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娟

徐秀娟

中國第一位馴鶴姑娘

徐秀娟(1964~1987)女,1964年10月16日出生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一個滿族漁民家庭,一個養鶴世家。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徐秀娟小時候常幫着父母喂小鶴,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丹頂鶴。1987年9月16日為尋走失的天鵝溺水犧牲,被追為烈士,譽為“中國第一位馴鶴姑娘”。以她的事迹譜寫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曾被廣泛傳唱。

    中文名:徐秀娟 外文名:Xu Xiujuan 别名:娟子(昵稱) 民族:滿族 籍貫: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 畢業院校:東北林業大學 職業: 主要成就: 出生地: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 出生年月:1964年10月16日 去世年月:1987年9月16日 代表作品:《灰椋鳥》

主要經曆和事迹

她自小喜愛丹頂鶴,17歲時開始飼養鶴類,後為尋走失的丹頂鶴溺水犧牲,年僅23歲。以她的事迹譜寫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由韓紅演唱并被人們廣泛傳唱。她的代表作《灰椋鳥》被編入小學課本。n

她爸爸是紮龍保護區一位鶴類保護工程師,媽媽也曾在紮龍保護區養鶴10年。1983年,她在那裡負責飼養雛鶴,雛鶴成活率達到100%。因此,紮龍保護區的孵鶴、養鶴、馴鶴技術開始蜚聲中外。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dawei.喬治,阿其波前往參觀後連稱“OK”。徐秀娟也被影視界、新聞界所關注。

1981年,因當地中學高中停辦,17歲的徐秀娟到紮龍自然保護區和爸爸一起飼養鶴類,成為我國第一位養鶴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衰羽鶴等珍禽飼養、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套技術,她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

1985年3月,徐秀娟自費到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進修。盡管學校考慮到她的實際困難,為她減免了一半學費,她仍然吃不起一天6角錢的夥食,一直靠饅頭就鹹菜維持每天的緊張學習。第二學期,因交不出學費,生活又難以為繼,她曾背着老師和同學,數次獻血換來一些錢來維持學業。後來,她又決定把兩年的學業壓縮在一年半内完成。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考試11門功課中10門功課成績為“優”或在85分以上。這期間,她還自學了英語。她靠獻血換錢的事,是她去世後,人們在她用英語寫下的幾頁日記裡發現的。

1986年5月,徐秀娟從東北林業大學進修剛結業,就接到鹽城自然保護區的邀請,希望她能到射陽灘塗工作。鹽城自然保護區和紮龍遙相呼應,一南一北,這裡是丹頂鶴的主要越冬地,如果能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不遷徙的丹頂鶴野外種群,那将是一個重大突破,或許這就是一個世界級的科技課題。徐秀娟為了事業,說服祖母、父母和弟妹們,離開了她所熟悉的齊齊哈爾紮龍保護區,不遠萬裡,隻身南下,來到射陽。這裡是丹頂鶴的主要越冬地,有大片的灘塗沼澤地,長滿了蘆葦、鹽蒿,一條自北向南的複堆河天然地把沼澤地和村莊隔開,人迹罕至,是十分理想的丹頂鶴栖息地。在鹽城保護區,徐秀娟的才幹得到充分發揮。并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鑽研養鶴技術。在1986年召開的中國第三屆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會議上,徐秀娟撰寫的論文,受到專家的好評。

徐秀娟遠赴丹頂鶴的遷徙越冬地、正在籌建中的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啥也沒帶,就帶着三枚鶴蛋上路了。這是秀娟帶給鹽城保護區的一份禮物,3隻鶴蛋對她來說是3隻未來的小鶴。迢迢2500千米路程,徐秀娟用一個人造革包、一個暖水袋、半斤脫脂棉、一個體溫計來照料着那3隻鶴蛋。蛋裝在人造革包裡,溫度、濕度隻要稍有變化,小鶴就孵出不來了。如果火車上斷了開水,她就得把鶴蛋貼肉揣在懷裡,因為人的體溫正好是37度左右。就這樣一路火車一路汽車,小雛鶴最後破殼而出。那3隻小鶴分别被秀娟叫做龍龍、丹丹和莎莎。

沒有人知道,對那3枚鶴卵秀娟付出了怎樣的關愛;但是人們知道,在美國進口的最先進的孵化器裡,也死過小鶴。

經過83個日日夜夜的細心照料,3隻小鶴終于展翅飛向了藍天

徐秀娟深深地愛着這些生靈,鶴已經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時的鶴場,最好的建築物就是一個廢棄的哨所,上下兩層,每層不足6平方米。毫無疑問,這裡既然是鳥類的天堂,就不可能是人類向往的繁華之鄉。人迹罕至自不必說,海風呼嘯、海潮狂吼、鳥鳴獸啼更是必備的交響樂.,條件比徐秀娟預想的還要惡劣。

但秀娟姑娘沒有絲毫畏懼和退縮,立即着手工作。沒有先進的孵化設備,就砌土炕坊,那炕上擺着徐秀娟從紮龍背來的寶貝——鶴蛋。她和兩個助手沒日沒夜地守護着,生怕溫度失去控制——熱不得、冷不得,這些寶貝疙瘩嬌着呢!

終于有一天,從一隻蛋殼裡面傳出“笃”的一聲,這一聲那麼低微,低微得比一根火柴掉下地的聲音還輕;這一聲又是那麼高亢,高亢得可以穿雲裂帛,直達九霄雲外。

這一聲,是一個新生命誕生前的進行曲。這一聲,預示着一個奇迹将要出現:丹頂鶴在低緯度越冬區孵化成功——這可是個世界級的難題啊!

養鶴是保護區最累的活。徐秀娟擔水、配食、喂鶴、放鶴、清掃鶴舍、診治護理病鶴,樣樣幹得都十分出色,她單獨飼養的幼鶴成活率達到100%。經過馴化的小鶴能聽人指揮跳舞、飛翔。曾觀看徐秀娟的馴鶴表演,紮龍自然保護區的馴鶴技術也随之聞名中外。

1987年6月,徐秀娟從家裡趕往鹽城,與她同行的還有從内蒙古帶來的兩隻天鵝。她叫它們黎明和牧仁。

這一年對徐秀娟來說是多災多難的,人們看不見她心裡的創痛。春夏之交,繼白枕鶴盼盼、丹頂鶴丹丹先後觸網死去後,從呼倫貝爾草原運回的蓑羽鶴和幼雁先後感染病菌而不治,或者被别的動物偷吃掉,徐秀娟感到痛苦、失望,但随之而來的也是更加不顧一切的追求完美。

白天鵝黎明又病了,便血、拉痢。

時值酷暑,鹽城灘塗的蚊蟲又多,徐秀娟把黎明抱回自己的宿舍,安置在床上并放下蚊帳,給黎明喂藥、扇扇子。拉痢的黎明把徐秀娟的床鋪、宿舍弄得到處都是腥臭味,一個最愛幹淨的姑娘,和一個最不怕髒的姑娘,在徐秀娟身上體現得如此完美。陪伴一個卧床的病人與侍候一隻奄奄一息的白天鵝之間,有多少差别大約隻有徐秀娟說得出。

徐秀娟吃不好,睡不好,日夜守護、觀察黎明的病情。黎明不會說話,隻有痛苦的眼神,或者偶爾呻吟幾聲,回答徐秀娟心急如焚的噓問:黎明,你好點了嗎?黎明,我知道你難受,姐姐給你喂藥……忽然,徐秀娟想起東北治拉痢的一個偏方,白糖煮雞蛋。黎明愛吃,便血止住了,黎明便回到鶴場了。

徐秀娟陪侍黎明剛好八天八夜。

白天鵝黎明的病剛剛好轉,丹頂鶴龍龍誤食了一種寄生蟲後危在旦夕,病中的徐秀娟支撐着看護龍龍,為它打針吃藥。8月13日,龍龍口吐鮮血死去。徐秀娟抱着龍龍痛哭失聲,20日,她在龍龍的照片背面寫道:

已故的龍龍再也得不到我的愛了,它的死亡使我的人生有了轉折,我選擇了一條更崎岖的路,也許青春的熱血将灑在這條路上,一生為此奮鬥。

不幸總是接踵而來。當然所謂不幸是隻有你認為不幸時才是不幸的,從來都是傾心的才不幸,重情的得苦難,剛正的被摧折。我們看見了太多的這樣的例子:一個死後才被承認的人,而生前則總是經磨曆劫、難有作為。

接下來便是9月15日,白天鵝牧仁和黎明的走失。這一天中午兩隻天鵝在籠子裡鳴叫不已,徐秀娟以為它們想出來遊玩和戲水,就把它們抱進水塘裡。不料牧仁和黎明玩得性起,先後掙脫羁留它們的繩子飛走了。徐秀娟連忙去追尋。熟悉的海灘、蘆蕩、沼澤,頓時變得如此陌生起來,如此浩瀚,如此揪心,直到晚上,牧仁找回來了,黎明還不見蹤影。

夜深了,徐秀娟等大家休息後又一個人鑽進蘆葦蕩,呼喚着黎明。第二天一早,徐秀娟又去找,中午回來喝了半碗稀飯再進蘆蕩,下午5點回到鶴場時已心力交瘁。人還未坐穩,李老爹遠遠一聲吆喝,說西邊傳來天鵝的叫聲,徐秀娟和小王、小段一起沖出了門,到複堆河畔,小王、小殷遊過去了,徐秀娟喊了一聲:“我不行了!”

她退回岸上找了一輛自行車,沿河堤繞道北行,想和小王、小殷會合,不知是頂風踏不動車還是為什麼,徐秀娟又退回到剛才下水的地方,把自行車放倒,連鞋子、衣服也沒有脫就走進了複堆河……

她要涉過這條河。

她要涉過這條無船無橋的河。

她隻有涉過這條河才能與天鵝會合嗎?

4個小時後,黎明找到了,徐秀娟不見了,這一夜,這在中國平平常常的城市萬家燈火鄉村萬籁俱寂,1987年9月17日晚7點,鹽城海灘、蘆蕩裡到處都是“娟子!”“娟子!”的呼喊聲。為了救一隻鶴場裡的受傷的白天鵝,徐秀娟溺水身亡,不幸犧牲。年僅23歲。後來被生前的同事将遺體打撈上來。安葬在她生前的工作單位裡。

娟子已經走了……走時隻有23歲

逝去的歲月走過的路。

她還留下了一些平淡如水的話:

“春天最容易丢鶴。”

鶴舍要打掃得幹幹淨淨

我最怕别人說閑話,我真想變成一個啞巴、一個瞎子、一個沒有血、沒有肉的木頭人。但,我愛鶴,愛大自然,一走進荒野,一切不愉快的事兒都忘記了。我願在茫茫荒原上尋找,尋找理想,尋找友誼,尋找生活的答案。

天好冷啊!噢,下雪了,紛紛揚揚,漫天飛舞。東北風怒吼着,開始是小米粒大的雪,打在臉上生痛,後來是溫柔的片片雪花落在身上、臉上。我飛快地騎着自行車,想着這雪和北國的雪有什麼區别?北國的雪是潔白的雪海,這裡的雪在空中是雪,落到地上便成了水。

蘆葦前15天就發芽了,現在白茅也發芽了。

小鶴們可以飛得很遠了……

9月18日,白天鵝黎明和牧仁飛了回來,可它們再也見不到挽救過它們生命的秀娟姐姐了;它們看見1000多人聚在一起舉行了一個儀式。徐秀娟去世時隻有23歲。那天,天空中還出現了日全食。徐秀娟是我國環境保護戰線第一位因公殉職的烈士,她将23歲的青春年華,獻給了一生熱愛并為之嘔心瀝血的養鶴事業。

為了紀念這位年輕的護鶴天使,江蘇鹽城和齊齊哈爾市紮龍自然保護區分别修建了紀念館、紀念碑,宣傳徐秀娟的事迹,激發人們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熱情。另外,徐秀娟烈士也就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首歌中的為救丹頂鶴而犧牲的小女孩的原型。 還有,徐秀娟的一篇作品——《灰椋鳥》還被選為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課文,正是這篇課文,讓更多孩子知道并了解了這位偉大的大姐姐。

社會影響

熱愛動物

“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徐秀娟,一位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為她無限熱愛的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她是我國第一位養鶴的姑娘,也是第一位為保護珍禽而獻身的烈士。這位心地善良、美若丹頂鶴一樣的姑娘被我們傳誦至今,也使得越來越多心存感動的人們加入到了獻出自己愛心的行列。

今天大多數人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已成為自覺的行動,把它們與人類自己的生存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而且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音符也在我們身邊不斷唱響。鶴城的青年們也在用自己的行動來诠釋着奉獻、愛心、堅持、進步,記者帶您走進這些充滿朝氣的年輕人。

熱愛自然

美麗鶴城的人們為徐秀娟感動着、驕傲着,同時也在用自己的行動表達着對環境、對人生的态度。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生态市園林城”的号召下,團市委、市志願者聯合會開展了“倡導綠色文明建設生态鶴城”志願服務活動。全市廣大青少年的綠色文明意識教育在增強,正确的生态道德觀念在樹立,也都積極的投身于綠色生态鶴城的建設。

每年的保護母親河日、植樹日、環境日、地球日、荒漠化防治日,志願者服務隊在街道、公園、社區,通過創建綠色社區、開通綠色咨詢熱線、開辟綠色講堂等來積極宣講植綠護綠。并向全市廣大青年發出倡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我們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積極主動地保護它、愛護它,常常為它添上綠色的新裝,它有了豐富營養的滋潤,才會有我們更加美麗健康的家園,明天的陽光才會更加耀眼、燦爛!

我市的“青年林”、“志願者林”每年都在不斷擴充,實踐着植綠護綠行動。如2005年4月24日全市青年志願者700馀人,在嫩江大橋南側的“青年林”種植基地,開展了全市團員青年創優生态環境種植青年林活動。活動當天團員青年就植樹2500馀棵。2005年5月15日,800馀名青年志願者團在2003年開辟的明月島第二處青年林基地上植樹3000馀棵。

熱愛綠色

在社區,開展認養街巷樹木、綠地活動;在農村,組織志願者開展“新農村植綠護綠基地”創建活動,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學校,開展綠色環保活動,進行“校園植綠護綠基地”的建設;在企業,立足廠區及生活區開展營造“青工植綠護綠基地”等活動,建設綠色環保企業。志願者服務隊還開展古樹保護活動,學習樹種、樹木有關知識。

開展綠地管護活動,由志願者對綠地進行定期管護,勸阻到公共綠地踢球、乘涼、玩耍和放風筝等破壞綠地的不文明行為。通過“倡導綠色文明建設生态鶴城”志願服務活動,增強青少年的綠色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整體素質。

奉獻愛心

在今年紀念建團85周年和“五四”運動88周年時,我市開展了以“用青春擁抱時代”為主題的鶴城青年月系列活動,用愛心、用堅持诠釋了奉獻的精神。青年月中,全市團組織為農村捐建第二批“青少年書庫”,第二批“青少年書庫”建成後“青少年書庫”總數将達到227家。

齊齊哈爾大學青年志願服務隊在市社會福利院為老人們進行文藝演出,在演出前,志願者們為老人們送上了“感恩卡”,表達了青年人對老人們的感激之情,也希望愛心能夠傳遞到每一個人的心中,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友善。

五一“黃金周”期間萬名志願者進行了大行動。有導遊志願服務活動、環境美化志願服務活動、組織開展愛心義賣活動。旅遊學校青年志願者深入車站和龍沙公園,開展了各式便民服務。

齊齊哈爾職業學院志願者在我市的各大交通崗地,在人流車流高峰期協助交通警察治理交通。志願者為繁華街道的護欄及部分公共設施粘貼的各種小廣告進行清理,美化市容市貌。還開展了“與生命同歌,志願者愛心行動”主題義賣活動,義賣礦泉水為白血病患者趙丹丹募集資金3000多元。

黃金周期間建華區多支志願服務隊200馀名青年志願者來到解放門老年公寓,為老人服務一天,奉獻孝心。他們為老人剪指甲、洗頭、理發,給不能自理的老人喂飯,給雙目失明的老人讀報,這一天,他們體驗到了孝心的可貴,老人們也在笑聲和感動中度過了愉快的一天。

鶴城的青年們也在用自己的行動延續着徐秀娟的精神,我們在紀念她的同時也在紀念着一種精神,那時一種認真的、奉獻的精神。國務委員,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宋健曾高度贊揚了徐秀娟。他在《紀念仙鶴姑娘》一文中感歎着“春春盎盎,不足以比其心靈美,秋秋皎皎,不足以表其品格高。”這樣的青春是美麗的,這樣的青春是高尚的,這也是鶴城青春一代的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