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震

海底地震

地下岩石突然断裂而发生的急剧运动
岩石圈板块沿边界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是导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海底地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分别相当于洋壳的俯冲破坏与扩张新生地带。两带的地震活动性质截然不同。
    中文名:海底地震 外文名: submarine earthquake 别名: 影响:引起海啸 机理:岩石圈板块的相对运 分布区域:活动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 定义:地下岩石突然断裂而发生的运动

海底地震频发区

①活动大陆边缘地震带。

位于板块俯冲边界,主体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此外还包括印度洋爪哇海沟附近,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沟及南桑威奇海沟附近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球总量的80%。这里既有浅源(<70千米)地震,也有中源(70~300千米)地震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地震带较宽。震源深度通常自洋侧(海沟附近)向陆侧加深,构成一倾斜的震源带,称贝尼奥夫带。全球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以及大多数的中、浅源地震都发生在板块俯冲边界。全球最大震级(8.9级)即发生在这里。

②大洋中脊地震带。

该处为分离型板块边界,只有浅源地震,地震带狭窄、连续,宽度仅数十千米,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总量的5%。

形成过程域危害

形成过程

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断裂而发生急剧运动,从而产生地震波向周围传播,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大地震动的现象。地震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震是构造地震,且主要发生在海洋地区。岩石圈板块沿边界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是导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海底地震分布规律和发生机制的研究,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支柱。海底地震及其所引起的海啸,给人类带来灾难。

活动大陆边缘的地震活动大致可分为:①海沟及洋侧坡的小量浅震,多属正断层型,是大洋板块沿俯冲带向下弯曲引起的。②海沟陆侧坡附近频繁的浅震,多属逆断层型,一般认为导源于沿板块接触带的汇聚挤压作用,太平洋周缘的大地震大多属于这种类型。③火山弧附近的小量浅震,在不同情况下,震源机制或为正断层型,或为逆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型。④构成贝尼奥夫带的中源和深源地震,主要位于火山弧与弧后区之下。

危害

地面破坏: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海洋生物的危害:海底地震发生的同时,难免会从地心冒出很多有害气体,会对海洋生物有严重的危害。对海底光缆的危害:海底铺设了很多光缆,当地震发生的同时,会破坏海底光缆。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