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護其短

自護其短

明代江盈科所寫的文章
《自護其短》是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江盈科,選自《雪濤小說·知無涯》。
  • 作品名稱:自護其短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江盈科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雪濤小說·知無涯》
  • 文學體裁:文言文

作品原文

北人生而不識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産,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譯文

有個北方人生來就不認識菱角,在南方做官,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他連同殼一起吃。有人說:“吃菱角須要去殼。”他想掩蓋自己的錯誤,就說:“我不是不知道,連同殼一起吃的事情(文中“者”這個字翻譯為“事情”)是想要用來清熱。”問的人問:“北方也有菱角嗎?”他回答說:“前山,後山,什麼地方沒有?”

菱角生在水中而說是土裡産的,這是硬要把不知道弄成知道。

注釋

(1)北人:北方人。

(2)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實,鮮嫩時可作水果吃,殼内果肉可以制成澱粉。

(3)仕:當官,于:在……。

(4)啖(dàn):吃。

(5)并殼:連同殼一起吞下。

(6)或:有的人。

(7)短:缺點。這裡指自己的無知。

(8)去:去掉。

(9)欲:想。

(10)夫(fú):語氣詞,用于句首表示提示下文。

(11)強:竭力、勉強、勉力、硬要。

(12)而:表示轉折,相當于“卻”、“但是”。

(13)席:酒席。

14)坐:因為,由于。

(15)以:用來。

(16)其:這。

注:“者”在文言文中常用用法有兩種:(1)特殊指代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後,助成“者”字詞組(短語),可以譯成“......的”“......的人”“......的事”“......的東西”“......的原因”等。(2)作語氣助詞,放在句中,表示提頓語氣,不翻譯;用在句尾,與“若”“似”相應,表情貌,譯成“似的”“的樣子”。

寓意

這個故事諷刺了做事不注重實際,菱角明明是生長在水中的,那個北方人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告訴我們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不要不懂裝懂,否則會出醜。或:世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個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對于不懂的東西,要實事求是,虛心向人請教,隻有虛心好學,才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正如孔子所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其實有的時候隻有誠實,虛心承認自己的錯誤,接受别人的批評,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強不知以為知,就會鬧出笑話,被人恥笑。世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個人的知識能力是有限的,隻有虛心學習,才能得到真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