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一種運動神經元病
漸凍症又稱肌萎縮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運動神經元病的一種,是累及上、下運動神經元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臨床常見表現為肌無力和萎縮、延髓麻痹和錐體束征,通常感覺系統和括約肌功能不受累。肌電圖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方法。[1]也叫運動神經元病(MND),法國又叫夏科(Charcot)病,而美國也稱盧伽雷氏(Lou Gehrig)病。我國通常将肌萎縮側索硬化和運動神經元病混用。多于30~50歲發病,以上肢周圍性癱瘓,下肢中樞性癱瘓,上下運動神經元混合性、對稱性損害為特點。
  • 中醫病名: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 外文名:
  • 别名:運動神經元病、夏科病、盧伽雷病、漸凍人
  • 就診科室:内科、神經科
  • 多發群體:40~50歲男性
  • 常見發病部位:全身
  • 常見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及基因缺陷有關
  • 常見症狀:早期僅無力、肉跳、易疲勞,可吞咽,講話困難
  • 傳染性:無
  • 傳播途徑:
  • 中文名: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 英文名: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

體格檢查

n在同一區域,同時存在上、下運動神經元受累的體征,是診斷ALS的要點。nn1、下運動神經元受累體征nn主要包括肌肉無力、萎縮和肌束顫動。通常檢查舌肌、面肌、咽喉肌、頸肌、四肢不同肌群、背肌及胸腹肌。nn2、上運動神經元受累體征nn主要包括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陣攣及病理征陽性等。通常檢查吸吮反射、咽反射、下颏反射、掌颏反射、四肢腱反射、肌張力,Hoffmann征、下肢病理征、腹部反射,以及有無強哭強笑等假性延髓麻痹表現。體格檢查是發現上運動神經元受累的主要方法,在出現明顯肌肉萎縮無力的區域,如果腱反射不低或活躍,及時沒有病理征,也可以提示錐體束受損。

鑒别診斷

ALS的鑒别診斷比較複雜,根據Belsh和Schiffman的統計,本病早期有27%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在愛爾蘭的國家ALS登記處有10%的病例為誤診。中晚期的ALS診斷并不困難但在疾病早期需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别:

1、頸椎病脊髓脊髓型頸椎病可以表現為手肌無力和萎縮伴雙下肢痙攣而且頸椎病和ALS均好發于中年以上的人群,兩者容易混淆。由于頸椎病引起的壓迫性脊髓損害很少超過C4,因而舌肌和胸鎖乳突肌肌電圖檢查發現失神經現象強烈提示ALS超過一個神經根分布區的廣泛性肌束顫動也支持ALS的診斷。頸椎病性脊髓病時MRI可顯示脊髓受壓,但出現這種影像學改變并不能排除ALS一方面有些患者雖然影像學有頸髓受壓的證據,但并不一定導緻出現脊髓損害的症狀和體征另一方面頸椎病可與ALS同時存在。

2、包涵體肌炎(IBM)是繼頸椎病性脊髓病後最容易與ALS混淆的疾病Brannagan(1999)複習20例IBM其中半數早期誤診為ALS或周圍神經病。兩者的共同症狀為手肌或四肢遠端肌萎縮腱反射消失無感覺障礙和感覺異常(IBM合并周圍神經病除外)。IBM患者指屈肌無力通常較為明顯,而在ALS到晚期其他手肌明顯受累時才有指屈肌無力,且第1骨間肌多無萎縮。IBM常有明顯的股四頭肌萎縮伴上樓費力和起立困難,但無束顫和上運動神經元損害體征。IBM患者的肌肉活檢可見鑲邊空泡和炎症浸潤可資與ALS鑒别。

3、多竈性運動神經病是一種周圍神經病。因其有明顯的肌無力和肌萎縮伴肌束顫動而腱反射正常或亢進,容易與ALS或SMA混淆神經電生理檢查發現運動傳導阻滞運動神經活檢發現脫髓鞘改變及IVIG試驗性治療有效支持多竈性運動神經病磁共振光譜有皮質乙酰天門冬氨酸缺失及運動皮質磁刺激發現中樞運動傳導障礙提示ALS。

4、Kennedy-Alter-Song綜合征與ALS的共同點是兩者均有下運動神經元受損的症狀和體征。Kennedy-Alter-Song綜合征還有以下特點可資與ALS鑒别:①X連鎖遺傳方式;②姿位性震顫伴乳房腫大;③無上運動神經元的症狀和體征;④近端肌無力為主面部肌肉和吞咽肌容易受累、撅嘴動作可誘發下巴顫搐(twitching);⑤有時伴有皮膚感覺異常和感覺缺失;⑥腓腸神經感覺電位活動喪失;⑦基因分析有三核苷酸(CAG)重複增多。

5、氨基己糖苷酶缺乏症又稱GM2神經節苷脂累積病或Tay-Sachdisease因有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體征易與ALS混淆不同之處為前者多為兒童或青少年起病,進展緩慢,有小腦體征有些患者可伴抑郁性精神病和癡呆。

預防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發生和後天因素有直接聯系,也和先天因素密切相關。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等類似于痿證都和遺傳有關。隻有父母精血充盛,身體強壯,沒有遺傳疾病,才能使患者先天禀賦良發,避免痿證的出現。痿證重要預防既要自身保重,又要責之于父母。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出現和自身攝護不慎有關,如自然界的濕、寒、熱、暑等六淫邪氣乘機而入,侵害身體會出現該病,細菌、病毒感染也會引發該病的出現。

所以預防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措施應做到禦寒保暖、避暑防熱,謹防濕氣。居室要清理幹燥、通風透光,如果外出應适當增減衣服,預防感冒的發生。

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使氣血流通,關節疏利,筋骨強健,肌肉發達,肢體活動有力,髒腑功能旺盛,有效的減少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出現。所以進行适當的體育鍛煉對人體的健康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可做體操,打太極拳、跑步及打球等都是不錯的運動。

曆史

肌萎縮側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在早先時期與運動神經元疾病具有完全等同的含義特指先有下運動神經元損害之後又有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一個獨立的疾病。但後來發現還有另外兩種變異情況即病程中始終隻累及上運動神經元或下運動神經元,前者稱為原發性側索硬化,後者稱為脊髓性肌萎縮到目前為止有些文獻仍沿用運動神經元病來專指肌萎縮側索硬化。

簡述

多數學者習慣根據上下運動神經元受累的不同組合将運動神經元病分為肌萎縮側索硬化、原發性側索硬化和脊髓性肌萎縮三種類型近年的研究提示肌萎縮側索硬化與多種相關疾病有共同的病理基礎這些疾病包括原發性側索硬化、ALS-癡呆ALS-相關性額葉癡呆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多系統萎縮和lewy小體病病理檢查發現這些疾病同樣含有泛素陽性包涵體和透明團塊包涵體隻是損傷了不同的解剖部位而出現各種各樣的臨床組合。

美國報告ALS的發病率(每年新發病例)為2/10萬~4/10萬,患病率為4/10萬~6/10萬國内尚無确切的流行病學資料

ALS有家族性和散發性兩種類型散發性以男性多見,男女之比約為1.5∶1~2∶1。中年後起病,多數患者為50~70歲平均發病年齡為55歲40歲以下發病也有報告20~30歲發病約占5%。

家族性ALS占5%~10%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男女發病率相等發病年齡較早平均為49歲。

發病機制

确切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清楚。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銅鋅超氧歧化酶基因突變學說興奮性氨基酸毒性學說、自身免疫學說和神經營養因子學說。

1、銅鋅超氧歧化酶基因突變學說研究表明20%的家族性ALS有SODI(Cu/Zn過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突變。該基因位于人類染色體21q22.1,其突變可緻SODl活性喪失,使超氧化的解毒作用減弱緻自由基過量積聚細胞損傷。一些散發性的ALS可能也存在2lq22位點的突變。

2、興奮性氨基酸毒性學說興奮性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及其衍生物紅藻氨酸(KA)、使君子氨酸(QA)、鵝膏氨酸(IA)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興奮性氨基酸的興奮毒性可能參與LIS的發病谷氨酸與NMDA受體結合可緻鈣内流激活一系列蛋白酶和蛋白激酶,使蛋白質的分解和自由基的生成增加,脂質過氧化過程加強,神經元自行溶解此外過量鈣還可激活核内切酶,使DNA裂解及核崩解。ALS的病變主要局限在運動神經系統可能與谷氨酸的攝取系統有關。這個攝取系統位于神經膠質細胞及神經細胞的細胞膜能迅速将突觸間隙的谷氨酸轉運到細胞内終止其作用。研究發現ALS的皮質運動細胞、脊髓膠質細胞和脊髓灰質細胞的谷氨酸攝取系統減少動物實驗研究也顯示小鼠鞘内注射KA及NMDA可緻脊髓神經元變性。

3、自身免疫學說ALS患者腦脊液和血清中抗神經元抗體的增加提示其發病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如存在于ALS患者血清中的L型電壓依賴性鈣通道抗體可與該通道蛋白結合,改變其電生理特性,造成神經元損傷。

4、病理改變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脊髓前角細胞減少,伴膠質細胞增生,殘存的前角細胞萎縮大腦皮質的分層結構完整,錐體細胞減少伴膠質細胞增生。脊髓錐體束有脫髓鞘現象而運動皮質神經元細胞完好,表明最初的改變産生于神經軸突的遠端逐漸向上逆行累及大腦中央前回的錐體細胞此種改變又稱為逆行性死亡。一些生前僅有下運動神經元體征的ALS患者死後屍檢可見顯著的皮質脊髓束脫髓鞘改變表明前角細胞功能受累嚴重掩蓋了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體征。還有一些臨床表現典型的ALS其病理改變類似于多系統變性,即有廣泛的脊髓結構損害脊髓前角錐體束脊髓小腦後束脊髓後索的神經根間區、Clarke核以及下丘腦、小腦齒狀核和紅核均有神經元細胞脫失和膠質細胞增生(Terao,1991)。

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方法可以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同部位的神經細胞發現異常的泛素陽性包涵體(Arima,1998Kinoshitaetal,1997張巍,2001)這些包涵體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線團樣包涵體電鏡下包涵體為條索或管狀,通常帶有中央亮區為嗜酸或兩染性被一淡染暈區包繞,在HE染色中不易見到。

(2)、透明包涵體為一種顆粒細絲包涵體。細絲直徑為15~20nm顆粒物質混于細絲間形成小絨球樣緻密結構外周常有溶酶體樣小體及脂褐素等膜性結構包繞。

(3)、路易體樣包涵體為一圓形包涵體,由不規則線樣結構與核糖體樣顆粒組成中心為無定形物質或顆粒樣電子緻密物,這些物質包埋于18nm細絲中排列緊密或松散外周有濃染的環類似路易體。

(4)、Bunina小體是ALS較具有特異性的病理改變。這些包涵體主要分布于脊髓的前角細胞和腦幹運動核神經細胞也可以出現在部分運動神經元病患者的海馬顆粒細胞和錐體細胞、齒狀回嗅皮質、杏仁核、Onuf核、額颞葉表層小神經元和大錐體細胞胞質中(Arima,1998Kinoshitaetal1997)。

發病因素

肌萎縮側索硬化的病因至今不明。20%的病例可能與遺傳及基因缺陷有關。另外有部分環境因素,如遺傳、重金屬中毒等,都可能造成運動神經元損害。産生運動神經元損害的原因,目前主要理論有:

1.神經毒性物質累積,谷氨酸堆積在神經細胞之間,久而久之,造成神經細胞的損傷。

2.自由基使神經細胞膜受損。

3.神經生長因子缺乏,使神經細胞無法持續生長、發育。

内因

——遺傳(genetic)隻有少數病人身上發現遺傳因素。

1.神經纖維絲重鍊基因羟基端突變

2.Y染色體

3.SOD1基因突變。最值得注意的是約有20%有家族史者伴有SOD1基因突變。隻有1%~2%不伴有家族史者伴有基因突變。

4.ApoEε4基因突變

外因——環境(environmental)日本Guan發病率高,提示可能與當地河流中錳等重金屬中毒有關,但未被證實。

臨床表現

1、起病隐匿,緩慢進展。

2、半數患者首發症狀為肢體無力伴肌萎縮(5%)和肌束顫動(4%),上肢遠端尤其突出。此時四肢腱反射減低,無錐體束征,臨床表現類似于脊髓性肌萎縮。

3、随着病情的發展患者逐漸出現典型的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體征表現為廣泛而嚴重的肌肉萎縮肌張力增高錐體束征陽性60%的患者具有明顯的上下運動神經元體征。當下運動神經元變性達到一定程度時,肌肉廣泛失神經此時可無肌束顫動腱反射減低或消失,也無病理征。

4、約有10%的患者在整個病程中僅表現為進行性的肌肉萎縮而無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體征。

5、約30%的患者以腦幹的運動神經核受累起病,表現為吞咽困難構音不清呼吸困難、舌肌萎縮和纖顫,以後逐漸累及四肢和軀幹情緒不穩定(強哭強笑)是上運動神經元受累及假性延髓性麻痹的征象。

6、以脊髓側索受累為首發症狀的肌萎縮側索硬化罕見。9%的患者可有痛性痙攣後者是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表現,多在受累的下肢近端出現常見于疾病的早期10%的患者有主觀的肢體遠端感覺異常或麻木除非合并其他周圍神經病,ALS無客觀的感覺體征整個病程中膀胱和直腸功能保持良好眼球運動通常不受損害。

7、單純的ALS患者一般沒有智力減退。ALS伴有其他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的症狀和體征時,稱ALS疊加綜合征(ALS-plussyndrome)該綜合征主要發生在西太平洋地區、日本的關島和北非等地區。合并的症狀和體征包括錐體外系症狀小腦變性、癡呆自主神經和感覺系統症狀以及眼球運動異常。

8、神經肌肉電生理改變主要表現為廣泛的神經源性損害。急性神經源性損害(失神經後2-3周)的特征為纖顫電位正銳波束顫電位和巨大電位慢性失神經伴有再生時表現為肌肉輕收縮時運動單位動作電位時限增寬波幅明顯升高及多相波百分比上升,肌肉大力收縮時可見運動單位脫失現象。ALS的神經源性損害通常累及3個以上的區域(腦神經、頸、胸、腰骶神經支配區)。舌肌胸鎖乳突肌和膈肌也可表現為神經源性損害,後者因為在頸椎病中較少受累因而可資對兩者進行鑒别(康德暄1994)。MCV可有輕度減慢誘發電位波幅下降感覺傳導速度多正常。磁刺激運動誘發電位:經顱刺激大腦皮質運動神經元,并在相應的肌肉記錄到動作電位該方法可測定中樞運動傳導時間,對确定皮質脊髓束的損害具有重要價值。肌肉活檢對ALS的診斷并不是必要的,但在一些情況下有助于鑒别神經源性肌萎縮。

鑒别診斷

ALS的鑒别診斷比較複雜,根據Belsh和Schiffman的統計,本病早期有27%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在愛爾蘭的國家ALS登記處有10%的病例為誤診。中晚期的ALS診斷并不困難但在疾病早期需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别:

1、頸椎病脊髓脊髓型頸椎病可以表現為手肌無力和萎縮伴雙下肢痙攣而且頸椎病和ALS均好發于中年以上的人群,兩者容易混淆。由于頸椎病引起的壓迫性脊髓損害很少超過C4,因而舌肌和胸鎖乳突肌肌電圖檢查發現失神經現象強烈提示ALS超過一個神經根分布區的廣泛性肌束顫動也支持ALS的診斷。頸椎病性脊髓病時MRI可顯示脊髓受壓,但出現這種影像學改變并不能排除ALS一方面有些患者雖然影像學有頸髓受壓的證據,但并不一定導緻出現脊髓損害的症狀和體征另一方面頸椎病可與ALS同時存在。

2、包涵體肌炎(IBM)是繼頸椎病性脊髓病後最容易與ALS混淆的疾病Brannagan(1999)複習20例IBM其中半數早期誤診為ALS或周圍神經病。兩者的共同症狀為手肌或四肢遠端肌萎縮腱反射消失無感覺障礙和感覺異常(IBM合并周圍神經病除外)。IBM患者指屈肌無力通常較為明顯,而在ALS到晚期其他手肌明顯受累時才有指屈肌無力,且第1骨間肌多無萎縮。IBM常有明顯的股四頭肌萎縮伴上樓費力和起立困難,但無束顫和上運動神經元損害體征。IBM患者的肌肉活檢可見鑲邊空泡和炎症浸潤可資與ALS鑒别。

3、多竈性運動神經病是一種周圍神經病。因其有明顯的肌無力和肌萎縮伴肌束顫動而腱反射正常或亢進,容易與ALS或SMA混淆神經電生理檢查發現運動傳導阻滞運動神經活檢發現脫髓鞘改變及IVIG試驗性治療有效支持多竈性運動神經病磁共振光譜有皮質乙酰天門冬氨酸缺失及運動皮質磁刺激發現中樞運動傳導障礙提示ALS。

4、Kennedy-Alter-Song綜合征與ALS的共同點是兩者均有下運動神經元受損的症狀和體征。Kennedy-Alter-Song綜合征還有以下特點可資與ALS鑒别:①X連鎖遺傳方式;②姿位性震顫伴乳房腫大;③無上運動神經元的症狀和體征;④近端肌無力為主面部肌肉和吞咽肌容易受累、撅嘴動作可誘發下巴顫搐(twitching);⑤有時伴有皮膚感覺異常和感覺缺失;⑥腓腸神經感覺電位活動喪失;⑦基因分析有三核苷酸(CAG)重複增多。

5、氨基己糖苷酶缺乏症又稱GM2神經節苷脂累積病或Tay-Sachdisease因有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體征易與ALS混淆不同之處為前者多為兒童或青少年起病,進展緩慢,有小腦體征有些患者可伴抑郁性精神病和癡呆。

治療方法

盡早地做出診斷和鑒别診斷,盡早地給予神經保護和支持治療,如力如太及其他藥物,堅持定期随訪。

一般療法

支持療法:對症治療,适當鍛煉。如注意呼吸道、消化道的功能。若口水多,可給予少量抗阻胺藥;若痰多,可給予霧化吸入及化痰藥;如出現情緒低落,與以抗抑郁治療等。此外,還要多翻身以防止褥瘡發生。如進食障礙,給予鼻飼或經皮胃造瘘(PEG)。

特殊療法

目前國際承認、且惟一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監督局(FDA)批準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的藥物為力如太(Rilutek),并且一定要盡早使用。

呼吸治療

開始呼吸不順時,可使用一般氧氣或使用雙正壓呼吸機(BiBAP)幫助呼吸,發生進一步呼吸衰竭時,則需氣管切開,使用人工呼吸機。

研究進展

目前國際上正嘗試以神經營養因子、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維生素C以及肌酸、CoQ10等與力如太聯合應用,以對肌萎縮側索硬化進行保護性治療。但上述治療還有待于臨床試驗的證實。此外,科學家們也正在進行有關本病基因治療的實驗研究。

治療偏方

中醫認為,人之精氣禀受于先天,先天不足則素體虧弱,容易罹病。痿證發生初期,實質是本虛,也有表現為标實的,到了中後期,則主要表現為虛損,愈虛愈痿,愈痿愈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中醫學的這一認識,是一種唯物主義辨證觀的具體反映,它強調了筋脈對髒腑的依賴,也說明了髒腑對筋脈的重要性。它提供了分析病理化的基本規律,也為臨床治本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

中醫偏方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燥熱傷津證

治法:清熱潤燥、養陰生津

處方:沙參麥冬湯加味

沙參30克、玉12克、桑葉12克、麥冬30克、生扁豆12克、花粉15克、石膏24克、桑枝30克、絲瓜絡10克、西洋參6克(兌煎)。

服法:水煎服,日1劑。

加減:嗆咳加枇杷葉10克,杏仁6克,納差加生麥芽30克;心煩尿赤加淡竹葉10克;蓮子心6克;舌肌萎縮,言語不清音,加菖蒲15克,葛根30克,升麻12克;肌束顫動者,加鈎藤15克,白芍30克。

飲食療法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類的痿證的飲食調護理重在增加營養,增強體質。

在主食的基礎上,要加用補益脾腎的八寶粥、龍眼肉粥、山藥粥、海參粥和補益精血的肉食。平時要多食豆芽菜、菠菜、白菜、蘿蔔、西紅柿等蔬菜,我飲甘泉水、檸檬汁等飲料,尤以牛乳、豐乳為佳。水果宜多食山楂、大、橘柑之類。

有飲酒習慣者,可适量飲用果酒,如葡萄酒、啤灑之類。飲食宜五味得當,不可偏嗜。避免暴飲暴食,尤其是飽餐高糖飲食,對周期性麻痹,臨床表現為反複發作的全身性癱瘓患者,應當禁忌。

同時還要注意食品可口,易于消化吸收,特别是對一些吞咽難者,要少食多餐,給予半流質飲食,既有利于吞咽和消化吸收,又避免流質飲食引起的嗆咳。

康複的标準

根據康複的程度可分為高水平、中午水平低水平(也稱高标準、中午标準、低标準)。

1)、高标準:身心功能獲得顯著恢複,能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或雖然有明顯殘疾,生活不能完全處理,但可經常得到人力或輔助器幫助,殘疾與健康善穩定,不影響重返社會,為社會服務。

2)、中等水平:身心功能獲得顯著改善,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但難以堅持學習,未能與社會結合。

3)、低水平:身心功能有某些改善,但未能走出家門,重返社會,未能就業。

患病者

美國棒球明星盧·格裡克(因此此病又稱“格裡克症”)

英國演員大衛·尼文(David Niven)

利茲聯足球俱樂部主教練唐·李維

新古典主義重金屬音樂吉他手傑森·貝克(Jason Becker)

美國爵士樂低音提琴家查爾斯·明格斯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美國民歌吉他手李德·貝利(Lead Belly)

英國音樂學家史丹利·塞迪(Stanley Sadie)

美國政治人物亞各·賈維茨(Jacob K. Javits)

記者、攝影師陳宏

現代實驗室自動化之父羅伯特·斯賓拉德

英國曆史學家托尼·朱特

美國教授墨瑞·史瓦茲

預防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發生和後天因素有直接聯系,也和先天因素密切相關。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等類似于痿證都和遺傳有關。隻有父母精血充盛,身體強壯,沒有遺傳疾病,才能使患者先天禀賦良發,避免痿證的出現。痿證重要預防既要自身保重,又要責之于父母。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出現和自身攝護不慎有關,如自然界的濕、寒、熱、暑等六淫邪氣乘機而入,侵害身體會出現該病,細菌、病毒感染也會引發該病的出現。

所以預防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措施應做到禦寒保暖、避暑防熱,謹防濕氣。居室要清理幹燥、通風透光,如果外出應适當增減衣服,預防感冒的發生。

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使氣血流通,關節疏利,筋骨強健,肌肉發達,肢體活動有力,髒腑功能旺盛,有效的減少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出現。所以進行适當的體育鍛煉對人體的健康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可做體操,打太極拳、跑步及打球等都是不錯的運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