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棺之謎

懸棺之謎

喪葬習俗
懸棺是我國古代一種奇特的葬俗,它曾分布于中國南方許多地區,已知有台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等13個省區,[1]内蒙古阿爾山市也被傳出存在懸棺,此外,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南部島嶼上也有發現。因其年代久遠,又是在壁立千仞的懸崖上放置棺木,可參考的文獻基本沒有,所以至今很多懸棺的放置方法還是一個千古之謎。其中著名的懸棺地點有江西龍虎山懸棺、重慶小三峽、三峽兵書寶劍峽等。
    中文名:懸棺之謎 外文名: 别名: 類型:喪葬習俗 分布區域:龍虎山、小三峽、兵書寶劍峽 分布:中國南方許多地區

龍虎山懸棺

龍虎山位于江西鷹潭市南郊,按照"北孔(孔子)南張(張天師)"的說法,曾是張天師修煉寶地的龍虎山就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龍虎山的區域内有99峰、24岩,蜿蜓流淌于群山之間的是水色清漪的仙水溪。龍虎山仙水岩,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絕壁之上,玉棺懸空 ,神秘莫測,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

墓葬距今2600餘年,為春秋戰國時期古代越人所為,數量之多,位置之險,造型之奇特舉世罕見。百米懸崖絕壁之上的洞穴中棺木是用什麼辦法放置進去的?古越族人為何要将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麼人才能享受此種殊榮?成為千古之謎,至今未能破解。龍虎山崖墓數以百計,全部鑲嵌在懸崖峭壁之上,整個崖墓群如一幅巨大畫卷緊密相連在一起,極具神話色彩。龍虎山崖墓群是中國最早的崖墓群,是中國崖墓的發源地。除最集中的仙水岩有上百座外,馬祖岩、金龍峰以及周圍地區均有零星崖墓。它們的位置幾乎都在懸崖峭壁之上,高低不等,遠遠看去大小不一,随着洞穴的變化而變化,形成奇特的景觀。

考古與發掘

1979年,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和貴溪縣文物陳列室對仙水岩崖墓群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聯合發掘工作。在這次發掘中,共清理了18處鷹岩墓,發掘了棺木37具,較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了陶器、原始的瓷器、骨器、玉器、木器、紡織品、紡織具、樂器等220件。這些都是春秋 戰國時期的珍貴文物。其中有一副保存至今仍完整無損的幹屍。毛發皮肉和連接骨骼的盤腱均已消失,脫了節的骨頭像大小珍珠似的鑲嵌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人的完整骨架。貴溪崖墓出土的220件珍貴文物,有陶器、紡織工具、古琴等。其中陶器就有124件。這些陶器做工精細,不僅反映了當時手工工藝水平之高,而且根據其造型和陶紋就能準确地判斷其所屬年代。現陳列在貴溪文物館中。龍虎山崖墓群的"懸棺"棺木大都用整大段楠木刳制而成,大小不一,形式迥異。有較大的可容葬十餘人的"船棺";有造型如古屋的"屋脊棺";有一筒獨木的"獨舟棺";也有現今常見的"方棺";還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從考古發掘的陪葬品來看,這些棺木裡的主人均為古越族人,他們"習以水戰,以舟代車,斷發紋身",居于山國水澤。

1989年6月13日,"中國懸棺研究"課題組利用仿古絞車等原始機械工具,在貴溪仙水岩重現了兩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過程,為人們揭開懸棺的"千古之謎"指引了一條道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