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校联合办学

七校联合办学

中国湖北省武汉七所学校实施的联合办学模式
七校联合办学,又称武汉七校联盟,是指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地区七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间实施的一种联合办学模式,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原则,七校从1999年开始联合办学,学生可以跨校跨学科辅修第二学位。[1]联合办学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7所全国重点大学组成,各自拿出本校特色优势专业联合办学,这七所高校的本科生,可以任选其中一所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或专业课,可拿双学位,相当于“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上七所名校”。
    中文名:七校联合办学 外文名: 简称:武汉七校联盟 创办人: 办学性质: 学校类别: 学校特色: 主管部门:湖北省教育部 所属企业: 现任领导: 专职院士数: 高职专业: 本科专业: 硕士点: 博士点: 博士后: 国家重点学科: 院系设置: 校训: 校歌: 院训: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码: 主要奖项: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师: 英文名:Cooperation Consortium of Wuhan Universities 类别:高校联盟 学校类型:研究型大学 所属地区:中国武汉 专职院士:59人

综合介绍

中国武汉市七所中央部属的211工程大学的在校本科生可相互跨校选修课程,修满50个学分(每学分收费将统一为100元,校内跨专业辅修为80元/学分),即可拿对方高校的学位证。昨日,七所高等学校教务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七校联合办学”将继续办下去,但有可能限制规模而提高门槛。

办学模式

华中地区高等学校出现7所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得益于武汉高校集中于武昌、地缘相近的天然优势。武大、华师和武汉理工,中国地质和华中科大,财大和农大等都是一路之隔。更重要的是,武汉高校的领导者们,一致形成了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

武汉理工大学的严新平副校长是这一办学模式的早期参与者之一。他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但从人才的培养角度讲,高校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发展打下前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训练基础,就要吸纳其他高校的优势。比如,武汉理工和华中科大是以理工科出众的大学,而武大和华中师大在人文社科和基础学科方面很有优势,中国地大是中国地球科学和环境资源领域的第一名校,华中农大生物誉满全国,中南财大合并以来进步明显,高校间互取所长,就能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各高校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从7校联合办学中受益。

据介绍,7所高校对每年选修、辅修的学生都原则上进行指导,鼓励学有余力、学业优秀的学生选修。联合办学原则上是所有专业全开放,但从近几年的效果来看,多数学生选择的都是各校的优势专业,比如武大的法学、新闻,华师大的英语、心理学等,联合办学的第一年,就有超过300人选修了武汉大学的法学专业。

办学历史

“七校联合办学”始于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7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大学,各自拿出特色优势专业联合办学。七校的本科生,可以任选其中一所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或专业课,可拿辅修证、双学位,相当于“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上七所名校”。

有不少学生在网上打听,协议是否续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徐桂菊说,“七校联办”深受学生欢迎,效果明显,肯定会继续办下去。

评价

华中农业大学教务部负责“七校联办”的申沛老师说,“七校联办”人数逐年递增,创历史记录,达4000多人,增长了近2000人。她估算,几年来,七所高校近两万名学生跨校选修,其中约60%的学生能拿到双学位,约30%的学生拿到辅修证,也有部分学生中途放弃。工商管理、法学、英语、心理学等人文、社科专业,选修人数较多。申沛说,不少学生凭借第二学位找到工作,或成功跨专业考研。华农一名食品科学工程的大四学生,选修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专业双学位,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华中科大英语系读研。

据悉,高校联合办学并非武汉独有,但武汉的办学模式在全国范围来说最彻底。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高校虽然都有跨校辅修的措施,但是只能相互选修公共课,不能拿学位。

以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为代表的省属高校一直想积极加入“七校联办”,但七所部属高校教务部门负责人一致表示,若加入省属高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会影响辅修教学效果,而且规模过大,难以管理,所以下轮“七校联办”仍不会纳入省属高校。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徐桂菊表示,不排除个别学校自主对省属高校开放跨校选修。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