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都市

國際大都市

具有超群政治、經濟、科技實力的城市
國際大都市不單純等于擁有跨國公司、國際航班、五星級酒店、别墅和高爾夫球場等符号化的東西,重要的是,在本國區域内,它是絕對的區域中心。[1]中國指定北京、上海、重慶、廣州四大城市為國際大都市。從廣義上說國際大都市與國際化大都市是一個概念。但從狹義上說,國際化大都市是城市國際化的初級階段,國際大都市是城市國際化的中級階段,而世界城市是城市國際化的高級階段。
    中文名:國際大都市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核心:國際影響力 适用:城市 屬于:社會學 關鍵:影響力 世界代表城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香港

概述

國際大都市到底如何定義?成為國際大都市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資格?有哪些硬指标與軟指标?對此,城市管理者依靠經驗主義的思維和城市專家的說法估摸着自己的優勢和差距,市民們則依據切身的生活體驗對傳媒的判斷褒貶不一,撇開個性氣質、包容精神等軟性指标不談,真正國際大都市的剛性必備條件仍是一個謎,各個志在入圍的城市在誘人的名稱下演着啞劇。

國際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蘇格蘭城市規劃師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來的。英國地理學家、規劃師彼得·霍爾将這一概念解釋為:對全世界或大多數國家發生全球性經濟、政治、文化影響的國際第一流大都市。在中國,它業已成為一頂給城市加冕的皇冠,高于現有一切獎項,而且是一個城市有幸被視為偉大的城市的最佳搭配。在全球化的深刻背景下和中國城市的"狂飙突進"運動中,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厘清國際大都市的人性化指标和必備條件,令城市的努力不緻于迷失方向。這裡我們梳理一下國際大都市的7道門檻:

區域中心

與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國際性機構的集中地、第三産業高度發展、主要制造業中心、國際性的港口貿易、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城市人口和城區規模這些必要前提相比,國際大都市的意義更似一種能量的聚合體,在全球版圖上舉足輕重、舍我其誰。以紐約計,它的GDP值單拿出來可以在全世界國家中排位第14,超過澳大利亞;如果将美國5個最大的城市合起來看做一個國家,它在全世界可以達到第四名,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

作為社會能量的聚合體,國際大都市的對全球技術、資金、人才流動的控制功能超出了國家的範疇,城市高度職能化,服務于全世界,成為世界經濟市場體系中的控制點。在本國區域内,它是絕對的區域中心。

移民之城

國際大都市需要國際化人才,外來人才的加入與常住暫住人口的增加、移民的速度是同步的,而其中外國人的多少成為衡量城市國際化的重要可量化指标,反映了城市在國際分工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外國企業、外國留學生、外國專家和外國人才移民。關于國際大都市外籍人口的比例,存在着5%、8%、15%、20%4種不同的說法。以最低的5%計算,一千萬人口的城市必須擁有50萬常住外籍人士。從1820年到1920年,有1130萬移民從世界各地來到紐約,為紐約超越倫敦成為世界最大城市提供了人力資源。1965年以來,每年仍有75000人獲準移居紐約,而外國留學生和暫住型職業人士更是源源不絕。綜合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在北京,外來人口380萬,外國人10萬多;上海有387.11萬外來流動人口,1600萬常住和暫住人口中外籍人士接近50萬人;廣州外來人口突破400萬,預計今年的外商投資企業将達兩萬家,常駐外籍高級管理人員的數量也将超過6萬人。

會展之城

國際大都市通常也是國際會展城市。有一個說法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每年至少要舉辦150次以上由8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國際會議。巴黎的國際會議更是多達300多個。各類國際會議的召開可以拉動旅遊、廣告、運輸、通訊等第三産業,由它帶來的延伸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國際組織分布列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巴黎、布魯塞爾、倫敦、羅馬、日内瓦、紐約、華盛頓、斯德哥爾摩、維也納、哥本哈根。紐約市政府曾調查得出結論:紐約為聯合國每投入1美元即可獲得4美元的收益。小小瑞士就有近400個國際組織,沒有沙漠的德國争取到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秘書處設在波恩,連印度和泰國都各有10多個國際組織機構。

服務之城

全球國際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務業在其國民生産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在這方面,中國目前做得最好的城市是香港,它的服務業比重已達到了82%。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專家楊汝萬對北京的城市診斷是,當城市的規模化發展與城市整體生活質量的提高成為一對矛盾體時,北京必須完成從規模化發展向功能化發展的轉變,北京的下一步目标應是從大都市(Mega-city)轉變為世界性、國際化城市(Worldcity/globalcity)。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貿易促進處處長李仲周提出,高度發展的服務業,連貫性的鼓勵競争制度、完整的服務業發展戰略,将是提高經濟效益與經濟實力的必然選擇。

服務業覆蓋着金融、保險、商貿、航運、物流、旅遊、法律、教育培訓、中介咨詢、公關、電子信息網絡等諸多領域,城市CBD的設立,也是強化金融服務業的重要一環。上海的金融服務和航運實力暫時領先于全國城市,世界幾大洲的156家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了上海,看似"亞洲華爾街",但與紐約的380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而廣州的服務業也不盡完善,硬件設施和機構上缺陷不少。

創業與人居之城

國際大都市的魅力"不隻是吸引",但一定要有吸引,成為創業與人居之城。

截止2000年10月,90個國家和地區在上海投資。"九五"期間,在滬外商投資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約590億元。到了2002年9月,《财富》500強企業中已有300多家進入上海,100多家在上海成立跨國研發中心,70多家在上海設立亞太地區總部或中國總部。這就是上海創業環境走向國際化的證明,甚?quot;挖"了部分香港跨國公司的牆腳。2002年11月3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瓦格納說:"上海正在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向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轉變"。

北京和廣州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納着新的跨國公司的到來。在中國加入世貿的前後,廣州寫字樓全面複蘇,先後提了兩次價,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及廣告、保險類公司和律師事務所比例遞升。

安居是另一方面的指标,北京、上海、廣州三城市幾乎是齊頭并進式地重視。北京的環線和地鐵延伸置業可圈可點,4成左右的商品房被外地人買走;上海内外銷并軌和藍印戶口政策吸引了接近20%的外地人置業,"台灣人購房熱"、"溫州人購房熱"一波又一波,2002年1月至5月,外籍人士購房接近5%,但仍?成居民認為上海房價太貴;廣州的商品房供銷兩旺,對郊區大盤的開發在全國無出其右,睇樓早已成為城市生活一部分。

傳媒之城

大衆傳媒體系可謂是城市的神經網絡,國際大都市更是傳媒之城,盡可能地創造國内外有影響的報紙、電視廣播節目、文學作品、出版社、學術刊物、視聽發行機構、書店以及與之相适應的文化市場。

在美國,紐約市通過全美三大廣播網控制着2139家電台和電視台,通過《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時代周刊》、《新聞周刊》等出版媒體影響全國的輿論界,幾乎左右全國的新聞和娛樂。美國學者尼爾·R·彼爾斯說過:"紐約的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書籍和時裝,年複一年地塑造和影響美國人的思想,美國任何其它力量都無法辦到。"

文明之城

城市文明和生活質素高,是國際大都市的應有之義。

健康水平最敏感的指标是嬰兒死亡率、孕産婦死亡率和人均壽命,北京市均已經達到國際大都市水平。北京也正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正在創造屬于自己的國際文化品牌--北京國際音樂節。但據2001年8月的一次調查顯示,按五級分制計算,北京市民對自身素質的評分勉強打3分。北京的綠化、衛生和水質及空氣質量都不符合國際大都市的标準,交通服務和公共設施建設也難以令人完全滿意。此外,北京人對自身知識水平、舉止和語言文明三者的評價分分别為2.9、2.8和2.7分。用開放題的方式詢問被訪者"進一步提高北京市民國際大都市意識的有效辦法是什麼",結果近半數北京市民回答:"希望提高教育水平,促進全面素質的提高"。

中國上了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城市,隻有麗江和平遙兩座古城。巴西的巴西利亞是世界上惟一一座在20世紀建造的首都(1960年正式定為首都),卻能因其新穎巧妙的布局以及精美典雅的建築而上了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我們很難奢望中國的現代大都市成為世界文化遺産,卻寄望中國未來能産生像巴黎這樣的世界藝術之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