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強度

屈服強度

金屬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
屈服強度(yield strength),是金屬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對于無明顯屈服的金屬材料,規定以産生0.2%殘餘變形的應力值為其屈服極限,稱為條件屈服極限或屈服強度。大于此極限的外力作用,将會使零件永久失效,無法恢複。如低碳鋼的屈服極限為207MPa,當大于此極限的外力作用之下,零件将會産生永久變形,小于這個的,零件還會恢複原來的樣子。[1]
    中文名:屈服強度 外文名: 别名:屈服極限 其他外文名:yield strength 概念:金屬材料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 屈服極限:0.2%殘餘變形 本質:屈服點的應力判定塑性變形能力

概念解釋

屈服強度:是金屬材料發生屈服現象時的屈服極限,亦即抵抗微量塑性變形的應力。對于無明顯屈服的金屬材料,規定以産生0.2%殘餘變形的應力值為其屈服極限,稱為條件屈服極限或屈服強度。大于此極限的外力作用,将會使零件永久失效,無法恢複。如低碳鋼的屈服極限為207MPa,當大于此極限的外力作用之下,零件将會産生永久變形,小于這個的,零件還會恢複原來的樣子。

(1)對于屈服現象明顯的材料,屈服強度就是屈服點的應力(屈服值);

(2)對于屈服現象不明顯的材料,與應力-應變的直線關系的極限偏差達到規定值(通常為0.2%的原始标距)時的應力。通常用作固體材料力學機械性質的評價指标,是材料的實際使用極限。因為在應力超過材料屈服極限後産生頸縮,應變增大,使材料破壞,不能正常使用。

當應力超過彈性極限後,進入屈服階段後,變形增加較快,此時除了産生彈性變形外,還産生部分塑性變形。當應力達到B點後,塑性應變急劇增加,應力應變出現微小波動,這種現象稱為屈服。這一階段的最大、最小應力分别稱為上屈服點和下屈服點。由于下屈服點的數值較為穩定,因此以它作為材料抗力的指标,稱為屈服點或屈服強度(R或R)。

有些鋼材(如高碳鋼)無明顯的屈服現象,通常以發生微量的塑性變形(0.2%)時的應力作為該鋼材的屈服強度,稱為條件屈服強度(yield strength)。

首先解釋一下材料受力變形。材料的變形分為彈性變形(外力撤銷後可以恢複原來形狀)和塑性變形(外力撤銷後不能恢複原來形狀,形狀發生變化,伸長或縮短)。

建築鋼材以 屈服強度 作為設計應力的依據。

yield strength,又稱為屈服極限 ,常用符号δ,是材料屈服的臨界應力值。

(1)對于屈服現象明顯的材料,屈服強度就是屈服點的應力(屈服值);

(2)對于屈服現象不明顯的材料,與應力-應變的直線關系的極限偏差達到規定值(通常為材料發生0.2%延伸率)時的應力。通常用作固體材料力學機械性質的評價指标,是材料的實際使用極限。因為在應力超過材料屈服極限後産生塑性變形,應變增大,使材料失效,不能正常使用。

當應力超過彈性極限後,進入屈服階段後,變形增加較快,此時除了産生彈性變形外,還産生部分塑性變形。當應力達到B點後,塑性應變急劇增加,應力應變出現微小波動,這種現象稱為屈服。這一階段的最大、最小應力分别稱為下屈服點和上屈服點。由于下屈服點的數值較為穩定,因此以它作為材料抗力的指标,稱為屈服點或屈服強度(R或R)。

a.屈服點yield point(σ)

試樣在試驗過程中力不增加(保持恒定)仍能繼續伸長(變形)時的應力。

b.上屈服點upper yield point(σ)

試樣發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應力。

c.下屈服點lower yield point(σ)

當不計初始瞬時效應時屈服階段中的最小應力。

有些鋼材(如高碳鋼)無明顯的屈服現象,通常以發生微量的塑性變形(0.2%)時的應力作為該鋼材的屈服強度,稱為條件屈服強度(yield strength)。

首先解釋一下材料受力變形。材料的變形分為彈性變形(外力撤銷後可以恢複原來形狀)和塑性變形(外力撤銷後不能恢複原來形狀,形狀發生變化,伸長或縮短)

建築鋼材以 屈服強度 作為設計應力的依據。

所謂屈服,是指達到一定的變形應力之後,金屬開始從彈性狀态非均勻的向彈-塑性狀态過渡,它标志着宏觀塑性變形的開始。

類型

(1):銀文屈服:銀紋現象與應力發白。(2):剪切屈服。

屈服強度測定

無明顯屈服現象的金屬材料需測量其規定非比例延伸強度或規定殘餘伸長應力,而有明顯屈服現象的金屬材料,則可以測量其屈服強度、上屈服強度、下屈服強度。一般而言,隻測定下屈服強度。

通常測定上屈服強度及下屈服強度的方法有兩種:圖示法和指針法。

圖示法

試驗時用自動記錄裝置繪制力-夾頭位移圖。要求力軸比例為每mm所代表的應力一般小于10N/mm2,曲線至少要繪制到屈服階段結束點。在曲線上确定屈服平台恒定的力F、屈服階段中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Feh或者不到初始瞬時效應的最小力F。

屈服強度、上屈服強度、下屈服強度可以按以下公式來計算:

屈服強度計算公式:R=F/S;F為屈服時的恒定力。

上屈服強度計算公式:R=F/S;F為屈服階段中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

下屈服強度計算公式:R=F/S;F為不到初始瞬時效應的最小力F。

指針法

試驗時,當測力度盤的指針首次停止轉動的恒定力或者指針首次回轉前的最大力或者不到初始瞬時效應的最小力,分别對應着屈服強度、上屈服強度、下屈服強度。

标準

建設工程上常用的屈服标準有三種:

1、比例極限應力-應變曲線上符合線性關系的最高應力,國際上常采用σ表示,超過σ時即認為材料開始屈服。

2、彈性極限試樣加載後再卸載,以不出現殘留的永久變形為标準,材料能夠完全彈性恢複的最高應力。國際上通常以R表示。應力超過R時即認為材料開始屈服。

3、屈服強度 以規定發生一定的殘留變形為标準,如通常以0.2%殘留變形的應力作為屈服強度,符号為R。

影響因素

影響屈服強度的内在因素有:結合鍵、組織、結構、原子本性。

如将金屬的屈服強度與陶瓷、高分子材料比較可看出結合鍵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從組織結構的影響來看,可以有四種強化機制影響金屬材料的屈服強度,這就是:(1)固溶強化;(2)形變強化;(3)沉澱強化和彌散強化;(4)晶界和亞晶強化。沉澱強化和細晶強化是工業合金中提高材料屈服強度的最常用的手段。在這幾種強化機制中,前三種機制在提高材料強度的同時,也降低了塑性,隻有細化晶粒和亞晶,既能提高強度又能增加塑性。

影響屈服強度的外在因素有:溫度、應變速率、應力狀态。

随着溫度的降低與應變速率的增高,材料的屈服強度升高,尤其是體心立方金屬對溫度和應變速率特别敏感,這導緻了鋼的低溫脆化。應力狀态的影響也很重要。雖然屈服強度是反映材料的内在性能的一個本質指标,但應力狀态不同,屈服強度值也不同。我們通常所說的材料的屈服強度一般是指在單向拉伸時的屈服強度。

工程意義

傳統的強度設計方法,對塑性材料,以屈服強度為标準,規定許用應力[σ]=σ/n,安全系數n因場合不同可從1.1到2或更大,對脆性材料,以抗拉強度為标準,規定許用應力[σ]=σ/n,安全系數n一般取6。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傳統的強度設計方法,必然會導緻片面追求材料的高屈服強度,但是随着材料屈服強度的提高,材料的抗脆斷強度在降低,材料的脆斷危險性增加了。

屈服強度不僅有直接的使用意義,在工程上也是材料的某些力學行為和工藝性能的大緻度量。例如材料屈服強度增高,對應力腐蝕和氫脆就敏感;材料屈服強度低,冷加工成型性能和焊接性能就好等等。因此,屈服強度是材料性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