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

漢語成語
望梅止渴(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是一則由寓言故事演化而來的成語,成語最早出自《世說新語·假谲》。
    中文名:望梅止渴 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 近義詞:畫餅充饑 反義詞:實事求是

釋義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沈括《夢溪筆談·譏谑》:“ 吳人多謂梅子為‘曹公’,以其嘗望梅止渴也。”

無名氏《桃花女》第二折:“你休言語,怎成合,可正是望梅止渴。”

施耐庵《水浒傳》五十一回:“官人今日見一文也無,提甚三五兩銀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畫餅充饑!”

賈仲名《對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卻那裡得這銀子來!隻好望梅止渴,畫餅充饑。”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三巧兒叫買辦的,把三分銀子打發他去,歡天喜地上樓去了。真所謂望梅止渴,畫餅充饑。”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四:“鸾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饑,望梅止渴。”

茅盾《路》七:“騙誰呀?你是在那裡望梅止渴。”

馬南邨《燕山夜話·有書趕快讀》:“如果現在丢開這些基本的書籍不認真苦讀,一心想找秘本,隻恐望梅止渴,無濟于事。”

語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典故

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讨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n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贻誤戰機,心裡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别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