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詞

虛詞

漢語詞語種類
沒有詞彙意義僅有語法意義、不能夠充當句法成分的詞。[1]具有必須依附于實詞或語句,表示語法意義、不能單獨成句,不能單獨作語法成分、不能重疊的特點。
  • 中文名:虛詞
  • 外文名:
  • 别名:
  • 英文名:function word、empty word
  • 解釋:空話;假話
  • 出處:《商君書·慎法》
  • 拼音:xū cí

詳細解釋

1、不能單獨成句,意義比較抽象,但有幫助造句作用的詞。n

2、空話;假話。《商君書·慎法》:“彼言說之勢,愚智同學之;士學於言說之人,則民釋實事而誦虛詞,民釋實事而誦虛詞,則力少而非多。”唐蔣防《霍小玉傳》:“玉自生逾期,數訪音信。虛詞詭說,日日不同。”《紅樓夢》第六八回:“那察院深知原委,收了贓銀,次日回堂,隻說張華無賴,因拖欠了賈府銀兩,妄捏虛詞,誣賴良人。”孫犁《秀露集·讀<蒲柳人家>》:“曆史最正直公平,不需要虛詞,更厭棄僞詞。”

現代

詞按照語法功能的區别,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與“實詞”相對的就是虛詞。虛詞是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的詞,有連接或附着各類實詞的語法意義。根據能同哪些實詞或短語發生關系,發生什麼樣的關系,可以把虛詞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和拟聲詞六類(見“《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試用]》”)。

漢語是虛詞特别豐富的語言,這是由漢語特性決定的。漢語的虛詞是封閉的,包括極不常用的不過1000個左右,掌握漢語幾百個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可以說是學好漢語的關鍵。

副詞能修飾動詞或形容詞;不能修飾名詞。介詞不能單獨充當謂語;經常附着在名詞、代詞、動詞前邊組成介詞結構;有些介詞可附着在動詞後構成一個整體,相當于一個動詞。實詞是開放性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所編的《現代漢語詞典》收實詞五萬多條,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收了九萬多條,就一般常用的詞來說,大約也在二萬五千左右。虛詞的數目則要少得多,就現代漢語裡的虛詞來說,大約在八百左右,常用的也隻有三百五十個左右。

虛詞數量雖少,但重要性從總體上說不亞于實詞,就個體說比實詞還要重要。有人把實詞比作人體的血肉、骨頭、毛發,把虛詞比作人體的經絡。這比喻當然也不一定恰當,但這主要在說明虛詞數量雖少卻非常重要。因為虛詞的運用往往會牽涉到整個句子的結構,影響到整個句子的意思。我們要是把某些個實詞(如“桌子”“饅頭”“電燈”)取消掉,對我們說話當然會有些影響,但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至少不會影響到正常交際。可是我們如果把現代漢語裡的“的、了、吧、不、也、嗎、呢”去掉了,那影響可就大了,就會影響到正常交際。

由于虛詞在數量上要比實詞少得多,而重要性不亞于實詞,甚至大于實詞,因此虛詞在交際中的使用頻率比實詞要高得多。像“的”“了”,它們的使用頻率竟高達3~5%,這是任何一個實詞沒法相比的。虛詞在各種語言裡都占極重要的地位,而在漢語中尤其顯得重要。漢語就其語法來說是屬于分析型的,它“缺少嚴格意義的形态變化”。漢語既沒有俄語、法語、英語裡那種形态标志和曲折變化,也沒有日語、朝鮮語裡那種粘附形式。

這樣,虛詞在漢語中擔負着更為繁重的語法任務,起着更為重要的語法作用。因此,我們漢族人要提高文化水平和語文修養,外族人要學習漢語,不能不重視虛詞的運用。

實詞用得好固然不容易,虛詞要用得好,則更難。可能就因為這個緣故,一般講煉字、煉詞時,隻講煉實字、實詞,不大講煉虛字、虛詞。其實,煉虛字、虛詞是寫作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

一個虛詞用得好,不僅能使它所在的句子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而且往往會把整段、乃至整篇文字都搞活了,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曆來被看作是講究修辭的範例。好在哪兒?一般都着眼那個“綠”字。據說王安石在草稿上最初用了個“到”字,後又改為“過”,又改為“入”,又改為“滿”,改了十幾次,最後才選定這個“綠”字(洪邁《容齋續筆》)。

這個“綠”字用得确實好。用“到、過、入、滿”等也不能說不準确,但“綠”所表示的意思要豐富得多。它既包含了“到、過、入、滿”等字的意思,同時又比它們更新鮮、更生動。因此,這個“綠”字确實可以稱得上煉詞的範例。但是,這一詩句中的虛詞“又”,也用得非常好,而一般人卻忽略了。

古代

古虛詞是在漢語中沒有實際意義的字,其中一部分相當于現代的虛詞。虛詞不能獨立成句,隻有配合實詞來完成語法結構。虛詞對實詞有協助作用,這類詞包含介、連、助、歎、副、象聲六大類。虛詞在聯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聯隻因一虛詞之差,便謬之千裡。巧妙運用虛詞,可使聯句增色,情趣斐然。

請看此聯:君恩似海矣,臣節如山乎。

原來此聯是明末陝西總督洪承疇的門聯,原本無聯句尾處兩虛字,為“君恩似海,臣節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頌皇恩的對聯。洪承疇後來投敵賣國,遭人唾棄,便有人在原聯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徑庭,成為一副絕妙的諷刺聯。

再看這樣一副對聯:

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

這副對聯是王湘绮寫的諷刺袁世凱的,被近代人稱為名聯。聯中嵌入“民國總統”四字,并在聯尾點出“不是東西”,上聯的“也“字和下聯的“之”字都運用得很好,如去掉虛字,則難稱佳作。

以虛字入聯,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字集句聯。如山東濟甯子路祠聯:

允矣聖人之徒,聞善則行,聞過則喜。

大哉夫子之勇,見危必拯,見義必為。

作用:

用以構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目是實字,若夾配以“而”“之”二字,聯成“耳而目之”,就有靈動活躍之義。

文章必用虛詞才能成文。清劉淇《助字辨略·自序》說:“構文之道,不過實字虛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蓋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墜之際,軒轾異情,虛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柳宗元)所由發哂于杜溫夫者邪!”(杜溫夫之事見後)這裡說古代文言,必用實和虛字,且“虛字一乘,判于燕越”,充分表明虛詞的重要性。本來,“實”和“虛”具有相反的意義,而相反正足以相成,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惡、醜,沒有假、惡、醜,就沒有真、善、美。

虛詞由實詞而來(詳後),它們都是假借字,如也、者、矣、爾、耳、乎、邪、焉、哉、之、以、于等字,今日所用都無原來的意義。清郝懿行說:“凡語詞(虛助詞)之字,多非本義,但取其聲。”(《爾雅義疏·釋诂下》)所以虛詞有不定的“間”字意義,在句中固為“間”,在句首(如發詞、轉折詞)和句尾(如歇語詞)亦為“間”。

不論它是“中間”“首間”“尾間”,都非其本義,發生了質的變化。變了質的字,不能從其本義去解,而由其所處的位置和讀音以釋其義。例如“所”字,原為伐木聲或舉木聲,本義為動詞,假借變為名詞的“處所”,如派出所、衛生所,由處所引申而變為虛詞,如“予所否者”,作“若”字義,發生質變,與本義無關。

我嘗讀劉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經傳釋詞》和楊樹達《詞诠》等書,他們解釋虛詞一字多至十餘義,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也不說明其所以然,乃至寫此書時反複思考,始知其所以然。清朱駿聲說假借的虛詞,是“依聲托事,誼不在形而在音。意不在字而在神,神似,則字原不拘,音肖則形可不論”(《說文通訓定聲》卷一《假借》)。例如《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尚書·微子》之“何其”,皆當讀基字濁音。

音在“基其”之間,蓋語辭之有音無字者,虛詞隻取其音,甚至隻有音無字,或在字音之間。故《爾雅》說:“虛,間也。孔、魄、哉、延、無、之,言間也。”所謂間,即虛詞處于字和音之間,如處于“基其”二字之間,不是基也不是其,隻把它們讀濁音就對了。可知假借的虛詞用法,不在字而在音。義随音轉,音也随意轉。所以解讀古書中的文言文,理解虛詞的作用和假借,至關重要。把握虛詞之義,要結合上下文句語氣和意義而定。不是斤斤計較于一義,也不能随便取義。

虛詞主要分為歇尾詞、連接詞、介詞、系詞、感歎詞、發詞、副詞等。在此着重就歇尾詞、連接詞順次論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