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蘿瀑布

紫藤蘿瀑布

狀物散文作品
《紫藤蘿瀑布》,作者宗璞。選自蘇教版中學語文七年級教材第一單元。這篇文章寫于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絕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見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由花兒自衰到盛,轉悲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寫成此文。[1]作品在《鐵箫人語》上發表,并被收錄在中學7年級語文中。
    中文名:紫藤蘿瀑布 外文名: 别名: 選自:《鐵蕭人生》 文章:《紫藤蘿瀑布》 體裁:狀物抒情散文 作者:宗璞(馮鐘璞)

作品原文

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隻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隻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這裡春紅已謝,沒有賞花的人群,也沒有蜂圍蝶陣。有的就是這一樹閃光的、盛開的藤蘿。花朵兒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擠着,好不活潑熱鬧!

“我在開花!”它們在笑。

“我在開花!”它們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顔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澱下來了,沉澱在最嫩最小的花苞裡。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着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那裡裝的是什麼仙露瓊漿?我湊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沒有摘。我沒有摘花的習慣。我隻是伫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隻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流着流着,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于生死謎、手足情的。我沉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别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隻是精神的甯靜和生的喜悅。

這裡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樹梢,好像在試探什麼。後來索性連那 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園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系。我曾遺憾地想:這裡再也看不見藤蘿花了。

過了這麼多年,藤蘿又開花了,而且開得這樣盛,這樣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虬卧龍般的枝幹,不斷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裡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1982年5月6日

(選自《鐵蕭人語》宗璞)  

課文詞解

終極(zhōng jí):最後的終點。

迸濺(bèng jiàn):向外四濺。

繁密(fán mì):繁多,密集,繁茂。

伫立(zhù lì):長時間地站着。

凝望(níng wàng):目不注目遠望。

伶仃(líng dīng):孤獨,沒有依靠。

稀零(xī líng):事少。

忍俊不禁 ( rěn jùn bù jīn):忍不住笑。

仙露瓊漿(xiān lù qióng jiāng):神仙所喝的飲料和美酒,多喻美酒。後比喻酒非常鮮美。

蜂圍蝶陣(fēng wéi dié zhèn):指成群的蜜蜂圍繞着,蝴蝶就像在列陣一樣。

盤虬卧龍(pán qiú wò lóng):形容枝幹彎彎曲曲,蒼勁有力如龍一般。

發端(fā duān ):開始,起頭。

依傍(yī bàng ):依靠。

作者簡介

宗璞(pú)(1928—)女,原名馮鐘璞,筆名有任小哲、豐非等。籍貫:河南唐河,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1928年7月生于北京,自幼生長于清華園,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十歲後随家庭南遷到昆明。上過南菁小學和西南聯大附中。

1946年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後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51年畢業。曾在中國文聯、文藝報等單位工作。

1960年調《世界文學》編輯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知音》等,《紅豆》曾受到不應有的批判。“文革”後,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中篇小說《三生石》,獲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

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說散文選》。後來又抱病奮力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其第一部《南渡記》已于1987年問世,獲得了好評。

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成名作為1957年的短篇小說《紅豆》。新時期她開始大量發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三生石》(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童話《總鳍魚的故事》(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蝸居》、《我是誰》等。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南渡記》,1996年由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來又抱病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

文章解析

一、題意解析 

本文通過對紫藤蘿花盛開的描述以及過去遭遇的回憶,告訴人們一個道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紫藤蘿花啟示作者由個人情感糾葛飛躍到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二、脈絡精要 

第一部分(1--6段):看花(1.花瀑2.花穗3.花朵) 

第二部分(7--9段):憶花(1.賞花的感受2.憶花的劫難3.頌花的生機) 

第三部分(10--11段):悟花--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三、文章特色 

1.表達方式上,以描寫、抒情為主,議論點睛的綜合作用。 

2.大量運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辭手法準确傳達出花開的景色。如“瀑布”“船艙”“挑逗”“笑”“嚷”“伶仃”等。 

3.托物抒情。文中由花及人,再到社會。 

四、重點精講 

1.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和層次描寫的?從哪些角度來描寫的?主要用了些什麼方法? 

按花瀑--花穗--花朵,從大到小、從整體到部分再到個體的順序和層次來寫的。主要抓住色彩、形象、情态幾個方面來寫。 

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如“隻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形象、生動、具體地寫出紫藤蘿生長的繁茂。“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形象、生動地寫出紫藤蘿色彩上的特點。“隻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把花的顔色寫成人的動作行為,生動形象地寫出花的神态。“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顔色寫成人的動作行為,生動形象地寫出花色的耀眼與生機。“‘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用拟人手法,生動地寫出花開之鬧,突出花的勃勃生機。 

2.作者生動形象地給我們描繪出紫藤蘿花的一些什麼特點? 

寫花瀑,突出其繁盛;寫花穗,表現其活潑熱鬧;寫花朵,描繪出它們的美麗嬌媚的特征。讓人感到這一樹紫藤蘿花,是那麼繁茂,那麼熱烈,那麼歡樂,那麼活潑,那麼妩媚,那麼充滿了無限生機。 

3.怎樣理解:“我隻是伫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隻在我的眼前,也在我的心上緩緩流過。”這句話? 

作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動,紫藤蘿花那麼繁茂的氣勢,燦爛的色彩,歡樂的情态,和蓬勃的無限生機,震撼了作者的心靈,所以作者覺得這流動着的花瀑在“我心上緩緩流過”。 

4.這時作者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看花前,作者因她的弟弟身患絕症,心上壓着“焦慮和悲痛”;看花後,“我沉浸在這繁茂的花朵的光輝中,别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隻是精神的甯靜和生的喜悅。”心情慢慢的愉悅了。

5.作者是怎樣從眼前的喜悅過度到對往事的回憶的? 

第8段開頭一句就是過度句:“這裡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這就從眼前的喜悅過度到了夢幻的境界,進入了對往事的回憶。 

6.過去紫藤蘿為什麼會遭劫難呢?從哪些詞語可以反映出來? 

因為文化大革命遭的劫難。從“十多年前”說明正好是那個年代,從“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思想烙印。 

7.為什麼作者在第9段又說“不斷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作者從紫藤蘿的劫難和眼前的勃勃生機這一變化中,對花瀑有了新的感受,對人生有了新的感受,所以用“流向心底”來表達這種感受,表達這種認識的升華。這種升華在課文第三部分中表達了出來。 

8、怎樣理解後兩段的一連串比喻句和文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呢? 

“花艙”的比喻引出其中裝的是“生命的酒釀”比喻,正是這“生命的酒釀”讓花兒張滿了帆,航行在這時代的洪流中,個人的不幸又能算得了什麼呢?在這兒正用得上我們才學過的兩句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于是作者“加快了腳步”,融入了這永無止境的生命長河之中,去創造更加燦爛的人生。 

9、文中表現認識升華和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10.本文的第二部分的倒叙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運用比喻、拟人、對比等修辭手法,這些花也正如人,人類社會也正如花一樣由每一個個組成,雖然某些花或某個人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人類社會照樣向前發展,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五、重點賞析 

1.從三個方面寫紫藤蘿花:

(1)色:一片輝煌的淡紫色,深深淺淺的紫,紫色的大條放上,泛着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花水。 

(2)形: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一樹閃光的、盛開的藤蘿。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3)态: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在和陽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擠着。 

2.怎樣具體描寫紫藤蘿花的? 

先寫每一穗花,再寫每一朵花。先寫花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盛開、下面的待放。顔色便上淺下深。“然後寫花的形狀,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着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最後寫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 

3.文中插入一段寫十多年前家門外的一大株紫藤蘿起什麼作用? 

用十多年前紫藤蘿花的稀落與現在花開的繁盛形成對比,突出了現在花的生機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與人的不幸遭遇形成對類比,說明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 

4.讀了這篇文章,你認為作者通過描寫紫藤蘿花的生機勃勃,想告訴人們什麼? 

示例:作者借描寫紫藤蘿花的生機勃勃,贊美生命的頑強美好,表現對生命的永恒的感悟。告訴人們,不能讓昨天的不幸把自己壓垮,每個人都應該像紫藤蘿的花朵一樣,以飽滿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長河中去,在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這裡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的輕輕籠罩着我。”作者為什麼寫氣味還帶着顔色,是夢幻嗎? 

作者将香氣寫成淺紫色,寫成夢幻,是為了突出紫藤蘿的茂盛,進而引起人們對往事的追憶與思索。 

作品解讀

散文《紫藤蘿瀑布》是一篇充滿詩意美的好文章,這主要體現在意象的美好和意象的隽永這兩個要素上。

《紫藤蘿瀑布》的意象,新穎獨特,美麗動人。你看,那開花的紫藤蘿,"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它泛着銀光,響着歡笑,吐着芬芳,濺着水花,不停地生長着,流動着……這是開花紫藤蘿在整體上給作者的美感——壯美.如果在局部,從一朵朵小花去看,就有所不同.你看,那"張滿了帆"的紫藤蘿花帆是小小的,"艙"是尖尖的."帆"色上淺下深,過渡柔和;"船艙"貯滿瓊漿,聞之醉人。這是紫藤蘿局部給人的美感——優美。作者訴諸視覺,聽覺和嗅覺的成功描寫,為讀者展示了一個壯美和優美相結合的,有豐厚意蘊的紫藤蘿之"象"。

"取象以傳情".紫藤蘿之"象"顯然融進了作者的主觀情志和審美感情。從眼前實景到"忽然憶起"的表象,作者進行了"取象傳情,即物明理"的思維過程.如果說,紫藤蘿整體上的"瀑布"狀,形象地傳達了作者激烈流動的思緒的話,那麼,局部小花的"張帆"狀,則暗示了作者拼搏進取,有所作為的願望.

意象之"意"和整個作品的思想内容密不可分。所以散文的詩意美自然要求其思想内容的含蓄隽永。

《紫藤蘿瀑布》思想内容的含蓄隽永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作者把開花的紫藤蘿描寫得那麼輝煌燦爛,并以"瀑布"喻之,這強烈的情感顯然已超越了對其自然屬性的喜愛。紫藤蘿已成為壯麗人生或壯麗事業的象征。歌頌紫藤蘿,不僅意味着對既往的,可能因時代原因而"失去自我"的灰色慘淡人生的遺憾,而且意味着對現在的或未來的壯美人生的追求。

第二,在那"文化大革命"中,豈止花兒伶仃,好人也要"挂在樹梢,察言觀色",那可是個"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時代啊!今日可好,正本清源,撥亂反正, 鄧小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治國方略,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你看,那紫藤蘿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虬卧龍般的枝幹,不斷地流着,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這是作者的心在歡笑,這是全國人民的心在歡笑啊!

第三,作品起筆于"我不由得停止了腳步",駐筆于"我不覺加快了腳步",這一"停"一"快"的呼應蘊含着耐人尋味的内容。是的,"花和人都會遇到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人們要汲取曆史的經驗,鼓起生命的風帆,并将這種個人的努力,融入千萬人的群體奮鬥中,才能組成"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紫藤蘿瀑布》可謂含蓄隽永。當然它的詩意美還表現在作者充沛細緻的情感,精練流暢的語言等要素上,這裡就不再談論了。意象的美麗豐富,思想的含蓄隽永是《紫藤蘿瀑布》詩意隽永的個性所在。

《紫藤蘿瀑布》的詩意美,一如清風拂面,既明朗新鮮又耐人尋味。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11原作者:吳天柱,有删節)談《紫藤蘿瀑布》的藝術魅力

這篇散文的藝術魅力首先在于立意的深刻。作為狀物散文,自然景觀與主觀情緒的和諧統一至關重要。文章寫景不僅豐富多彩,氤氲生輝,而且精妙傳神.作品中對紫藤蘿的摹寫既具體又抽象,既寫實又空靈,它呈現給我們的與其說是一幅關于紫藤蘿色彩的寫生畫,不如說是一幅關于生命勃發的寫意圖.作者借助于輝煌的色彩所形成的氣勢與活力,極狀了紫藤蘿新生後的生命繁茂與蓬勃,至于對每穗花的形态描寫,簡直就是一首生命力的贊美詩了。

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說:這鮮活的生命帶走了她心上關于生死謎,手足情的焦慮與悲痛,帶走了一切,使她獲得了精神的甯靜和生的喜悅。然而花的生命途徑也并非一帆風順,它和人一樣,在曆史的行程中遭遇着種種無可奈何的和人為歪曲的不幸。于是當作者從視覺描寫轉入到味覺感應時,就自然地從空間描畫轉入到時間的回顧,讓人在紫藤蘿命運的回溯中能感到曆史的滄桑.花開花謝連系着人生命運的浮沉,花榮花枯交結着時代社會的興衰。

至此,紫藤蘿已不再是純自然生物,而是一個象征,它象征生命再生,象征時代更替,象征精神涅槃,象征美的不滅,象征心靈之花的重放.作者對紫藤蘿瀑布的禮贊,是抒情主體的心靈之光對自然之象的燭照與感應,是她對生命活力的呼喚,是身心遭劫後尋求感奮勃興的精神寄托,是人生在曆史滄桑中解脫重負的心靈搏動。

其次,描寫的細膩多姿和結構的玲珑精美也是本文美的特質所在。文章的寫景細膩而又有層次感,有色彩的摹畫,有形态的繪制,有芳香的捕捉,從外象寫到内質,從視覺形象寫到味覺感應,用墨豐腴,筆緻多變。文章篇幅短小,玲珑剔透。結構從"不由得停住了腳步"起筆到"不覺加快了腳步"收墨,前後呼應,首尾銜接,意脈流貫,結構嚴密,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以上便是《紫藤蘿瀑布》藝術魅力之所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宗璞散文創作的非凡筆力。

(《名作欣賞》1992.5,有删節原作者:徐家昌)淺淡《紫藤蘿瀑布》的語言美

宗璞認為"美言"是好散文的必備條件.她闡述說:"其實美言不在詞藻,如美人不在衣飾,粗服亂頭,不掩天姿.甚至不隻在容顔的姣好,而要有氣質,修養各方面的因素."(《真情·洞見·美言》)可見作者的追求。

宗璞文章的典雅,壑練素來為人稱道.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各種形式的比喻的廣泛運用,最常見的明喻,暗喻,借喻不用說,這裡僅就其特殊形式予以說明:

(1)凝縮的比喻

"紫藤蘿瀑布""蜂圍蝶陣""生命的長河"等,以最簡潔的文字傳達出最豐富的信息。

(2)擴展的比喻

"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着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裡裝滿生命的酒釀,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由帆而艙而引出花的河流,各比喻句之間不再是孤單獨立的,喻體間的某種聯系構成一種意境,擴展了想象的範圍,增加了語言的内涵。

(3)通感

紫藤蘿"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調動溝通各種感覺,更真切,更完整,更具體地把作者的感受借文字傳達給了讀者。

所有這些五彩缤紛的比喻構成一個絢爛多彩的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目不暇接.這些修辭手法的大量運用不僅是為了追求語言的華美,也不僅是為了窮形盡相,更主要的是這些精美的語言表現出了作者的一種情感态度.我們揣摩文章,欣賞其語言藝術,尤其是比喻修辭時,應注意:其情感價值總是大于觀感價值的。

《紫藤蘿瀑布》美點尋蹤

《紫藤蘿瀑布》的美,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在對盛開的藤蘿花的渲染。作者對藤蘿花的渲染,動人心魄。我們眼前是何等繁茂的一樹花!它們流光溢彩,鋪天蓋地,生機勃勃;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呈現出明淨的色調,像瀑布從空中垂下,顯示出磅礴的氣勢,紫色條幅上的點點銀光顯露出生命的歡樂.在描寫中,作者運用誇張,比喻,寫出了曲線,寫出了動感,還寫出了光彩,歡,生動與熱烈,這表明,美麗的藤蘿花是全文的主體,作者是在寫美,寫生命,寫活力,并在描寫中表達出深深的情感。

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彌漫.柔美的淡紫色彌漫全文,富有詩意和深意。那亮麗而柔和的色彩,不僅僅隻用于表現藤蘿花。當"我"在"輝煌的淡紫色"前"停住了腳步",當"我"在紫藤蘿瀑布前"伫立凝望",當"我"撫摸"裝滿生命的酒釀"的"小小的紫色的花艙",當"我""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加快了腳步","我"所感受到的,所體味到的,所領悟到的一定不隻是花色的豔美,是那花中閃現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歡樂,生命的燦爛,生命的輝煌震撼着"我"的心,讓"我"感到了"精神的甯靜和生的喜悅"。

2.美在那充滿生命力的"流動"."流"字貫串全文,虛實相随。它有時候寫花的美感與動感,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有時候寫花的美好給"我"心靈的撫慰,"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隻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有時候寫盛開的藤蘿花給人們帶來新,美,力,樂的感受,"紫色的瀑布……不斷地流着,流着,流向人們的心底";有時候則表現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正是由每一個一朵,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美在那曾有過的一大株紫藤蘿.那曾有過的一大株紫藤蘿,既給文章敷上了時代的色彩,又為作者的抒情議論預設了基礎。"10多年前"是讓人憂慮的年代,家門外那株紫藤蘿的生命是遭到扼殺了的。作為"花",它遭遇的是消失生命的不幸.而現在的紫藤蘿則擁有燦爛與輝煌。從它的身上,"我"自然地感受到時代的進步給人們帶來的盎然生機,那是"流向人的心底"的切切實實的感受啊。

3.美在卒章寫志。文中深深打動我們的,就是"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那個抒情段,它點題精妙。寫花就是寫人,寫花就是寫時代。如果說用花的不幸寫出時代的不幸,那麼寫花的"輝煌"就是寫時代的進步,表現人們在時代進步中的意氣風發。表現新時代裡社會的繁榮昌盛。

美文需要美讀。"美點尋蹤",會讓我們獲得更加深刻,美好的感悟。

 

(《語數外學習》2001.3,有删節作者:餘映潮)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園情結

宗璞走過的是怎樣的一條人生之路呢?翻開作家的履曆,撲面而來的是一股與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韻味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書香之氣。宗璞的經曆,與大多數作家不同。她不像師陀、田濤等老一輩作家,是從中國的底層社會一步步艱難地爬到了知識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謝冰瑩,從舊的地主家庭中遊離出來,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說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時期湧現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時代就離開書本,離開家人,在貧窮、愚昧與困惑中探索人生的價值。甚至生長于“文革”之後的一代年輕人,也很少有像她這樣得天獨厚的學養根基。

她是一株冰清玉潔的蘭花,有幸在遠離貧困與肮髒的淨土中發芽,成長,就象夏洛蒂所言,擁有一個“沒有污點的,飲之不盡,令人神清氣爽的清泉”般的純淨記憶。她的生活環境,基本上限于高等學府和高等學術研究機構,由于自小在和諧淳厚文雅的學術氣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與做文準則。她确實擁有一個令人羨慕的童年時代。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宗璞的作品中總有一種别人學不來的大家之氣,沖和之态,甚至一種率真潔白的“學生腔”的原因所在吧。

宗璞童年所生活的大學校園中,教授的生活條件是極其優越的,絕無今日“腦體倒挂”之虞。生活的舒裕與地位的高貴,使得鑽研學業的教授們能比較專心于書本的研究(當然抗戰開始後又有了不同),他們的子弟也能在一個相對單純、明淨的天地中獲得比同齡孩子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文化滋養。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使得他們過分地單純,書卷氣過于濃厚,在今後的人生曆程中則免不了要經受更多的磨難與挫折。我手頭正好有一本1990年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不妨拿來,随便撷取幾段,為宗璞筆下的清遠世界作一個更詳盡的注腳。

宗璞的同輩人,著名文史專家虞振镛的女兒,西南聯大1943年學生虞佩曹在《水木清華——童年的回憶》中曾飽含深情地描寫了清華校園在自己童年眼中的平靜與清雅,以及清華人文景觀的優越與獨特。她說“那時清華隻有附小(即馮友蘭提到的宗璞就讀的成志小學)及附設的幼稚園。馬約翰是我們的校長。……後來由蔡順理夫人教,她本人也是留美學生。”在這樣條件下成長的孩子,的确有常人不及之處。

而當時孩子們生活的環境又是怎樣的呢?“水木清華的工字廳……裡面典雅、陰涼,有一股楠木香味,單身教授吳宓、葉企孫先生曾在裡面有過住所。”“我們住的南院是一個四周由房屋圍繞着的大院……西式住宅一号是趙元任先生家……”。這種耳濡目染的文化氣韻,在一點一滴中已深深地滲入了孩子們的靈魂之中。宗璞《南渡記》中所寫的方壺小院,不就是這種充滿清遠文化氣息的精英荟萃之地嗎?

法國現代派女作家納塔麗·薩馬特說:“文學所描寫的,永遠隻能是某種看不見的,每個作家所向往的——他獨自一人感覺的現實。”作品中的生活、人物可以虛構,然而意境卻總是忠誠地反映出一個具有敏感禀賦的作者童年時對周圍景物的特殊感覺以及這種感受對其終生造成的影響。

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縷輕煙,又好似一絲馨香,着意體會時捉摸不出,隻有親身體會過這種生活的人,才能從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寫中領略到作家實際極其濃厚的感情,那種對童年精神生活的無限追憶與留戀。這種非過來人不能寫出亦不能讀出的愛,正是宗璞“校園情結”的真谛所在。

(選自《這方園地中的馮家山水》,《文學評論》1997年第2期,作者:侯宇燕)關于“生死謎、手足情”的解釋:

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種宗教企圖描繪的地方,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去,但是卻永遠不能回來的地方。但是現在怎麼能輪得到小弟!他剛50歲,正是精力充沛,積累了豐富的學識經驗,大有作為的時候,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啊!醫院發現他的腫瘤已相當大,需要立即做手術,他還想去參加一個技術讨論會,問能不能開完會再來。他在手術後休養期間,仍在看研究所裡的科研論文,還做些小翻譯。直到卧床不起,他手邊還留着幾份國際航空材料,總是“想再看看”。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已是滴水不進時,他忽然說想吃蝦,要對蝦。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啊!

可是他去了,過早地去了。這一年多,從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個夢,是個永遠不能令人相信的夢。我總覺得他還會回來,從我們那冬夏一律顯得十分荒涼的後院走到我窗下,叫一聲“小姊——”。

可是他去了,過早地永遠地去了。

我長小弟三歲。從我有比較完整的記憶起,生活裡便有我的弟弟,一個胖胖的、可愛的小弟弟,跟在我身後。他雖然小,可是在玩耍時,他常常當老師,照顧着小朋友,讓大家坐好,他站着上課,那神色真是莊嚴。他雖然小,在昆明的冬天裡,孩子們都生凍瘡,都怕用冷水洗臉,他卻一點不怕。他站在山泉邊,捧着一個大盆的樣子,至今還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

“小姊,你看,我先洗!”他高興地叫道。

在泉水緩緩地流淌中,我們從小學、中學而大學,大部分時間都在一個學校。畢業後就各奔前程了。不知不覺間,聽到人家稱小弟為強度專家;不知不覺間,他擔任了總工程師的職務。在那動蕩不安的年月裡,很難想像一個人的将來。這幾年,父親和我倒是常談到,隻要環境許可,小弟是會為國家做出點實際的事的。卻不料,本是最年幼的他,竟先我們而離去了。

去年夏天,得知他患病後,我于8月20日到西安。記得有一輛坐滿了人的車來接我。我當時奇怪何以如此興師動衆,原來他們都是去看小弟的。到醫院後,有人進病房握手,有人隻在房門口默默地站一站,他們怕打擾病人,但他們一定得來看一眼。

手術時,有航空科學研究院、623所、631所的代表、弟妹、侄女和我在手術室外,還有一輛轎車在醫院門口。車裡有許多人等着,他們一定要等着,準備随時獻血。小弟如果需要把全身的血都換過,他的同志們也會給他。但是一切都沒有用。腫瘤取出來了,有一個半成人的拳頭大,一面已經壞死。我忽然覺得一陣胸悶,幾乎透不過氣來——這是在窮鄉僻壤為祖國貢獻着才華、血汗和生命的人啊,怎麼能讓這緻命的東西在他身體裡長到這樣大!

我知道在這黃土高原上生活的艱苦,也知道住在這黃土高原上的人工作之勞累,還可以想像每一點工作的進展都要經過十分惱人的迂回曲折。但我沒有想到,小弟不但生活在這裡,戰鬥在這裡,而且把性命交付在這裡了。他手術後回京在家休養,不到半年,就複發了。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寫,也不能寫。每一念及,便淚下如雨,紙上一片模糊。記得每次看病,候診室裡都像公共汽車上一樣擁擠,等啊等啊,盼啊盼啊,我們知道病情不可逆轉,隻希望能延長時間,也許會有新的辦法。航空界從莫文祥同志起,還有空軍領導同志都極關心他,各個方面包括醫務界的朋友們也曾熱情相助,我還往海外求醫。然而錯過了治療時機,藥物再難奏效。曾有個别的醫生不耐煩地當面對小弟說,治不好了,要他“回陝西去”。小弟說起這話時仍然而帶笑容,毫不介意。他始終沒有失去信心,他始終沒有喪失生的願望,他還沒有累夠。

小弟生于北京,1952年從清華大學航空系畢業。他填志願到西南,後來分配在東北,以後又調到成都,調到陝西。雖然他的血沒有流在祖國的土地上,但他的汗水灑遍全國,他的精力的一點一滴都獻給祖國的航空事業了。個人的功績總是有限的,也許燃盡了自己,也不能給人一點光亮,可總是為以後的絢爛的光輝做了一點積累吧。我不大明白各種工業的複雜性,但我明白,任何事業也不是隻坐在北京就能夠建樹的。

我曾經非常希望小弟調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擔。他是兒子,30年在外奔波,他不該盡些家庭的責任嗎?多年來,家裡有什麼事,大家都會這樣說:“等小弟回來”,“問小弟”。有時隻要想到有他可問,也就安心了。現在還怎能得到這樣的心安?風燭殘年的父親想兒子,尤其這幾年母親去世後,他的思念是深的,苦的,我知道,雖然他不說,現在他永遠失去他的最寶貝的小兒子了。我還曾希望在我自己走到人生的盡頭,跨過那一道痛苦的門檻時,身旁的親人中能有我的弟弟,他素來的可倚可靠會給我安慰。哪裡知道,卻是他先邁過了那道門檻啊!

1982年10月28日上午7時,他去了。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這是事實呢!他躺在那裡,但他已經不是他了,已經不是我那正當盛年的弟弟,他再不會回答我們的呼喚,再不會勸阻我們的哭泣。你到哪裡去了,小弟!自1974年沅君姑母逝世起,我家屢遭喪事,而這一次小弟的遠去最是違反常規,令人難以接受!我還不得不把這消息告訴當時也在住院的老父,因為我無法回答他每天的第一句問話:“今天小弟怎麼樣?”我必須告訴他,這是我的責任。再沒有弟弟可以依靠了,再不能指望他來分擔我的責任了。

父親為他寫挽聯:“是好黨員,是好幹部,壯志未酬,灑淚豈隻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藝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難再歸來!”我那惟一的弟弟,永遠地離去了。

(《哭小弟》,《鐵箫人語》,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紫藤蘿瀑布》賞析

《紫藤蘿瀑布》是一幅極為精細的工筆畫,就是高明的丹青國手,也未必能夠窮盡它所包含的意蘊。在這裡,不但那片紫藤蘿的大緻輪廓你可以從畫中加以把握,而且那花的色澤,那花的神采,那花的氣味,你也盡可以從畫中領略到。也許,在大自然中,當你面對這樣一片紫藤蘿,你也未必能夠如此真切地認識它、感覺它。讀着宗璞的這篇文章,仿佛在你眼前,就展現出一條紫色的瀑布,絢麗的色彩曳動你的目光,郁郁的幽香缭繞在你鼻前……這樣一幅卓絕的“圖畫”,除了得力于作者卓越的筆力,亦與作者認真、細緻的觀察是分不開的。

《紫藤蘿瀑布》又是一首深沉的歌。當作者把一幅精緻的“工筆畫”呈現給讀者的時候,也許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溫暖的色調,是一種明快的情緒與生活的歡欣。但是,當随着作者的思緒,回首那不堪的十年動亂,把眼前的美好與過去的黑暗聯系到一起,你就會感到一種深沉的悲哀。正如作者所言,那是一種壓在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對往昔被毀壞的幸福生活的追憶。

可以說,當作者細緻地觀察這素樸的紫藤蘿時,當作者一筆一筆勾畫着這紫藤蘿的神态時,在她心中一定翻湧回蕩着一曲深沉的歌。因為,隻有經曆過黑暗的人,才會在璀璨的生活面前目眩神搖,隻有遭受過苦痛的人,才會如此珍視這生活的浪花。

因此,盡管在這幅精緻的圖畫之中,作者沒有大力張揚、肆意宣洩感情的心曲,但是,當人們觀察着《紫藤蘿瀑布》的每一個細部時,必然會體味到作者傾注其間的一種深沉而歡樂的旋律自天而降,彌漫于《紫藤蘿瀑布》的整個框架之中。

從直觀上說,《紫藤蘿瀑布》形象鮮明,如在目前,而不膚淺;從情境上說,《紫藤蘿瀑布》文意含蓄,意境深遠,不盡于句中。但是,當你閱讀過《紫藤蘿瀑布》,會感到,在它的字句之外,包含着更深刻、更令人神往的意蘊,而對《紫藤蘿瀑布》反複閱讀,不可能不對下述見解有會于心:美好的事物(紫藤蘿瀑布就是一種象征)是遏止不了,也戮殺不滅的,生活的河流必将沖決各種障礙,日複日、年複年地涓涓流動……“在這閃光的河流上航行”的人們,“加快了腳步”吧,前邊就是更加美好的彼岸……

由此,《紫藤蘿瀑布》達到了“韻外之緻”的極高的意境。

(選自《中國現代散文鑒賞文庫》,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作者:海崗)

同樣的花草面對不同的人,可能會喚起不同的審美感受。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常常是丁香、二月蘭、玉簪、木槿、紫藤蘿這樣的花,它們雖平凡而柔弱,卻有着生命的尊嚴與蓬勃。她往往會從這些小小的生命中發掘出許多美好的品性,并藉此表達對于美好人性的追求。《紫藤蘿瀑布》這篇散文便傳達了這樣的一種追求。

這篇散文寫的是作者重見紫藤蘿盛開,而引發的對生命的感慨。文章從紫藤蘿引人駐足、炫人眼目的美麗寫起。盛開的藤蘿花像輝煌的淡紫色的瀑布,色調的錯落有緻,陽光下的跳躍閃爍,使它仿佛有了生命,給人一種“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的感覺。

藤蘿不與群芳争勝,它們靜靜開在春花已謝的時節,踏春的人無意流連,蜂蝶亦不來眷顧。然而,它們仍然盛開着,盡情綻放着它們自己的生命。雖然是靜靜的,但那挨挨擠擠的繁盛讓人覺得它們在驕傲坦蕩地為自己美麗的存在而歡騰笑鬧。

在描述了藤蘿帶給自己的強烈的瀑布般的整體印象後,作者的筆觸沿自己的視線所及,從細處落墨,描寫了組成那神奇瀑布的每一朵小花。原來那迸濺着的淺色水花,是已經盛開了的;那流動的、仿佛沉澱了的紫色瀑水,便是那正含苞待放的。而每一朵盛開的花又像是在那紫色河流上輕泛的一葉扁舟,這張滿了帆的小舟有着鼓鼓的艙,“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這些小生命盛着怎樣的仙露瓊漿,才會有這神話樣的美麗啊!作者幾乎感到有點疑惑了,忍不住想摘一朵來看看。

但是作者沒有摘花的習慣。在這一猶疑的駐足中,她陷入了凝思。這美麗的紫色瀑布不再隻是眼前的景緻,它也緩緩流過作者的心,使她一點一點從連日來對小弟的病痛的焦慮、悲痛中平靜下來。這架盛開的藤蘿幾乎有一種魔力,不惟光彩,它的芳香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将作者籠罩在甯靜與喜悅中。她忽然記起從前的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的紫藤蘿。在那個年代,由于“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系”,連這稀零的藤蘿後來也沒有了。過了這麼多年,藤蘿終于又開花了,而且開得這樣盛,這樣密。

文章至此點明了主題:“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原來那使紫藤蘿花如此美麗與繁盛的仙露瓊漿,就是“生命的酒釀”啊!看到這裡,讀者自然會想到,人亦如花,時代的洪流總會沖走種種令人不快的過往。隻要你也加快腳步,張起生命的風帆,在這閃光的時代中航行,你也會再次盛開,你也會是組成那燦爛瀑布的一朵浪花,不是嗎?

宗璞的寫景散文,一向重在對客觀景物作精細、真切的描摹。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細膩與愛心體貼物情,品味景物的最積極的内在精神,比如這藤蘿花的充盈蓬勃的生命力,與既燦爛奔放又耐得寂寞的純樸本性。同時,她避免作主觀的渲染抒發,避免直接的說教,而是以客觀、精微、從容的筆調來叙寫自己所體味到的,力圖使讀者能夠自己去領略這景物的精神與意義。這與宗璞本人醇厚自然的天性,重視内斂的個人修養,與直面人生的勇氣是分不開的。

比如在這篇《紫藤蘿瀑布》中,假使作者真的摘了一朵花來仔細欣賞,那麼她的注意力就會一直在這花的美麗上了;惟其惜花駐足,作者與如水的繁花才有了内在的溝通,它撫慰了作者的郁痛,作者才能在甯靜與喜悅中,把對這美麗的感觸升華為對生命的感觸。而假使作者直接盛贊這花的生命力,讀者也不過是感歎藤蘿之熱烈美盛;惟其回想與展望交織,内在精神與外在情态并舉,讀者才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今日的豐茂曾經經過怎樣長久而執著的期待,在倍加珍惜的同時,更會鼓舞起你擁抱生活的熱情。

本文有着宗璞寫景散文的一貫風格:積極又含蓄的主題追求,婉曲有緻的感情流露,精美的景物描寫,簡潔精練的文字表達。由于文章的寫作是在創亂初定,熱情複熾的年代,這篇優美的散文便有着更普遍的時代意義,在當代散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者:張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