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堿

長春堿

雙吲哚型生物堿
長春堿名詞解釋:,一種雙吲哚型生物堿,分子式C46H58N4O9。存在于夾竹桃科植物長春花中。甲醇中重結晶時為針狀結晶。[1]熔點211~216℃,比旋光度+42°(氯仿)。溶于氯仿、丙酮和乙醇。其硫酸鹽熔點284~285℃,-28°(甲醇);鹽酸鹽熔點244~246℃(分解)。長春堿硫酸鹽可用于治療何傑金氏病和絨毛膜上皮癌,療效較好;對淋巴肉瘤、網狀細胞肉瘤、急性白血病、乳腺癌、聖母細胞瘤、卵巢癌、睾丸癌、神經母細胞瘤和惡性黑色素瘤等也有一定療效。
  • 藥品名:
  • 外文名:vinblastine
  • 别名:
  • 是否處方藥:
  • 主要适用症:
  • 主要用藥禁忌:
  • 劑型:
  • 運動員慎用:
  • 是否納入醫保:
  • 批準文号:
  • 藥品類型:
  • 中文名:長春堿
  • 藥物别名:長春花堿
  • 分子式:C46H58N4O9

簡介

藥物名稱:長春堿

藥物别名:長春花堿,Vincaleukoblastine,VLB

英文名稱:vinblastine)

性狀:常溶于硫酸鹽,為白色或類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有引濕性,遇光或熱變黃。易溶于水。

用法用途

長春花堿主要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而妨礙紡錘體微管的形成,使核分裂停止于中期。它與秋水仙堿相似,可引起核崩潰、呈空泡狀式固縮。但它也作用于細胞膜,幹擾細胞膜對氨基酸的運轉,使蛋白質的合成受抑制;它可通過抑制RNA綜合酶的活力而抑制RNA的合成,将細胞殺滅于Gl期。

病人靜脈标記的VLB後血漿藥物的清除呈雙相型,t1/2分别為4.5及190分。VLB在血中與血漿、血小闆、紅細胞及白細胞結合。用藥後有33%自膽囊中排出,主要為代謝物,21%以原形由尿中排出。

藥化作用

抗腫瘤作用

長春堿具有抗腫瘤作用,主要用于何傑金氏病、絨毛膜癌(對氨甲蝶呤已産生抗藥者,則需用較大劑量);此外,對淋巴肉瘤、蕈樣黴菌病(Mycosis fungoides)、白血病、橫紋肌軟骨瘤、黑色素瘤、精母細胞瘤、畸胎瘤、星形細胞瘤、肉織細胞肉瘤、癌(胸、肺、口腔、胃、結腸、直腸、卵巢、頸部、子宮、膀胱、腎等部位)等的抗腫瘤作用還需進一步肯定。療效出現較快,用藥後3d内腫瘤明顯縮小或發熱消退,但緩解期較短,有的在用維持量或停藥後2~3周又趨複發。對實驗性腫瘤的作用如下:對DBA/2小鼠的移植性淋巴細胞白血病P-1534有顯着治療效果,可以延長小鼠的生存時間,但很少獲“治愈”。對DBA/1小鼠乳房腫瘤有明顯抑制

作用。在臨床上對乳腺癌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長春堿對小鼠白血病L1210、小鼠移植性淋巴細胞白血病P-1534、AKP-白血病、大鼠W258、IRC741/1398白血病、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和移植性及自發性乳腺癌都有實驗治療作用,并可防止AKP小鼠的自發性白血病,能使患IRC741白血病的Fisher大鼠血流中存在的瘤細胞迅速消失。長春堿的作用機制與秋水仙堿相似,能抑制腫瘤細胞如艾氏腹水癌、腹水癌L1210和人的單核細胞性白血病以及正常動物骨髓細胞的有絲分裂,使停止于中期。長春堿能幹擾微管蛋白的合成,從而阻止微管蛋白裝配成有功能的紡錘絲。與秋水仙堿不同之處為該抑制作用較強,且可被谷氨酸和色氨酸所對抗。早期的體外實驗未能證明長春堿于治療濃度下對DNA和RNA的合成有明顯影響,但後來的體内實驗發現艾氏腹水癌小鼠給長春堿(2mg/kg)一劑,即能減少3H-尿嘧啶核苷摻入癌細胞的RNA。體外實驗如果藥物與艾氏腹水癌細胞一起較長時間(1h)溫育後,3H-尿嘧啶核苷摻入RNA亦顯着被抑制,于2×10-4M即産生明顯抑制,且被大劑量谷氨酸所對抗。對大鼠瓦克肉瘤,長春堿能明顯抑制3H-胸腺嘧啶脫氧核苷摻入DNA,對瘤細胞核仁的DNA合成的抑制作用比非核仁的DNA要強。近有報道長春堿能抑制艾氏腹水癌細胞的DNA依賴性RNA聚合酶。

體内過程

在人,0.2mg/kg靜注,血清峰濃度低于0.05mg/ml。大鼠靜注氘标記長春堿後30min血液中放射活性不到注入量的1.5%,由于24h内僅有6.6%經腎排出,其在體内消除迅速似并非由于經腎排洩的關系。膽道排洩可能是長春堿清除的主要途徑,氚标記長春堿如給大鼠腹腔注射,于給藥後1~2h達血漿峰濃度。

藥理應用

該品系由夾竹桃科植物長春花中提出的一種生物堿,為細胞周期特異性抗腫瘤藥。作用于G1、S及M期,并對M期有延緩作用。

能幹擾增殖細胞紡錘體的形成,使有絲分裂停止于中期。并有免疫抑制作用。對何傑金氏病、絨毛膜

上皮癌療效較好,對急性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睾丸癌、頭頸部癌、口咽部癌、單核細胞白血病均有一定療效。

對淋巴肉瘤、網狀細胞肉瘤、腎母細胞瘤、惡性黑色素瘤也有效。

主要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而妨礙紡錘體微管的形成,使有絲分裂停止于中期。也可作用于細胞膜,幹擾細胞膜對氨基酸的轉運,使蛋白質合成受抑制,亦可抑制RNA合成。長春堿抗瘤譜較廣,在0.05~0.1mg/kg劑量時對小鼠L1210白血病、艾氏腹水癌、S180、C3H小鼠自發性及轉移性乳腺癌等均有明顯抗腫瘤活性,對移植于地鼠頰囊中的絨癌細胞的生長亦有抑制作用。

藥代動力學

口服吸收差,需靜脈給藥。靜注長春堿後迅速分布于各組織,很少透過血腦屏障,蛋白結合率75%。血将藥物的清除呈雙向型,t1/2α為4.5分鐘,t1/2β為190分鐘,末梢消除相t1/2γ為24小時左右。

在肝内代謝,大部分随膽汁排出,用藥後3日内33%随糞便排出,其中主要為代謝物,21%以原型随尿排出。

适應症

主要用于實體瘤的治療。對惡性淋巴瘤、睾丸腫瘤、絨毛膜癌療效較好,對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皮膚癌、腎母細胞瘤及單核細胞白血病也有一定療效。

用法用量

成人劑量10mg(或6mg/m2),兒童劑量10mg/m2,每周1次,一個療程總量60~80mg。

不良反應

1、血液學毒性:為劑量限制性毒性,骨髓抑制作用強于長春新堿,停藥後迅速恢複。

2、消化道反應:食欲下降、惡心、嘔吐、腹瀉、腹痛、口腔炎等。

3、周圍神經毒性:指(趾)尖麻木、四肢疼痛、肌肉震顫、腱反射消失等。

4、局部刺激:注射血管可出現血栓性靜脈炎,漏于血管外可引起局部組織壞死。

5、其他:少數病人可出現體位性低血壓、脫發、失眠、頭痛等。

注意事項

靜脈注射,沖入靜脈時避免日光直接照射,漏于血管外必須及時處理(參考氮芥外漏的處理),否則可發生局部組織壞死。

“長春堿”的X—射線結構

人們知道,抗腫瘤藥物“長春堿”是以微管亞單元蛋白“微管蛋白”為作用目标的,其實際結合點和作用機制卻不知道。但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确定了結合在一個“微管蛋白/蛋白”複合體中的“長春堿”的X—射線結構。“長春堿”在兩個“微管蛋白”分子的連接處引入一個楔子,借助這個楔子幹涉微管生産,反過來促進“微管蛋白”分子自我連接、形成螺旋形聚合體。阿爾法“微管蛋白”表面上的一個憎水槽既是“長春堿”的一個結合點,又是微管中分子間的一個接觸點,所以可能是新型微管解聚藥物的一個有吸引力的候選對象。

貯藏

遮光,密閉,在冷處保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