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

巴依

突厥語
語出:賈芝孫劍冰《中國民間故事選·幸福鳥》:“我不是巴依,沒有什麼财産留給你們。”賈芝孫劍冰《一個女人的愛情》:“隻等秋後男人從巴依家領下工錢就結婚。”[1]
  • 中文名:巴依
  • 外文名:bay
  • 别名:
  • 民族:
  • 籍貫:
  • 畢業院校:
  • 職業:
  • 主要成就:
  • 意義:貴人,老爺,達官貴人

釋義

巴依“bay”,源自于突厥語,突厥語民族所共用,語意為“富裕的”,蒙古語為“bayan"(巴彥)。衍生出的意義為“貴人,老爺,達官貴人。”

與貝伊的淵源

貝伊是奧斯曼帝國時對長官的稱謂,亦譯“貝格”、“巴依”、“伯克”。系突厥語音譯,意為“首領”、“頭目”、“統治者”、“官吏”、“老爺”、“先生”等。在奧斯曼帝國時,此詞先是對貴族或旁系王子的尊稱,次于汗或帕夏,同時也是對縣、桑賈克旗這一行政級别長官的尊稱,一般置于名前;後泛指各省區執政者。1705年突尼斯王朝的統治者稱貝伊。1934年土耳其共和國政府明令将“貝伊”改為“巴依”(Bay),置于名後為一般尊稱,相當于“先生”。中國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稱為“伯克”,泛指官吏或統治者;對一些封建主或宗教上層人士有時也稱“巴依”或“巴依老爺”。

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與阿拉伯文字的淵源

西遼時期,即公元1124年前後,塔裡木盆地以南的絕大部分居民皈依了伊斯蘭教。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也随之傳入這個地區。到14世紀,察合汗國的統治者們隻信奉伊斯蘭教,使阿拉伯和波斯文字得到廣泛應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便在此基礎上得到了統一,從而結束了維吾爾社會中多種文字并用的時期。維吾爾字母的讀音和書寫與阿拉伯語一樣,但在借用時根據維吾爾語的需要又增加了幾個波斯語字母,由阿拉伯語的28個字母變成維吾爾語的32個字母。n

約8世紀,随着伊斯蘭教的傳播,阿拉伯語也傳到哈薩克。當時哈薩克語還沒有形成文字,但通過日常的宗教活動,無形中受到阿語的影響。到公元10世紀,哈薩克人就用28個阿拉伯字母來書寫自己的語言,稱作“書面語”,從14世紀開始,這種書面語中又摻入大量阿拉伯語、波斯語詞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