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

谥号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谥号(“谥”,拼音:shì,中古汉语拼音:zsjiih,注音:ㄕˋ,粤语:si3肆)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君主、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称:谥号 英语:posthumous title 流行地:东亚古代王朝 发源时间:西周 解释:人死之后的评价 举例:岳飞

简介

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历史

谥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因此把它废除了(“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直到西汉建立之后才又恢复了谥号,并一直延续至清末。

对象

官谥的资格

西周东周的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

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

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得谥过程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

含义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

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另外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比较特殊。

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种类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另外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比较特殊。

字数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

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字,如汉文帝刘恒“谥号”全称为孝文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唐高祖李渊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使用了“神尧大圣大光皇帝”的谥号。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拥有谥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

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光绪帝的谥号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可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谥法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逸周书·谥法解》)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原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如汉文帝,即因被评为“慈惠爱民”,故得谥“文”。

武。克定祸乱曰武,威强睿德曰武,开土拓境曰武,帅众以顺曰武,折冲御侮曰武。如汉武帝,因被评为“威强睿德”,故得谥“武”。

献。聪明睿哲曰献,惠无内德曰献,智质有圣曰献。如汉献帝,因被评为“聪明睿智”,故得谥“献”。

懿。温柔贤善曰懿,爱民质直曰懿,柔克有光曰懿,体和居中曰懿。

宣。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秘曰宣,善闻周达曰宣。如汉宣帝,因被评为“圣善周闻”,故得谥“宣”。

昭。圣文周达曰昭,明德有功曰昭。如汉昭帝,因被评为“圣文周达”,故得谥“昭”。

元。始建国都曰元,行义悦民曰元,能思辨众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忠肃恭懿曰元,宣慈惠和曰元。如汉元帝,因被评为“行义悦民”,故得谥“元”。

节。好廉自克曰节,巧而好度曰节。

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由义而济曰景。如汉景帝,因被评为“布义行刚”,故得谥“景”。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人克服曰成。如汉成帝,因被评为“安民立政”,故得谥“成”。

烈。秉德尊业曰烈,安民有功曰烈。

孝。秉德不回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五宗安曰孝,从命不忿曰孝,几谏不倦曰孝,善事父母曰孝,亲睦其党曰孝,慈爱忘劳曰孝,博于备物曰孝,尊仁安义曰孝。如汉代诸帝之谥,因孝子善述父之志,故自惠帝已下皆称孝也。

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

定。大虑静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追补前过曰定,安民大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

穆。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贞。大虑克就曰贞,外内用情曰贞,清白守节曰贞,图国忘死曰贞,内外无怀曰贞,直道不挠曰贞。

简。壹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理典不杀曰简。

平。布纲治纪曰平,执事有制曰平,治而无眚曰平,附不党疏不遗曰平。如汉平帝,因被评为“布纲治纪”,故得谥“平”。

安。好和不争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如汉安帝,因被评为“宽容平和”,故得谥“安”。

怀。慈仁短折曰怀,执义扬善曰怀。

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柔质受谏曰惠。如汉惠帝,因被评为“柔质慈民”,故得谥“惠”。

德。绥柔士民曰德,忠和纯备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

忠。危身奉上曰忠,危身惠上曰忠,让贤尽诚曰忠,危身赠国曰忠,虑国忘家曰忠,盛衰纯固曰忠,临患不反曰忠,安居不念曰忠,廉方公正曰忠。

靖。秉德安众曰靖,宽乐令终曰靖,恭己鲜言曰靖。

质。名实不爽曰质,章义掩过曰质,中正无邪曰质。如汉质帝,因被评为“中正无邪”,故得谥“质”。

戴。典礼不愆曰戴,爱民好治曰戴。

宪。博闻多能曰宪,圣善周达曰宪。

威。强毅执正曰威,猛以强果曰威,有威可畏曰威。

刚。强毅果敢曰刚。

肃。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

壮。威德刚武曰壮,胜敌志强曰壮,死于原野曰壮,好力致勇曰壮,屡行征伐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敌国克服曰壮。

恭。尊贤贵义曰恭,爱民长悌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礼敬宾曰恭,率事以信曰恭。

敬。令善典法曰敬,众方克就曰敬,夙夜警戒曰敬,夙夜就事曰敬,夙兴夜寐曰敬,斋庄中正曰敬,广直勤正曰敬,难不忘君曰敬,陈善闭邪曰敬,受命不迁曰敬。

僖。质渊受谏曰僖,小心畏忌曰僖,小心恭慎曰僖。

隐。隐拂不成曰隐,明不治国曰隐,怀情不尽曰隐。

悼。肆行劳祀曰悼,恐惧从处曰悼,年中早夭曰悼。

襄。辟土有德曰襄,因事有功曰襄。

胡。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

哀。恭仁短折曰哀,早孤短折曰哀。如汉哀帝,因被评为“恭仁短折”,故得谥“哀”。

殇。未家短折曰殇,短折不成曰殇。如汉殇帝,因被评为“短折不成”,故得谥“殇”。

思。追悔前过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内外思索曰思,道德纯一曰思。

荒。凶年无谷曰荒,昏乱纪度曰荒,纵乐无厌曰荒,内外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从禽无厌曰荒,从乐不反曰荒。

刺。暴慢九亲曰刺,愎狠遂过曰刺,不思妄爱曰刺。

丑。怙威肆行曰丑。

缪。名与实爽曰缪。

勇。率义恭用曰勇,率义死用曰勇,县命为仁曰勇,后身为义曰勇,持义不挠曰勇,知死不避曰勇。

庄。威而不猛曰庄。

温。德性宽柔曰温。

良。小心敬事曰良,理顺习善曰良。

密。追补前过曰密。

灵。乱而不损曰灵。如汉灵帝,因被评为“乱而不损”,故得谥“灵”。

厉。杀戮无辜曰厉。

魏。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

圉。威德刚武曰圉。

夷。安心好静曰夷,克杀秉正曰夷。

顷。精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

明。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果虑果远曰明。如汉明帝,因被评为“照临四方”,故得谥“明”。

章。温克令仪曰章。如汉章帝,因被评为“温克令仪”,故得谥“章”。

桓。克敌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如汉桓帝,因被评为“克敌服远”,故得谥“桓”。

知。官人应实曰知。

愍。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难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

匡。贞心大度曰匡。

莫。德正应和曰莫。

爱。啬于赐与曰爱。

神。民无能名曰神。

皇。靖民则法曰皇。

帝。德象天地曰帝。

王。仁义所往曰王。

规则

有关工具书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厘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赵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3字谥(见慈禧条)。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恭亲王奕欣的谥号为:忠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