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弩之末

強弩之末

漢語成語
強弩之末 ,漢語成語,拼音:qiáng nǔ zhī mò,釋義為強弩所發的弓箭已達射程的最遠處,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出自《史記·韓安國列傳》。
    中文名:強弩之末 拼音:qiáng nǔ zhī mò 近義詞:師老兵疲、罷夫羸老 反義詞:勢不可擋、勢如破竹 出處:《漢書·韓安國傳》 用法:貶義,定語 結構:偏正式

成語釋義

弩:古代用來射箭的弓。強弩所發的矢,飛行已達末程。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麼作用。

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出處

《史記·韓安國列傳》:“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缟。”《漢書·韓安國傳》:“且臣聞之,沖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缟。”

成語故事

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議。大行王恢,燕人也,數為邊吏,習知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複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安國曰:“千裡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衆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裡争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缟;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于是上許和親。 

譯文:匈奴派人前來請求和親,皇上交由朝臣讨論。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況。他議論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打他。”

韓安國說:“派軍隊去千裡之外作戰,不會取得勝利。現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着禽獸般的心腸,遷移如同群鳥飛翔,很難控制他們。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開疆拓土,擁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屬于我們的百姓。漢軍到幾千裡以外去争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就會憑借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況且強弩之末連魯地所産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從下往上刮的強風,到了最後,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并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後,力量衰竭了。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群臣的議論多數附合韓安國,于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