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

汉语汉字
升(鯠洎頭樤拼音:shē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个盛东西的有柄器物。升的本义是一种量器,后引申指容量单位。假借为升高、升级的升。由升高又引申为登上,再引申指地位的升高,特指官职的升高。后来造昇和陞,用于升高、升级。现代汉字整理时昇和陞都作为异体字并入升,但用作姓氏人名仍为规范字。
  • 中文名:升
  • 拼音:shēng
  • 部首:十
  • 五笔:TAK
  • 仓颉:HT
  • 郑码:mevv
  • 笔顺:撇横撇竖
  • 字级:一级(编号:0125)
  • 平水韵:下平声·十蒸
  • 笔画:1 3、2 2
  • 四角号码:2440₀
  • 释义:象形、容器名、容量单位
  • 词性:名词
  • 结构:单一结构
  • 统一码:5347
  • 造字法:象形字
  • 结构:独体字,独体结构
  • 注音字母:ㄕㄥ
  • 异体字:*昇、阩、*陞、㚈、?、?、?、?、?

字源演变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甲组图1、2)像一把长柄大勺子。上部分是勺子头,里面一点表示勺子里面的舀起的液体,(也有说谷物的);下半部分是勺子柄,周围的两点表示勺字溢出的液滴或谷物颗粒。金文(甲组图3-5)字形与甲骨文相同,只是周围的几点不见了。小篆(甲组图14)字形则变得看不出勺子的形状。秦代简文字(甲组图6-8)和汉代早期字形(甲组图9-13)则沿袭金文进一步变化,将上面的勺子变成横卧的勺子,勺口中的一潢直接与柄把连接,柄把手握处的木变成长长一竖,已经看不出升这种容器的形状了。汉隶后期字形(甲组图15、16)就变成现代的“升”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升”最初之义就是指像勺一样的容器。后来引申为容量单位。秦国量制1斗等于10升,这一进位关系为后世沿用。

舀酒或舀汤是把低处的东西提升上来,所以“升”也引申出上升的意思。中国最古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经有这样的用法:“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小雅·天保》)意思是祝生活和事业像上弦月一样日趋圆满,像旭日一样越来越光明灿烂。由上升的意思引申为从低处向高处走,也就是更上一步或登上的意思。如“升堂入室”。由登上的意思再引申为升官、提升。

由于“升”引申出了“上升”的意义。秦以后的俗字,太阳升的“升”,便多加“日”头作“昇”,以“日”表意、以“升”表音。又造“陞”,也与“升”同,是“上”“登”的意思;但唐朝以后,一般只用于升官,把“升官”写作“陞官”。然而,中国文字发展的过程是不断简化的过程,后来“昇”“陞”二字已作为异体字,无论“升斗”“上升”“升官”“提升”,都只用“升”字了。不过用作姓氏人名的“昇”和“陞”仍是规范字。如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毕昇,不作毕升。清代戏剧家、《长生殿》的作者洪昇,不作洪升。

现代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shēng

量词

市制容量单位。十合(gě)为一升,十升为一斗。

容积的法定单位,符号L(l)。1升等于1000毫升。

量酒的单位。

古代区别布的粗细所用的计算单位,其作用类似于现代计算纱线的“支”。

名词

量粮食的器具,容量是斗的十分之一。

(Shēng)姓氏用字。

动词

由低向高运动(与“降”相对)。

登,登上。

(等级、层次)提高。

谷物成熟。

点燃;生火。

进奉,进献。

《易》卦名。卦形为坤上巽下。参看“升卦”。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上】【斗部】识蒸切(shēng)

(升)〔二〕十龠也。从斗,亦象形。

【卷七上】【日部】识蒸切(shēng)

(昇)日上也。从日升声。古只用升。

【注释】《说文解字》本无“昇“字头,今本《说文》“昇“字头是徐铉所增的新附字。十龠(yu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当作‘二十龠’。《广雅》:‘龠二曰合,合十曰升。‘《说苑》‘度量权衡,以黍生之,千二百黍为一龠。’“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上】【斗部】

(升)十合也。十合各本作“十龠”,误,今正。《律历志》曰:“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作“十龠”则不可通。古经传登多作升,古文叚借也。《礼经》注曰:“布八十缕为升。”升字当为登,今之《礼》皆为升,俗误已行久矣。按,今俗所用又作“陞”。经有言升不言登者,如《周易》是也。有言登不言升者,《左传》是也。

从斗,象形。斛,左耳为升,右耳为合。□以象耳形也。各本作“亦象形”,非。识蒸切,六部。

合龠为合,龠容千二百黍。十字各本无,今补。不补,则五量惟升、斗、斛见於本书,且失其相絫之数矣。絫下云:“增也,一曰十黍之重。”正为铢字张本。鬲下云:“鼎属。实五觳。”又云:“斗二升曰觳。”正为角部觳下无此义,故补之。亼部合下无“一曰十龠为合”之文,《龠部》下无“一曰龠容千二百黍”之文,此处之当补、正同鬲下,非沾足也。“合龠为合”,见《律历志》,而《尚书正义》引作“十龠”,《月令》正义引作“合”,《通典》引作“十”,《六典》说唐制作“合”,是《汉书》古本不同,要以下文云“合者合龠之量”“跃於龠”“合於合”,《广雅》“二龠曰合”断之,知“十龠”之非矣。古者一分一合谓之判合,叚是“十龠”,则此量不得名合,不得云“合於合”“合二龠为合”,犹之十二铢㒳之为两也。

广韵

识蒸切,平蒸书‖升声蒸部(shēng)

升,十合也。成也。又布八十缕为升。识蒸切。五。

识蒸切,平蒸书‖升声蒸部(shēng)

昇,日上。本亦作升。《诗》曰:“如日之升。”升,出也。俗加日。

识蒸切,平蒸书‖升声蒸部(shēng)

陞,登也。跻也。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 升·康熙笔画:4 ·部外笔画:2

《唐韵》识蒸切。《集韵》《韵会》书蒸切。并音陞。《说文》:籥也。十合为升。《前汉·律历志》:升者,登合之量也。古升上径一寸,下径六分,其深八分。龠十为合,合十为升。

又成也。《礼·乐记》:男女无辨则乱升。

又《广韵》:布八十缕为升。《礼·杂记》:朝服十五升。

又卦名。《易·升卦》: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又降之对也。《书·毕命》:道有升降。注:犹言有隆有污也。

又登也,进也。《诗·小雅》:如日之升。《易·坎》象:天险不可升也。

又《前汉·梅福传》: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

【辰集上】【日部】 昇·康熙笔画:8 ·部外笔画:4

《唐韵》识蒸切《集韵》《韵会》《正韵》书蒸切。并音陞。《说文》:日上也。古只用升。《正字通》:昇,平也。《类篇》:或作陹。 [17] 

【戌集中】【阜部】 陞·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7

《广韵》识蒸切。《集韵》《韵会》书蒸切。并音升。《玉篇》:上也,进也。《广韵》:登也,跻也。《尔雅·释天》:素陞龙於縿。注:画白龙於縿,令上向也。

又姓。见《字汇》。

《玉篇》:同升。《集韵》:或作阩、?。

字形书法

首笔短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长横居中,在横中线。竖撇起笔于短撇中部,收笔于左下格。末笔竖起笔高于首笔,收笔低于撇笔。

音韵集成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ɕ

i̯əŋ

王力系统

ɕ

ǐəŋ

董同龢系统

ɕ

jəŋ

周法高系统

stʰ

jiəŋ

李方桂系统

sth

jəng

西汉

东汉

jəŋ

jəŋ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ŋ

北魏后期北齐

jəŋ

齐梁陈北周隋

jə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ɕ

i̯əŋ

拟音/高本汉系统

ɕ

i̯əŋ

拟音/王力系统

ɕ

ǐə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ɕ

jə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ɕ

iɪ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ś

jə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ɕ

ǐəŋ

中上古音

韵书名称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升、昇、陞

平声

下平十六蒸

开口呼

全清

识蒸切

ɕjə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六蒸

开口呼

次清

书蒸切

ɕieŋ

礼部韵略

平声

书蒸切

增韵

平声

书蒸切

中原音韵

阴平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ʂiəŋ

中州音韵

平声

庚青

施征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八庚

全清

书征切

ʃiəŋ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七英影应益

韵书集成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