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施溫格

朱利安·施溫格

美國物理學家
朱利安·施溫格(Julian Schwinger,1918年2月18日-1994年7月16日),猶太裔美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的創始人之一,與費曼、朝永振一郎共獲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
  • 中文名:朱利安·施溫格
  • 外文名:Julian Schwinger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
  • 畢業院校:哥倫比亞大學(學士,碩士,博士)
  • 職業:物理學家
  • 代表作品:
  • 主要成就:196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人物簡介

20世紀20年代建立的處理電子與電磁輻射相互作用的量子場論成功地描述了原子内光的輻射和吸收、喇曼效應、康普頓效應、光電效應以及正負電子對的産生,但是,這種場論存在“發散”困難,即在許多計算中都會得到無窮大這一荒謬的結果。朝永振一郎和施溫格分别提出,要消除“發散”困難,就應該考慮電子的質量會因電子和場的相互作用而改變,必須進行“重整化”。“重整化”方法能夠很好地解釋蘭姆位移和電子的反常磁矩

發現

費恩曼、施溫格和朝永振一郎彼此獨立地創建了物理學中也許是最近乎完美的理論,他們三人提出了各自獨特的想法,卻得出了一緻的結論。他們提出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正确地描述了電子、光子及其相互作用,經受住了十分精确的實驗檢驗,成為描述電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論。

個人生活

成長曆程

1918年2月12日生于紐約州紐約市。

施溫格是一個神童,他神速地跳班讀中小學,十四歲時便升入紐約市立學院,以後又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1936年畢業,1939年獲得博士學位。然後,他去加利福尼亞大學,在奧本海默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1945年他來到哈佛大學,1947年晉升為正教授。他是在二十多歲時就能在這所著名大學得到這一地位的少數學者之一。

生平趣事

朱利安.施溫格二戰時在mit的雷達實驗室,喜歡白天睡覺,晚上工作,他每天晚上七點半起床,第一頓飯是晚飯,吃完晚飯跟别人讨論工作,讨論到半夜,别人睡覺去了,他就開始自己幹活了.烏倫貝克讓他給個seminar.都得把時間定在下午四點半,施溫格得特意早起才能趕得上,而且還困的不行不行的他這個習慣似乎很早就養成了。

他16歲的時候寫了自己的第一篇物理的學術論文,好像是關于電子moller作用的,然後當時的拉比慧眼識英才,把他從紐約市的city college弄到了哥倫比亞。施溫格讀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就把博士論文寫好了,可是畢不了業。為啥呢,因為學校規定他必須得去上數學課,但是數學課是上午的,他根本不想起來. 烏倫貝克當時開一門統計力學課,然後想直接給他個A算了,拉比說你這樣不行,你給他出個考試吧,最難的那種, 烏倫貝克就這麼做了,施溫格也很輕松的就過了。施溫格 一開始沒去 哥倫比亞 是有原因的,當時美國的大多數大學都是新教控制的,猶太人根本進不去。施溫格60年代後期對場論的現狀很不滿意,自己發明了一套source theory,結果沒人買賬,尤其是他哈佛的那些同事,于是他一怒之下遠走UCLA,在那裡一直工作到死90-1年。施溫格對冷核聚變很感興趣,一口氣寫了七八篇文章,投給APS的刊物,結果都被拒了.他認為這是APS對學術自由的扼殺,一怒之下退出了APS。施溫格幾乎做什麼事情都用自己的一套,他對 費曼發明的 費曼圖很不滿,認為容易讓人忽視場的概念, 所以在他的grp裡他不讓人用費曼圖,雖然後來有人發現他自己偷偷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