了这些部落的请求,率领军队对炎帝部落进行攻击,三战于坂原,彻底击垮了炎帝部落,两个部落从此合并。大败炎帝部落后,黄帝又经过大小征服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服”,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部落,黄帝部落的实力也迅速上升。

二、名垂青史的涿鹿之战

为了寻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黄帝部落渡过黄河到达今河北北部,炎帝部落沿渭河、黄河进至河北中部。同时,发祥于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相邻地区的蚩尤九黎部落正向西发展,为争夺生存地和奴役异族部落,与炎、黄两大部落发生冲突。

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

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

战前,黄帝知道蚩尤部族使用铜质兵器,势力强大,不易抵御,但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即由南方发展而来,对北方气候地形不够熟悉。黄帝针对蚩尤部族这一弱点,决定采取引诱敌人追击的战略,即一开始与蚩尤部族接触时不做决定性战斗,将其引导到一陌生的环境里,利用天时地利条件,增加蚩尤部众生活行动之困难以削弱其实力,然后趁其陷于消极被动、战斗力衰退之际,捕捉机会再予以歼灭之。根据这一构想,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接触7地点可能在今河南省中部8之后,黄帝即主动向北方退却,蚩尤部族随即跟踪追击。

当时华北平原森林蔽野,蚩尤部族进入华北平原后,环境生疏,气候不适,语言不通,敌情不明,以及食料饮水缺乏等,行动逐渐困难,且越深入,环境越陌生,伤亡损耗又无法补充,故精神上感受威胁亦越大。进抵河北北部地区后,蚩尤部族因长途跋涉,极为疲劳,完全陷入消极被动,战斗意志均大为衰退。反之,黄帝部族因得天时地利,则处于非常主动的地位。

黄帝平时驯养了熊、虎等等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9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9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使黄帝的兵士无法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同时,黄帝又派人到雷泽中捕来龙身人头、每拍一下肚子便会发出响雷的怪物——雷兽,把它杀死,然后从它体内抽取一根最大的骨头,用来做鼓槌。用这样的鼓槌去敲打用夔皮做成的军鼓,竟比打雷还响,500里外都能听到。黄帝命人把军鼓搬到战场上,一连擂了九通,果然犹如雷声轰鸣,地动山摇,军威大振,蚩尤军队听了个个胆战心惊,望风而逃。

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气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

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服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结为同盟。

三、开启伟大的华夏文明

涿鹿战争使华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今天的汉族来说,则更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汉族今天占世界人口约五分之一,这不能不说与华夏的始祖黄帝的功绩有一定关系。

自涿鹿战争后,黄帝得到各部落之拥戴,一时声威大振,周围其他一些小的族部也纷纷归顺黄帝、尊奉黄帝为共主。黄帝则乘战胜之余威,继续对四方大事征讨。<史记>上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当时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九山,今山东省-及份宗,泰山-,西至腔顺,登鸡头,鸡头在今甘肃平凉县西-,南至于江,登熊湘,熊山即今湖南益阳县西熊耳山;湘山在岳阳县西南-,北逐荤粥,合符釜山,今河北省境内-。可见黄帝当时之兵威,已远远超出原有之领域,达到夷族及黎苗族活动之范围。但是,在此时代,各部族均以游牧为生,时有迁徙往来,尚不能称已建立起固定之国界,只是反映了黄帝声威远播之情形。久而久之,周围许多氏族不是归顺,就是被同化。

涿鹿战争之后,方圆数百数千里慑于黄帝威严,各宗族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样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因而各宗族活动的地域便相对固定下来。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使得氏族成员由游猎为生逐步转向稼穑为生。人们逐步懂得了劳动创造的意义,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的好处和快乐,从而使得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考古学证明,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农业方面出现了一批新的翻耕工具和收割工具。作物种类增多了,黄河流域以粟、黍为主,并出现了稻、麦、高粱;长江中下游以稻为主,还发现了花生芝麻等作物。家畜饲养也发达起来,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在种类上更是六畜俱全了。除农业之外,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历史不长的制陶业已开始使用陶轮,迅速提高了生产力。

玉器制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长江流域已会采用琢、磨、雕、刻、镂、抛光技术,成批制作精美的玉石礼器和饰物。稍后,黄河流域的琢玉工艺也发展了起来。另外,此时也已出现了纺织品,黎民百姓过去是兽皮蔽体,现已有了衣服。这些都标志着社会生活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建筑业也由此兴起,黎民百姓普遍修房屋以避风雨,黄帝及其他共主开始营造宫室。<白虎通>载:“黄帝做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人民由穴居荒野到修建房屋定居,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由此必然引起人们的家庭观念、亲缘关系、交往方式、生活习惯等发生改变。

涿鹿战争对华夏历史影响最深的还是在军事方面。后来的首领虽然无法从理论上学到黄帝的用兵办法,但从所闻所传中间接地领略到黄帝的兵法,并代代相传,这就为华夏的军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涿鹿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的军事谋略和用兵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场战争的大致经过情况是由神话传说所透露的,因此更具体的细节已无从考索了。但是神话毕竟是历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实的本身。

冀州之野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延续了不少时日,最后的决战进行于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了一个传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反映战斗过程中,双方先由巫师作法,希望借助自然力征服对方,黄帝呼唤有翼的应龙畜水,以便淹没蚩尤军队,蚩尤也请风伯、雨师相助,一时风雨大作,黄帝军队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黄帝只得请下天女女妭阻止风雨,天气突然晴霁,蚩尤军队惊诧万分,黄帝乘机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了最后胜利。

黄帝的胜利得来不易,而胜利以后,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难,不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风雨后神力大减,“不得复上”,应龙参战以后,也“不得复上”,天上“无复作雨者”,使地上连续大旱数年。 

近代环境考古告诉我们,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是自然环境又一次大变化时期,不断升高的气温,持续不断的冰川融化与降雨均骤然停止。距今5000年前后,从辽东半岛到长江三角洲都留下海退的遗迹,以后,距今4700年开始又发生了小的波动。涿鹿之战中,那些被巫术呼唤来的暴风雨及其后的干旱,正与气候由平稳到发生波动的情况相合,可见这些神话不是全无根据的,它确实浓缩了对过去的回忆。

战争影响

涿鹿之战以黄炎华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传说黄帝进入东夷活动地区“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复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清角”是古代一支悲凉激越的乐曲。黄帝胜利了,原来的敌人一一蚩尤、风伯、雨师和东方的神灵都降服了。

还有一种流传更广的传说,蚩尤被黄帝擒杀了,其氏族和部分亲属部落引而远去,将蚩尤的英雄故事带向四面八方。仍居少昊之地的先民,举清继任领袖,以地命氏,称少昊清。这场战争由于双方势均力敌,黄帝一方打败蚩尤,回到自己的原居地后,两大部族集团尽释前嫌,重又相安相处,甚至解仇结盟。相传“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在历史上,长期以来蚩尤都享祭于东夷之地,在今山东东平县和巨野县,有传说中的蚩尤冢和他的肩髀冢,因为他被黄帝所杀,身体异处,所以人们用两个高七丈的土冢作他的纪念碑,并常在十月于蚩尤冢前举行祭祀。不仅如此,还传说南方的大荒之中,宋山上的香枫树是蚩尤被杀时的刑具所化,今山西解县盐池中,盐水作红色,民间称之为“蚩尤血”等等,很多地方都有蚩尤的传说,可见他煊赫的威名早已超出了他的故地。

而据文献记载,周秦间蚩尤已和黄帝齐名并列为战神,四时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时,都要举行师祭,“祭造军法者,祷气势之增倍也,其神盖蚩尤,或曰黄帝”。秦祀东方八神将,“三曰兵主,祭蚩尤”,后来汉高祖刘邦起兵也在沛庭“祠蚩尤,秦鼓旗”,类似习俗一直行于宋代,出师祭旗的典礼中,仍要祭蚩尤,由此也可见涿鹿之战后,华夏、东夷共同融为后来华夏族的核心。

历史意义

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各诸侯都愿归顺,一致拥戴他为天子。涿鹿战争之后,使华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今天的汉族来说,则更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汉族今天占全国人口的94%,占世界人口约1/5,这不能不说与华夏族的始祖黄帝的功绩有一定关系。汉族本由华族发展而来,而华族是由夏族数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自涿鹿战争后,黄帝则乘战胜之余威,继续对四方大事征讨。黄帝对周围部族影响的扩大,华夏族在其它氏族中的影响也随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围许多氏族不是归顺华夏族,就是被华夏族同化。在华夏族日益发展扩大的同时,其人口也不断增多,这就是今天汉族人口之众多的重要渊源。

涿鹿战争之后,方圆数百数千里慑于黄帝威严,各宗族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样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因而各宗族活动的地域便相对固定下来。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使得氏族成员由游猎为生逐步转向稼穑为生,从而使得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涿鹿战争对华夏战争影响最深的还是在军事方面。由于涿鹿战争是部族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结局又是以黄帝之弱势胜了蚩尤之优势,之后黄帝又趁势收复了中原,使华夏族各部落实现了团结统一。此后,又进一步征服了其它氏族部落,使黎族、夷族等与华夏族结为同盟,这都与黄帝的军事才能及其在战争中的表现有极大关系。后来的首领虽然无法从理论上学到黄帝的用兵韬略,但从所闻所传中间接地领略到黄帝的兵法,并代代相传,这就为华夏的军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除此之外,这次战争对之后的兵器制造以及技术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许多史书上称,涿鹿之战是中华民族在发展时期兴亡绝续之大事。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见,涿鹿之战的确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