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

經濟學名詞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産、資源分配以及産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團事先進行計劃。由于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中文名稱:計劃經濟 别稱:指令型經濟 代表人物:列甯、斯大林 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 弊端:脫離實際,效率低下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别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認為i,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屬于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

來源

“計劃經濟”體制這個概念出自弗拉基米爾·伊裡奇。伊裡奇先生在1906年寫的《土地問題和争取自由的鬥争》中說道:“隻要存在着市場經濟,隻要還保持着貨币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和剝削。隻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轉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

這話說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表達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第二層意思表達了一個輝煌的夢想。在殘酷的現實中,帝國主義演繹成為超帝國主義(如考茨基曾經預言的那樣),制定規則,避免戰争,開始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但世界上一部分人為了實現那個輝煌的夢想,先後破裂了第三第四國際,有了争奪利益的各類戰事,如布達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經演義過的異國坦克進駐,以及科索沃與阿族之争,等等;也有了上百萬上千萬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肅反,波爾布特的清洗,等等。

發展過程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在18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思想成果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以1848年《共産黨宣言》的發表為标志。馬克思所闡述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在經濟結構方面實行純粹單一的全社會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經濟将消亡,一切勞動産品将成為社會統一分配的對象;經濟運行形式方面由一個社會中心用統一的國民經濟計劃來配置社會資源,組織整個社會的生産、分配和消費(即100%計劃經濟)。

科學社會主義首先在俄羅斯得到了運用。列甯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接着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蘇聯。蘇聯經濟體制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别是國防工業,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發展,在蘇聯建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二戰中依靠軍事工業取得了勝利。從此,馬列主義被奉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寶典。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産黨同樣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奪取了政權。建國後,我國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國民經濟初步恢複後,毛澤東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即“社會主義工業化”、“改造農業”、“改造手工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到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100%計劃經濟體制。

由于種種原因,毛澤東的左傾思想逐漸占了上風,并先後發動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國經濟陷入徹底的混亂與倒退,但從本質上說,仍是一種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發,鄧小平和陳雲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并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确立了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标的建議》,提出:實現奮鬥目标的關鍵之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自此,“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淡出曆史舞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深入人心,國家用宏觀調控的手段對市場經濟進行調節。

現狀

在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有的委員談到,要堅持從完善市場機制出發,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他的發言後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一錘定音: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經過改革實踐,我們認識到,決不能不克服市場的盲目性,也不能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要努力将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結合得更好一些,這是一個止于至善的過程。

内容

以社會化大生産為前提,在生産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由社會主義國家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特别是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通過指令性和指導性計劃來進行管理和調節的國民經濟。它不僅是一種管理國民經濟的方法和體制,而且是一種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

産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科學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提出的。在《資本論》中,K.馬克思在談到未來社會中勞動時間的作用時指出:“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着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适當的比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6頁)。列甯明确提出和使用“計劃經濟”這一概念。1922年,列甯說:“資本主義必不可免地要為新的社會制度所代替,這種制度将實行計劃經濟”(《列甯全集》第35卷,第555頁)。

計劃經濟是社會化大生産與生産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相結合的産物。社會化大生産客觀上要求對國民經濟進行計劃管理和由社會有意識的調節比例關系。社會主義公有制把國民經濟各部門、各企業、各地區在根本利益一緻的基礎上聯合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使一切生産和經濟活動都服從于一個共同的目的,即滿足全體人民的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生活需要。這就使國民經濟按照計劃發展成為可能。

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生産資料掌握在資本家私人手中,整個國民經濟被分裂為無數利益對立的獨立企業或集團,資本主義企業生産和經營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所以不可能按一個總的大計劃來發展國民經濟。在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和經濟危機更加頻繁的情況下,也制定了形形色色的經濟發展“計劃”,實行所謂“計劃調節”。事實上它們的“計劃”對于資本家的私人企業,不可能具有有效的約束力,它隻不過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幹預社會經濟生活的一種手段。它們的“計劃調節”雖然也收到某些效果,但不能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的生産無政府狀态,更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計劃經濟的優越性表現在:

①能夠使整個國民經濟的各個環節,包括生産、流通、分配、消費基本上保持平衡,實現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

②能夠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範圍内,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資源,取得最大限度的宏觀經濟效益,避免重大的損失和浪費。

③能夠根據一定時期内發展國民經濟的戰略目标、戰略步驟和戰略重點,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搞重點建設,克服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

④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地抓緊發展科技、文教事業,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組織科技攻關,加速科學技術的進步,引進和推廣國外科學技術的先進成果,并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人才,從而在有效地實現生産力各要素的合理組織的基礎上促進社會生産力的迅速發展。

⑤能夠适應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根據各個地區的資源情況和其他條件,逐步實現生産力的合理布局,發揮各個地區的經濟優勢,逐步縮小乃至消除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狀态。

⑥能夠在執行過程中,通過反饋信息,及時掌握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向,及時發現矛盾和進行調整,避免比例關系的嚴重失調。

⑦可以同商品經濟結合起來,形成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全社會的規模上自覺地運用價值規律,既能保證國民經濟的統一性,又能使它富有生機和活力。但是,要把這些優越性,從可能變為現實,必須把計劃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并要有一個适合生産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包括合理的計劃管理體制。

計劃經濟意味着人們基于對客觀經濟規律的認識,自覺地有意識地對社會生産和流通進行指導與調節。這表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已經處于主動地位,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社會已經開始從必然的王國向自由的王國邁進。計劃經濟的優越性的實現,将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以較高的速度穩定地、持續地、健康地發展,從而不斷地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

計劃管理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綜合平衡,就是根據社會主義各種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以及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定時期内的政治經濟任務,實行全面的、合理的安排,建立起社會主義再生産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之間的協調的比例關系,保證國民經濟能夠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為了使整個國民經濟達到綜合平衡,首先需要安排好一些關系全局的基本比例關系:如生産資料生産與消費資料生産之間的比例關系──它可以具體化為農業、輕工業與重工業之間的比例關系;積累與消費之間的比例關系;工業内部的比例關系和農業内部的比例關系;能源、交通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比例關系;生産與基本建設之間的比例關系;人口再生産與物質資料再生産之間的比例關系,等等。

由于上述比例關系都要通過财力、物力、人力體現出來,因而搞好綜合平衡必須落實到搞好财政、信貸和物資平衡上,還要搞好外彙平衡和勞動力平衡等。因為國民經濟處在不斷發展之中,所以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新的不平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客觀條件的變化,有時也是由于主觀措施的失誤。計劃經濟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對國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運動中的不平衡作出靈活反應,及時進行有效的處理,主動地調整比例關系,克服已經出現的不平衡,建立新的平衡。

實行科學的計劃管理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就要求訂計劃時必須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摸清情況,既要考慮到需要,又要考慮到可能,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為。計劃指标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應當留有餘地。在處理速度同比例的關系時,要在按比例中求速度。在處理速度同效益的關系時,要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求速度。

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實行計劃經濟并不要求把一切經濟活動都納入國家計劃。想把成千上萬種産品和一切經濟活動都納入計劃,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列甯說:“現在對我們來說,完整的、無所不包的、真正的計劃=‘官僚主義的空想’。不要追求這種空想”(《列甯全集》第35卷,第473頁)。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除計劃調節外,還要利用市場調節,即由價值規律自發地去進行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必要補充。這兩種調節是互相結合的。計劃調節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要遵守和利用價值規律;在市場調節中,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是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控制和計劃指導下進行,這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情況是不同的。

計劃管理體制:按照企業和産品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中國在計劃管理上采取不同的形式。一部分産品實行指令性計劃,即必須嚴格遵守國家計劃進行生産和流通。這一部分不大,并将逐步縮小範圍。另一部分産品實行指導性計劃,即運用價格、稅收、信貸、利息等經濟杠杆引導生産和流通納入國家計劃軌道的部分。這一部分的範圍要适當擴大。其餘産品則由市場自發進行調節。這主要是一部分農副産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務修理行業的勞務活動等,以及國營企業超額完成計劃的那部分産品,這一部分的範圍也要适當擴大。前兩部分屬于計劃調節的範圍,後一部分則屬于市場調節的範圍,不論哪一部分,都要利用價值規律。總的要求是大的方面管住,小的方面放開,使整個國民經濟既能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又能充滿活力。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計劃管理體制,它是在總結中國的社會主義計劃管理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

優點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消耗自然資源的,是一種環保經濟。

3、貧富差距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身份等級差别也較小

雖然計劃經濟尚未摸索出形成價格的最佳機制,但随着計算機技術(如MIS,ERP,網絡投票)等的發展,計劃經濟很可能得以成功運行,迄今人類在這方面的實踐不僅不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相反為其更好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計劃經濟是指在生産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由國家按照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的統一計劃來管理國民經濟的社會經濟制度。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實行計劃經濟,必須從國民經濟實際情況和自然資源特點出發,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有計劃地安排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發展比例關系,合理地分布生産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生産與需要之間的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以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國從1990年初期開始,就逐步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

存在的弊端

實行公有制就要強制地剝奪一切人的生産資料;實行計劃經濟,就要求人們有高度的紀律性和螺絲釘精神,服從分配按計劃完成工作;基本人群要終其一生在一個單位工作和生活,以便于安排工作計劃和生活物資的供應計劃。生産單位和科研單位要按照五年計劃所規定的項目進行生産和科學研究,必須按計劃使用資金。在前後兩個五年計劃中間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發現和新發明,要在制訂下一個五年計劃時考慮是否納入計劃安排資金。

适應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國家,必須是中央高度集權的、有龐大官僚機構來制定和執行經濟計劃、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來鎮壓一切反抗言行的國家。這樣的政治體制與人類追求自由和人權的本性相矛盾,就要求人們長期進行思想改造,要求人們做黨的‘馴服工具’,‘一生交給黨安排’。這樣就使人們長期生活在極端壓抑之中;國家機構越龐大,關系越複雜,辦事效率越低。關系人民的事情經年累月得不到解決。這樣就使人們生活在層層累積的不滿之中。生活在壓抑和不滿中的人們的積極性是可想而知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官吏必然是選拔的,因此結黨營私貪污腐敗越演越烈在所難免。權力的高度集中極易産生剛愎自用、昏庸無道、為所欲為、亂殺無辜的獨裁者。這些都在這些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了。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

這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經濟體制.主要區别有:一是經濟運行的機制不同,計劃經濟是無所不包的國家計劃,市場經濟是市場機制,即價格供求競争利率等。二是調節經濟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後者主要是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三是調節經濟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國家直接調控企業,後者是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四是所有制結構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結構單一,後者所有制結構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着平均主義嚴重,後者注重效率。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區别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這我是支持的。但是對于人類曆史上已經産生過的計劃經濟,進行一下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我以為,現在的經濟學家一提到計劃經濟,說的就很不對,不是當年計劃經濟的那個樣子,沒有把當年計劃經濟的真實的運行圖象給描述出來,這是無助于進行研究的。這是中國文科學術界研究的惡習,就是如果一件事情已經被定義成“壞”的,則怎麼攻擊怎麼造謠污蔑怎麼醜化都是對頭的。而理工科的思維,則是不去管它的“好”與“壞”,隻是研究一個系統結構的運行機制是怎樣的。比如說吧,現在的一些上層的經濟學家,甚至能夠在中央電視台就這樣污蔑計劃經濟,說計劃經濟是連你一天抽幾根煙都安排好了的。但這明明不符合事實。比如說,我當兵的時候就有津貼費,那津貼費買什麼,是我可以自作主張的。當時班裡的戰士主要是将津貼用在抽煙上了,而我則不抽煙,到現在也不會抽煙。而抽煙的人也有抽得兇的和抽得不太兇的人,在這方面,當年的計劃經濟并沒有去設計每一個人每天要抽多少煙的。

當然,這些經濟學家可能認為,反正現在搞的是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反正是被否定了的,既然否定了,那麼怎麼污蔑醜化都是正确的。而我認為,一個嚴格的搞學術的人,是不應當如此的。事實的真相是怎樣就是怎樣。比如一個人如果隻殺了一個人,那麼就實在地描述他隻殺了一個人,沒有必要将他污蔑為殺了一百個人。“這有什麼區别嗎?反正他是要被判死刑的”,搞文科的人就這樣天真地睜大了眼睛這樣問。當然有區别,區别就在于了解事實真相如何,建立嚴謹的學術作風。如果是實事求是地指出了計劃經濟的弊病所在,則也就更增強了對市場經濟的信心。否則的話,人家看到你在造謠污蔑,反而會導緻懷疑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就是一個“申請-批準”的機制,也就是說,下面的人申請,上面的人彙總,彙總之後安排計劃,将各款項下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