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杆法

台球杆法

體育專業術語
台球起源衆說紛纭,有人說源于法國,有人說源于英國,不過,台球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是源于西歐已經是不争的事實,它是一項在國際上廣泛流行的高雅室内體育運動,是一種用球杆在台上擊球、依靠計算得分确定比賽勝負的室内娛樂體育項目。台球也叫桌球(港澳的叫法)、撞球(台灣的叫法)。
  • 中文名:台球杆法
  • 外文名:
  • 别名:桌球、撞球
  • 起源:法國、英國
  • 釋義:一項在國際上廣泛流行的高雅室内體育運動,是一種用球杆在台上擊球、依靠計算得分确定比賽勝負的室内娛樂體育項目
  • 性質:母球分為九個區

杆法總彙

台球杆法總彙

一般來說母球分為九個區,在每個區擊球分别被命名:

中杆:擊打球的中部,可以把能量完全傳輸到目标球上,而母球靜止,俗成定杆,又被叫做斯登杆法。

高杆,擊打球的上部,可以把能量完全傳輸到目标球上,母球先靜止,而後旋轉往前運行,俗稱跟杆。

低杆,擊打球的下部,可以把能量完全傳輸到目标球上,母球先靜止,而後旋轉往後運行,俗稱縮杆。

左偏杆,擊打母球的左邊,有一個 )的弧線。

右偏杆,擊打母球的右邊,有一個( 的弧線。

右低杆,擊打母球的右邊偏下,運行軌道首先是出現( 擊打球之後出低杆。

左低杆,擊打母球的左邊偏下,類似上面的情況。

右高杆,擊打母球的右邊偏上,類似上面的情況。

左高杆,擊打母球的左邊偏上,類似上面的情況。

紮杆, 擊球時,将球杆與台面成一定角度或幾乎與台面垂直,由上而下擊打主球,稱之為“紮杆”。

跳杆, 擊打母球上半部分,是母球和台面形成壓力反應,利用台面都壓力使母球越過障礙球。

斯登, 它是台球技術的一種打法。 就是使分離角等于90度(或者是定杆)的杆法。 斯登不一定要發力。本來斯登是範圍很廣的杆法,隻是使分離角接近90度的一種杆法。細分還有斯登跟進、斯登後退、斯登塞。大力小力都可以是斯登。

斯登詳細解說

斯登杆法: 就是使分離角等于90度(或者是定杆)的杆法。 斯登不一定要發力。本來斯登是範圍很廣的杆法,隻是使分離角接近90度的一種杆法。細分還有斯登跟進、斯登後退、斯登塞。大力小力都可以打出斯登。通常大家理解的斯登指力量比較大擊點在中心附近,使母球撞擊目标球後隻有很少的旋轉的杆法。

而國内很多人認為司登的杆法是大力定杆或者稍微前進一點的杆法。這種定義也沒有什麼問題,關鍵在于理解母球的旋轉狀态!

那麼怎麼練習打好stun呢?至于練司登,我不知道那個方法是否科學,我們的練習是用小力擊打母球的中心,然後慢慢加力遞增擊杆的力度和速度,感覺母球出去後在沒有擊到目标球時的行進狀态的變化(由滑行變成上旋滾動)。

我一直把中杆列為思登的一種特例。

同樣的擊點因為擊球速度不同導緻球帶上的旋轉不同。速度越慢,則由于台泥摩擦帶上的旋轉越多(或者說旋轉和台球前進速度的比例),速度越快則越少。而旋轉的多少直接影響到主球撞擊到目标球之後的動作。比如直直撞目标球,撞擊的結果是兩球移動速度互換,就是主球停止,目标球以主球的速度前進。主球停止之後,主球上面帶有的旋轉就開始發揮作用,如果撞擊瞬間帶有一點前旋轉,那麼主球的旋轉會讓主球再前進一點距離(stun follow),如果撞擊瞬間主球完全沒有旋轉,那麼主球就乖乖的停在那裡(stun),如果主球有一點的後旋轉,那麼主球會回來那麼一點點距離(stun draw)。

如何在出杆速度上調控就是:你要體會一下主球旋轉在台泥上面的變化情況。

杆法從擊點位置來區分,可以分為高中低。杆法從實際效果來分,可以是跟進、拉回或者司登。擊點位置決定了母球離開球杆瞬間所帶有的旋轉,而實際是跟進還是後退或者嚴格按照90度分離,則要看母球撞擊目标球瞬間所帶有的旋轉。母球在台泥上運行,自身帶有的旋轉是會發生變化的,有可能從沒有旋轉到有旋轉,可能從後旋轉變成前旋轉。

司登隻是母球撞擊目标球瞬間幾乎沒有旋轉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分離角幾乎等于90度。有些時候母球和目标球形成的進球角比較小,此時母球和目标球分離的速度比例也很小,也就是母球大部分速度都傳遞給目标球,此時為了讓母球橫移很多,那麼必然要發力。這種情況是大家最熟悉的司登杆法。

而另外有一種情況,母球和目标球進球角比較大,距離比較近,而此時球勢需要讓母球90度分離,而速度盡量小些。這時需要低杆小力擊打母球。這種情況嚴格來說也算司登。隻是平時很少有人認為這是司登。

母球在司登的範圍之内,稍微偏向跟杆或者拉杆,則形成了司登跟進和司登後退。加了塞就是司登塞。

當進球角比較小的時候,隻要發力打中部附近,就會形成司登,母球走不遠。當進球角比較大的時候,如果再發力司登杆法,母球就要跑很遠了。這種情況就要非常了解母球的旋轉在台泥上的變化情況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