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髒性猝死

心髒性猝死

心髒疾病
心髒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狀發作後1小時内發生的以意識突然喪失為特征的由心髒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1979年國際心髒病學會、美國心髒學會以及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猝死為:急性症狀發生後即刻或者情況24小時内發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于将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1小時内。
    中醫病名: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内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心髒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中文名:心髒性猝死 分類:醫學

釋義

心髒性猝死是指由于心髒原因引起的無法預料的突然死亡,以突然意識喪失為表現,大多數在出現症狀一個小時之内發生猝死。心髒性猝死包括一些可逆性原因和非可逆性原因。

病因

心源性猝死者中約75%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其它包括心瓣膜病,肥厚型和擴張型心肌病、心髒性傳導異常(QT間期延長綜合征、心髒阻滞)和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等。另外,洋地黃和奎尼丁等藥物中毒亦可引起。

心髒性猝死的危險因素與尿病、高血壓、吸煙、家族史及年齡增長等有關。

臨床表現

患者突然意識喪失,可伴全身抽搐;大動脈搏動消失和心時消失;呼吸呈喘狀甚至停止;瞳孔散大。

心髒性猝死的經過大抵可分為四個時期,即:前驅性、終末事件開始、心髒驟停與生物學死亡。不同患者各期表現有明顯差異。在猝死前數天至數月,有些患者可出現胸痛、氣促、疲乏及心悸等非特異性症狀。但亦可無前驅表現,瞬即發生心髒驟停。周末事件是由心血管狀态出現急劇變化導緻發生心髒驟停開始,持續約1小時以内。此期内可出現心率加快,室性異位波動與室性心動過速。

心髒驟停後腦血流量急劇減少,導緻意識突然喪失。下列體征有助立即判斷是否發生心髒驟停:意識喪失,頸、股動脈搏動消失,呼吸斷續或停止,皮膚蒼白或明顯發绀。如聽診心音消失更可确立診斷。以上觀察與檢查應迅速完成,以便立即進行複蘇處理。

從心髒驟停至發生生物學死亡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原來病變性質,以及心髒驟停至複蘇開始的時間。心室顫動發生後,患者将在4-6分鐘内發生不可逆性腦損害,随後經數分鐘過渡到生物學死亡。持續性室速引起者時間略長些,但如未能自動轉複或被治療終止,最終會演變為心室顫動或心搏停頓。心搏停頓或心動過緩導緻的心髒驟停。進展至生物學死亡的時間更為短促。

征兆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人,也易導緻心髒性猝死的發生。

人們一提到猝死,總以為是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發生的。專家指出,心髒性猝死雖然非常突然,但并非無迹可尋。80%的心髒性猝死者在事發前會有先兆。能否捕捉到這些“蛛絲馬迹”,往往是救命的關鍵。

一般情況下,猝死病人可能會有以下先兆——

症狀一:胸痛。從肚臍以上部位的不明原因疼痛,首先要排除的就是心髒問題。

症狀二:胸悶、心慌、上不來氣。

症狀三:感覺極度疲乏。

症狀四:頭暈目眩。

這些症狀往往發現在病發前的幾天甚至幾個月前;另外,在病發前一個小時,會忽然出現低血壓、胸痛、頭暈。在這一階段,應強化急救意識,及時到醫院診治,做好預防和搶救的準備。

診斷

主要依據意識突然喪失和大動脈搏動消失來明确診斷。切忌因反複檢查而延誤搶救。

預防

(1)冠心病是引起心髒驟停的主要原因,預防心源性猝死關鍵在于加強冠心病防治及消除冠心病的各種危險因素,如戒煙、控制體重和有效地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

(2)普及心肺複蘇知識和技術,組織培訓班,加強救護及轉運系統,健全複蘇設備并提高複蘇人員素質技能。

區别

心髒驟停與心髒性猝死:

心髒驟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髒射血功能的突然終止。導緻心髒驟停的病理生理機制最常見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顫和室速),其次為緩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頓,較少見的為無脈性電活動(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心髒驟停發生後,由于腦血流的突然中斷,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現意識喪失,經及時救治可獲存活,否則将發生生物學死亡,罕見自發逆轉者。心髒驟停常是心髒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髒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急性症狀發作後1小時内發生的以意識驟然喪失為特征的、由心髒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無論是否知道患者有無心髒病,死亡的時間和形式未能預料。美國每年約有30萬人發生心髒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數的50%以上,而且是20~60歲男性的首位死因。男性較女性多見,北京市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心髒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發病率為10.5/10萬,女性為3.6/10萬。減少心髒性猝死對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