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壩

王家壩

阜南縣轄下鎮安徽省
王家壩鎮,隸屬于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位于阜南縣南部,南臨淮河與河南省的固始、淮濱兩縣隔河相望。轄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李郢村,距縣城25千米。地勢低窪,村莊大部分建在堤壩或莊台上。蒙窪蓄洪庫和進洪閘均建于此。王家壩淮山藥曾被《本草綱目》收錄。1958年成立崔集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更名王家壩鎮。王家壩鎮地處淮河上、中遊結合部,蒙窪蓄洪庫上遊,距阜南縣城25公裡,是兩省(皖、豫)三縣(淮濱、固始、阜南)三河(淮河、洪河、白鹭河)交彙處,聞名遐迩的王家壩閘坐落其境内。王家壩鎮轄7個村和1個淮上社區,111個村民組,自然莊台29座,總戶數7862戶,人口3.6萬人,耕地2.2萬畝,國土面積33.4平方公裡。[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阜南縣轄下鎮 所屬地區:安徽阜南縣 地理位置: 面積:33.4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0558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王家壩紀念館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皖K 地區生産總值: 中文名稱:王家壩 人口:3萬

發展

經濟發展

2003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125元,比1996年翻一番,财政收入230萬元。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着,實現“四通”。

同時,已建成的保莊圩工程,正在建設中的王家壩閘除險加固和防汛圈堤加固工程,使基鶴設施進一步改善,極大地方便了群衆镳生産生活,為招商引資、鄉鎮企業發展搭建了平台,促進了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

社會發展

招南引資取得突破進展。2003年以來,充分利用“王家壩”較高的知名度先後引資建成優質肉牛繁育廠、蒙窪闆鴨有限責任公司、富康柳編廠,首期投資200萬元的阜南縣仙蒂工藝品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正在建設中。

發展前景

王家壩地理位置特殊,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便利,盛産花生、毛豆、蔬菜和牛、羊、鵝等畜産品,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農副産品深加工大有可為,“王家壩”商标的注冊為招商引資提供了有利條件。

群衆文化及網絡發展

王家壩保莊圩建設縣域第一批鎮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内有藏書萬冊農家書屋,為廣大農民朋友科學種田,帶來豐富知識.王家壩所屬7個行政村也實現三通,電話有視電視ADSL寬帶,在王家壩多個網民努力下,自發建立公益性網站<王家壩論壇>,為王家壩對外宣傳提供了便立窗口,樹立王家壩及王家壩精神互聯網的品牌形象.

工程意義

王家壩閘卻是淮河上唯一由國家防總統一調度的大閘,足見其在整個淮河流域防洪中的重要性——通過王家壩閘,可以有效削減淮河洪峰,減輕淮河中遊壓力。它被稱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淮河災情的“風向标”。

千裡淮河

水利樞紐工程千裡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

1953年在王家壩村建起了淮河上重要的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千裡淮河第一閘的王家壩閘。曆經五十年風雨的舊閘因閘體老化已于2003年11月被拆除,而舊閘所有資料圖紙、模型均保存完整。投資2600萬元的新閘擴建于2003年11月破土動工,2004年12月竣工,新擴建的王家壩閘氣勢恢宏、雄偉壯觀,以更加嶄新的姿态展現在世人面前。該閘全長118米,共13孔,每孔寬8米,底闆高程24.46米,設計水位差4.5米,設計流量1344—1626米,閘上公路橋高程29.66米,橋寬9.5米。

新閘設計為全電腦自動化封閉式機房,最高處達28米,遙看大閘如巨龍橫卧蓄洪庫上遊,有拒水于千裡之勢。閘上裝有閉路電視,利用現代化的GPS衛星定位系統傳輸視聽圖像,國家防總可以通過閉路電視直接觀察到淮河水位的變化情況。該閘是淮河的晴雨表,建閘至今已14次開閘蓄洪,如果撇開蓄洪中淹沒良田萬傾、蒙窪蓄洪區飽受洪災情況的話,開閘時巨浪翻滾,如萬馬奔騰,有一瀉千裡之勢,十裡之外可聽見咆哮聲,不論是觀其形還是聞其聲,都讓人驚心動魄,場面蔚為壯觀,令人流連忘返。每次開閘時,王家壩就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該閘管理單位閘管所,是一個花園式單位,院内各類觀賞花草樹木郁郁蔥蔥,争奇鬥豔,亭台樓榭相映成趣。每逢汛期,這裡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指導防汛抗洪時下榻的地方,也是阜陽市旅遊景點的一個亮點。由于王家壩閘位置重要,區位特殊,各級領導情系王家壩,關心王家壩。在2003年汛期,安徽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成員隻有一位副省長未到過王家壩;兩次開閘蓄洪後,先後有160多家國内外新聞媒體雲集王家壩采訪報道,從而王家壩更為出名,更受世人關注。

民族精神

王家壩精神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為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江澤民同志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錦濤同志多次指出:要增強“民族精神”,鞏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發展曆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民族精神的同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堅持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了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精神内涵既内在統一,又具有各自時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王家壩精神是阜陽人民、江淮兒女在長期抗洪救災的實踐中形成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先進的群體意識和精神風範,它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包括舍己為人、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互助精神;百折不撓、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科學發展、共創和諧的時代精神。王家壩精神根植于江淮大地,伴随着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發展、與時俱進,反映了阜陽人民、江淮兒女的政治信仰、精神風貌和價值觀念,是中華民族抗洪救災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家壩精神的形成始于1953年,為響應毛澤東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治淮委員會在阜陽市王家壩建立淮河第一閘,在阜陽蒙窪地區建立淮河流域第一個蓄洪庫,17萬人民在12個年份裡15次開閘蓄洪,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王家壩”三個字傳遍了中華大地,成為不怕犧牲、顧全大局抗洪精神的典型。進入九十年代以後,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到王家壩和蒙窪蓄洪區慰問視察,在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關懷和支援下,“王家壩精神”展現出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新内涵。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随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不斷深入,王家壩精神被賦予了科學治淮、綜合治理、化害為利、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内容。王家壩精神的産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

從縱向看,王家壩精神發端于江淮曆史文化,形成于革命戰争時期淮海戰役所體現的革命精神,發展于新中國淮河抗洪救災實踐,體現了江淮地區優秀曆史文化、革命傳統文化與改革開放現代文化的有機統一。

從橫向看,王家壩精神産生之後,與九八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相互融合,更因其反複與洪災長期鬥争而更具代表性,更能展現出中華民族在洪水等災難面前萬衆一心,衆志成城,勇于犧牲,屢創彌堅的偉大民族精神。

王家壩精神是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精神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水旱地震災害頻發的國家,縱觀五千年的民族史,從上古時期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到新中國成立後江淮兒女與淮河災害鬥争的奮鬥史,還有前不久舉世震驚的“汶川大地震”,中國人的生活和生存屢受磨難,中華民族對于生命的珍視、對于生存的渴望異常強烈。王家壩精神所體現的民族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素有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精神的大發揚,同時也是中華民族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的大發揚。概括起來,這種在災難時期彰顯出來的民族精神,其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愛國主義是王家壩精神的核心。中國人曆來有安土重遷的傳統。但是每次在洪峰到來的緊要關頭,王家壩人民都堅決執行蓄洪命令,聽從指揮,按時分洪,每次都在很短的時間内,安全有序撤離幾萬名村民,這種鐵的紀律和作風、無私奉獻的偉大品質都來源于阜陽人民、江淮兒女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血管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是王家壩精神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和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思想根基。

2、舍小家顧大家的犧牲奉獻精神是王家壩精神的靈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每當淮北大堤、工礦城市、重要交通幹線受到洪水威脅之際,每當淮河抗洪進入最危急的時候,阜陽人民就會用一次次開閘蓄洪的壯舉诠釋“舍小家顧大家、舍局部顧全局”的偉大意義,十五次犧牲奉獻的不僅僅是有形财産,更有他們走上富裕之路的夢想。然而,王家壩人面對着一代人、兩代人,甚至子孫後代必須做出的犧牲,用他們的雙手,用他們的脊梁擔當了下來。王家壩人用自己的雙手将阻擋洪水的堤防打開,但是卻用自己博大的情懷在滾滾洪水中築起了一座屹立不倒的精神堤壩。

3、團結一心的互助精神是王家壩精神的支柱。中華民族向來就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優良傳統。黨和國家以及各級政府對于王家壩的奉獻給予了高度重視和補償,提供了全方位的幫助與支持:蓄洪以後,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多次看望群衆;黨員幹部主動到抗洪現場成立臨時黨支部,全面負責救災安置;武警組成水上搶險突擊隊,随時準備搶救被困群衆;醫務工作者組成醫療隊全部進駐蓄洪區,開展疫苗注射、消毒和常用藥品發放等工作;大批面粉、大米、食用油運到每一個居民點;為蓄洪區群衆的募捐活動在全國進行,一批批帶着各地人民深情的資金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王家壩災區,使王家壩人感到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因此王家壩精神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互助精神最好的證明。

4、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是王家壩精神的動力。面對痛苦,不折不彎,面對災難,堅強不屈,勇敢地站起來,勇敢戰勝困難這是樂觀主義的态度,也是王家壩精神的積極态度。多年的洪水并沒有擊垮災區人民,他們艱苦奮鬥,努力創造,生産自救,謀求發展,用充滿希望的“綠色”追趕退去的洪水,确保“水退人進,人進田綠,不留一分白茬地”,大力發展柳編、闆鴨、黃沙等産業,實現脫貧緻富奔小康,這種百折不撓、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是對付災難、醫治災難創傷和痛苦的最好藥劑,也是中華民族精神薪火相傳的動力。

5、科學發展的時代精神是王家壩精神的特征。縱觀王家壩精神發展的曆史過程,見證了我們對淮河的治理的變遷。從“人定勝天”盲目中走上了科學治淮的道路。我們更加科學的認識了洪水,認識了治淮規律,把淮河治理與環境保護、退耕還林、生态移民結合起來,大量使用計算機模拟、衛星遙感測量、雷達測雨、雨水情自動測報等先進技術,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及時準确可靠的信息,最大限度的減少蓄洪次數。如今的王家壩已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陣地,阜陽人民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與創新,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淮河上下遊之間和諧發展的新路子,這種科學發展、共創和諧的精神,正是王家壩精神寶貴的時代特征。

風景區

王家壩水利風景區位于安徽省阜南縣淮河、洪河、白露河三河交彙處,依托千裡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而建。

景區屬自然河湖型水利風景區,面積11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9平方公裡。景區所依托的王家壩閘是淮河幹流蒙窪蓄洪區的控制進洪閘,對消減淮河洪峰、減輕淮河上中遊防洪壓力起着關鍵作用,“舍小家、顧大家”的王家壩精神感動中國。景區以水工程、淮河文化、抗洪精神為主題,着力展示濕地景觀、淮河風情和水利科技,規劃建設了水利工程旅遊區、抗洪紀念館、望淮樓、淮河民俗風情園等,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已成為開展生态旅遊、弘揚抗洪精神和普及水利科技的重要平台。

紀念館

王家壩抗洪紀念館主體建築設計規模約4500平方米。館前規劃建一個主題廣場,使王家壩閘新防汛調度大樓、王家壩閘與博物館及周邊河道、堤壩景觀構成一個整體景區。紀念館中将建6個展廳,包括王家壩閘開閘蓄洪模拟館、蒙窪發展曆程展示廳等。紀念館建成後,将充分展示治淮成就,傳播水利知識,弘揚抗洪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