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

汉语汉字
吐(拼音:tǔ,tù)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小篆,本义指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引申指唾弃、抛弃、呕吐等。
  • 中文名:吐
  • 拼音:tǔ
  • 部首:口
  • 字码:U 5410
  • 五笔:KFG
  • 仓颉:RG
  • 郑码:JBVV
  • 笔顺:251121
  • 字级:一级(编号0421)
  • 平水韵:上声·七麌
  • 笔画:6
  • 词性:动词
  • 结构:左右
  • 注音:ㄊㄨˇ、ㄊㄨˋ
  • 字形分析:左右结构
  • 四角:64010

字源演变

吐,形声字。从口,土声。“吐”,从口,说明与口的动作有关;“土”为泥土、沙土。“口”“土”为“吐”,可理解为口内有土,从嘴里出来。《说文·口部》“吐,写也。”“写”即“泻”,倾倒之意。“吐”的本义为东西从口中出来由口吐义亦可引申指发出(声音)、说出(话语)义,进一步引申出吐露义,由吐露义引申出(花)开放义。《玉篇·口部》:“吐,口吐。”《诗·大雅·柔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由口吐义引申指唾弃、抛弃义。以上诸义读为“tǔ”。“吐”读tù时,义同“呕”,即今日所说的呕吐。

现代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动词

东西从口腔中涌出

口说,陈说

显露,呈现

发出;散发

长出

抒发;抒写

由里向外伸

使能够迅速硬化的粘液从口中出来形成丝、网、茧——用于蜘蛛或蚕

武术用语。摆出,亮出

开放

名词

动词

呕吐。呕出胃内容物

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退还非法的或不义的收益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写也。从口土声。

说文解字注

写也。从口。土声。

他鲁切。五部。 

康熙字典

《唐韵》《正韵》他鲁切。《集韵》《韵会》:统五切,?音土。《说文》:写也。《玉篇》:口吐也。《诗·大雅》: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左传·僖六年》: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史记·鲁世家》:周公一饭三吐哺。

又《增韵》:出也,舒也。《前汉·刘向传》:发明诏,吐德音。《唐书·房琯传》:辞吐华畅。

又姓。《正字通》:隋将军吐万绪。

又复姓,后魏有吐奚、吐难、吐万氏。

又《广韵》汤故切。《集韵》《韵会》《正韵》土故切,?音兔。《广韵》欧也。

音韵汇集

字形

韵书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清浊

反切

拟音

声母

韵母

小韵

韵部

广韵

上声

合口呼

次清

他鲁切/汤故切

tʰuo

去声

合口呼

次清

汤故切/汤古切

tʰuo

集韵

上声

合口呼

次清

统五切

tʰo

去声

合口呼

次清

土故切

tʰo

韵略

上声

他鲁切

去声

土故切

增韵

上声

他鲁切

去声

土故切

中原音韵

上声

鱼模

次清

tʼu

鱼模合

鱼模

去声

鱼模

次清

tʼu

鱼模合

鱼模

中州音韵

上声

鱼模

汤鲁切

去声

鱼模

汤路切

洪武正韵

上声

次清

他鲁切

t‘u

去声

次清

土故切

t‘u

蒙古字韵

上声

tʼu

去声

tʼu

分韵撮要

阴去

第十二孤古故

韵书集成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调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o

王力系统

a

董同龢系统

ɑɡ

周法高系统

李方桂系统

th

agx

两汉

西汉

东汉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鱼虞模

o

北魏后期北齐

鱼虞模

o

齐梁陈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uo

拟音/王力系统

u

拟音/董同龢系统

uo

拟音/周法高系统

uo

拟音/李方桂系统

th

uo

拟音/陈新雄系统

u

中上古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