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

地緣政治

政治地理學理論
地緣政治是政治地理學中的一項理論。它主要是根據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範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又被稱為“地理政治學”。
    中文名:地緣政治 外文名:geopolitics 提出時間:1897年 提出者:F.拉采爾

起源

大部分人都同意,地緣政治學起源于政治地理學。而地緣政治理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國地理學家弗裡德裡希·拉采爾在1897年所提的“國家有機體”論,以及之後發表的“生存空間”概念。

但是“地緣政治”這一詞,則是源自于瑞典學者魯道夫·契倫(瑞典語:Rudolf Kjellén)。契倫進一步發展拉采爾的理論,用地理來解釋政治現象。

經典地緣政治理論

地緣政治理論是國際政治關系研究的主要理論之一,經典的地緣政治理論包括國家有機體理論、海權論、陸權論、邊緣地帶理論等。

拉采爾的國家有機體理論的核心是将國家看作一種空間有機體,它的延續和生存要受制于自然法則,尤其是領土性質及空間區位的影響,一國成敗的關鍵在于其能否适應客觀的地理環境,國家作為健全的空間有機體通過擴張來增強其力量的做法是一種自然而合理的行為。

馬漢的海權論通過引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争奪海上霸權的事實,來證明誰能有效控制海洋和戰略性海道和海峽而獲得制海權,誰就能成為世界大國。

麥金德的陸權論的核心思想是從地理和曆史兩個方面強調“世界島”,特别是“心髒地帶”在世界政治格局和全球戰略中的重要意義,提出“誰統治了東歐,誰就能主宰心髒地帶;誰統治心髒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

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提出位于“心髒地帶”和海洋之間的“邊緣地帶”才是世界權力争奪的重要戰略區域,并提出“誰支配着邊緣地帶,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着歐亞大陸,誰就掌握世界的命運”。

經典地緣政治理論影響

經典地緣政治理論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為部分大國的戰略制定和地緣空間外擴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任期内開始以海權論為指導,從大陸擴張主義轉向海洋擴張主義,經過曆屆美國政府大力發展海權與海軍力量,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海洋強國,海軍基地遍布全球。

邊緣地帶理論也對二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産生了深遠影響,二戰後美國積極推行歐亞大陸邊緣地帶的擴張政策,相繼與歐洲、東南亞國家簽訂“共同防衛條約”,形成包圍歐亞大陸邊緣的軍事聯盟體系。如今美國、俄羅斯等大國在進行戰略制定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經典地緣理論的影響。

但應該看到,傳統地緣政治理論遵循“适者生存、弱肉強食”的邏輯,歸根結底是為霸權擴張提供合法性基礎,不符合當今時代主題。地緣政治理論是引導大國争奪和控制戰略通道的戰略思維模式,同時也為後起大國打破現存大國空間包圍的戰略需要提供服務。傳統的地緣政治理論起源于殖民世界體系,彼時西方列強對世界其他地區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控制,而地緣政治理論則為其争奪殖民地,發展霸權主義所服務。

可以看到,無論是海權論和陸權論,還是邊緣地帶理論,都受到當時大國追逐全球霸權戰略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時代局限性。二戰結束後,特别是冷戰結束以來的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成為地緣政治闆塊的主要構成要素,以大國對抗和戰争為特征的地緣政治格局已經發生根本改變。在殖民體系終結,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時代特征下,以“控制”“統治”“主宰”為核心的傳統地緣政治理論将不再适用于當前的地緣政治戰略實踐

現代地緣政治理論

分裂世界論

代表人物:掃羅·B·柯恩

代表著作:《分裂世界的地理與政治》

文明沖突論

代表人物:塞缪爾·P·亨廷頓

代表著作:《文明的沖突、文明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單極論

代表人物:布裡辛斯基

代表著作:《大棋盤》

多極論

代表人物:基辛格

代表著作:《大外交》

整合論

代表人物:阿爾伯特·德芒戎

代表著作:《歐洲的衰弱》

曆史發展

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一書中,提出“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後又發表有關“生存空間論”的論文,把C.R.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生物概念應用到國家的成長和發展上,認為國家像有機體一樣有興盛、衰亡的過程,國家的興盛需要廣闊的空間。

瑞典學者R.謝倫接受了拉采爾的思想,于1917年發表的《作為生命形态的國家》一書中提出地緣政治學這一名詞。他認為一個國家成為世界強國的條件是:廣闊的空間、對全體國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動權力。n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發表了《曆史的地理樞紐》論文,創立了與海權相對應的陸權理論。他将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稱為樞紐地帶,視其為世界政治的樞紐。

1919年,麥金德又将“樞紐地帶”的概念修改為“世界島”的“心髒地帶(heartland)”,并且把歐、亞、非三大陸統稱為“世界島”。“心髒地帶論”認為:東歐是世界島的心髒地帶,控制了心髒地帶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島,控制了世界島就等于控制了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學者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國家有機說和生存空間論以及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的陸心說,為納粹德國侵略擴張服務。他認為德國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間和足夠的自然資源,主張重新分配世界領土,而戰争是解決生存空間的唯一方法。

此外,他把世界劃分為幾個泛區域,其中整個歐洲、非洲和亞洲西部廣大地區作為屬于德國勢力範圍的泛歐區,德國是該泛區域的核心。由于他把地緣政治學與A.希特勒的第三帝國聯在一起,緻使地緣政治學名聲不好而一度衰弱。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基于麥金德的心髒地帶概念,提出了相應的“邊緣地帶(rimland)”學說。他認為,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發生在邊緣地帶,而且邊緣地帶在經濟上、人口上都超越心髒地帶。因此,控制邊緣地帶是控制歐亞大陸的關鍵,而控制歐亞大陸又是控制世界的關鍵。

1960年L.K.D.克裡斯托夫提出應當恢複作為科學的地緣政治學的聲譽,認為地緣政治學是政治學與政治地理學之間的媒介,其研究應當對自然環境對政治的影響進行客觀分析。

“通權論”的提出

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跨國公司、互聯網、現代交通工具等将世界連成一個越來越緊密的整體,國家間的對外依賴度不斷提高,地緣政治的零和博弈格局逐漸被非零和博弈所替代。在此時代背景下,以“控制”“統治”“主宰”為内核的傳統地緣政治理論的解釋力不斷下降,互聯互通成為地緣政治格局研究的新條件和新背景。

由此,基于互聯互通的地緣政治思想,“通權論”内涵為:“通權論”是指以世界和平發展為前提,以互聯互通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為基礎,以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堅持陸、海、空、天、網五位一體統籌發展,促進世界各國、地區間在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等領域的溝通、交互、理解,構建一種符合世界發展所需要的互惠互利的地緣政治理論。期望在國際社會中形成強大影響力,就必須将國家發展融入世界系統,加強國家間互聯互通,從而達到提升國際影響力的目的。與傳統地緣政治理論相比,“通權論”更加強調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溝通、合作,“通權”不僅可以實現國家實力的提升,也可以将影響範圍擴展至全球。也就是說,憑借地緣經濟和地緣文化合作的優勢,國家才能快速穩定發展,即“通權”強的國家才能具備較大的影響力。

主要影響

影響原油價格

關于地緣政治學的定義,英國政治地理學家傑弗裡帕克認為是,“從空間的或地理中心論的觀點對國際局勢背景進行研究,整體的認識。”這也可以說是從全球的空間背景上來觀察其政治的格局及各國或國家集團之間的相互關系。

因此,這種從全球的地理空間尺度上,從各種複雜的相互關系的總體上,來研究各主要國家間或各集團之間政治上的相互關系與格局的地緣政治學,簡言之,即是全球的地緣戰略學。地緣政治學已成為表達全球大國間政治戰略上的對抗與競賽的通俗術語。

影響黃金價格

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前,由于國際上通行金本位(金彙兌本位),黃金價格受到管制,因此不存在價格上的劇烈波動問題。

但伴随着越南戰争把美國經濟拖入低谷和随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信用本位制度地位得以不斷強化,黃金作為商品和貨币的集合體,其價格開始出現劇烈波動,特别是1973-1980年和2001-2007年間世界黃金價格出現兩次大幅上漲。

究其原因,重要事件的發生是一次次引導金價波動的重要助力,而這些事件都與地緣政治因素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舉例:1973-1974年的第四次中東戰争期間黃金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其後随着事态的逐漸平息而大幅回落。1979-1980年,伊朗伊斯蘭革命、蘇聯入侵阿富汗和兩伊戰争爆發等國際重大地緣政治事件的密集發生,支撐起黃金價格于1980年年初創下了870美元的曆史高點。

2007年伊朗核危機對黃金價格也産生了影響。

主要作用

高加索地區的地緣政治遊戲地緣政治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舉兩個例子:德國正是因為地處中歐,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才吃盡了苦頭,永遠擺脫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這也是它兩次大戰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頭号強國,與它在西半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關系極大,在戰略上首先就處于不敗之地,因為沒有人能越過太平洋或者大西洋之後還能擊敗美國。

在地緣政治學中流派很多,但很多論斷如今已經不适應國際局勢的發展了。沒有什麼地區再是“新月地帶”“心髒地帶”,也不再是所謂的“陸權”“海權”或“空權”時代。現代戰争是立體戰争,是高技術戰争;競争也不是資源競争,而是技術競争,綜合國力競争。那些資源特别豐富的地區并不一定産生強國,而那些地理位置險要的國家也難以逃過“高、精、尖”武器的法眼。

既然如此,地理因素的影響總的來說,體現在三個層面:從人的層面來說,地理因素會影響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從國家層面來說,地理因素會影響到國家的綜合國力,例如由海權向陸權轉換時期導緻的權力轉移;從國際層面來說,地理因素一旦和當時的國際格局的影響結合在一起,就會對國家的外交格局(外交的取向、難度)産生重要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