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曆史

新加坡曆史

新加坡從誕生到現在的曆史
新加坡是一個美麗的适合發展旅遊業的國家,是一個充滿魅力,充滿活力的國家。新加坡獨立後,政府對外采取睦鄰政策,改善同鄰國的關系,加強區域合作,1967年參加東南亞國家聯盟、努力開拓海外市場。自1976年以來,中國與新加坡的關系不斷發展,兩國領導人多次互訪。1981年兩國互設商務代辦處。[1]對内則繼續執行緩和社會矛盾的政策,發展教育并建立國防,1967年開始實行國民服役制。在經濟上,大力吸引外資,執行第二個經濟發展計劃(1966~1970)和十年經濟發展計劃(1971~1980),開辟工業區,積極發展煉油、修造船業和電子、機械、紡織等工業。同時根據自己的特點努力發展金融業、航運、旅遊業和建築業,建立8個衛星鎮和對城市進行大規模重建,使70%以上的居民都住進政府修建的廉價公寓裡。
    中文名:新加坡曆史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Singapore History 行業:适合發展旅遊業 特色:充滿魅力,充滿活力

古代

最早居住在新加坡的人種是原始馬來人的後代,稱為奧郎·羅越,意為海人,他們從馬來半島遷到此地,以捕魚和種植為生。随着東西方交通的發展,新加坡很早就成為商船停泊站。在新加坡出土的文物中,有中國宋真宗、仁宗和神宗時(997~1085)的銅币和磁器。據宋趙汝适《諸蕃志》記載,中國開往三佛齊(今印尼巨港)的商船,要先停在淩牙門。

新加坡最早的國名叫單馬錫,其爪哇語為 Tamasit。但詳情無可考。惟從新加坡出土的1201年石碑可表明單馬錫至少在13世紀初已存在。

13世紀時,新加坡島上出現一個信诃補羅王朝(或稱獅城王朝)。據《馬來紀年》記述推斷,此王朝建于13世紀70年代,傳 5世,至14世紀末亡。信诃補羅王朝是封建專制國家,國王之下有盤陀阿羅(宰相)等大臣輔其統治。國民分為貴族、商人、農民和家庭奴隸等階級和階層。主要經濟活動是轉口貿易。

1377年,爪哇麻喏巴歇王朝軍隊由海路入侵,城市被劫一空。暹羅軍亦乘機而入,占為屬地。1387年,室利佛逝王子拜裡米蘇拉流亡到新加坡自立為王,1391年暹羅大城王朝南下,把城市夷為平地,信诃補羅遂亡。居民随拜裡米蘇拉逃亡到馬六甲,并建立馬六甲王國。此後,新加坡島成為一個小漁村。18世紀至19世紀初,新加坡是柔佛王國的屬地。

殖民時期

16世紀以來,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等殖民者先後來到馬來半島并展開争奪殖民霸權的鬥争。

為争奪對馬六甲海峽周圍的霸權,1819年英國殖民者T.S.萊佛士率艦隊侵入新加坡島,用威逼利誘的手段迫使柔佛王國天猛公和英國人新立的蘇丹訂立條約,割讓新加坡給英國。1824年 8月,新加坡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1826年,英國把新加坡、馬六甲和槟榔嶼合并為海峽殖民地。

英國為打破荷蘭的貿易控制,把新加坡辟為自由港。1824年出入新加坡的商船隻有3500噸,1865年增為153萬噸,1930年增為3353萬噸。新加坡很快超過馬六甲而成為世界著名港口。英國殖民者為了開辟新加坡,還用拐騙誘引等方法從中國、印度招來大批勞工,新加坡人口因而迅速增長。

轉口貿易成為新加坡經濟的主要特點。到19世紀中葉,在新加坡開設的英國大商行就有數十家,這些大商行還在新加坡開設煉錫廠和橡膠加工廠,使鄰近各國的錫砂和橡膠運來加工,然後輸往歐美等地。1909年貫穿馬來半島的鐵路通車,更便利新加坡的出口加工業。英國殖民統治造成新加坡經濟的畸形發展,除一些加工工業外,工農業均不發達,糧食和重要工業品幾乎全靠進口。英國經新加坡從東南亞掠奪大量财富,使新加坡曾有英國東方寶石之稱。

 殖民統治常激起新加坡人民的反抗,工人、商販和士兵的自發鬥争時有發生。1915年印度士兵起義是最著名的一次。1930年 4月30日,馬來亞共産黨成立。馬共把人民自發的經濟抗争引上同時争取經濟和政治權益的自覺鬥争的軌道,使工人運動成為新馬地區反帝求解放的重要社會力量。20世紀30年代後期,新加坡工人接連舉行大罷工,反抗殖民統治。

1942年2月8日,日軍從柔佛進攻新加坡,新加坡華人抗日義勇軍奮勇抗戰。2月15日,8萬英軍向日軍投降,新加坡遂告淪陷。華人抗日義勇軍退至郊外,後與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會合,開展抗日遊擊戰争。日軍在市區進行野蠻屠殺,被槍殺和活埋者達 2.5萬多人。日軍把新加坡改名為貼南島,進行殘暴統治。

1945年 8月日本投降後,英國于9月5日恢複對新加坡的殖民統治。1946年 1月,英國頒布成立馬來亞聯邦的白皮書,實行“新馬分治”,保留新加坡為英國直轄殖民地。1948年4月,通過有限的選舉成立新加坡立法議會,民選議員隻有6名,次年又宣告“民選”市政局成立。

新加坡人民不滿足這些小的讓步。英國被迫同意在1955年4月通過大選成立民選政府,由大選獲勝的勞工陣線領袖D.馬紹爾組織首任民選政府。人民強烈要求“默迪卡”(馬來語“獨立”之意)。1956~1958年勞工陣線政府先後 3次同英國談判,最後達成新加坡實行内部自治的協議。協議規定除國防與外交繼續由英國負責外,自治邦政府負責其他一切事務。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正式成立,由在大選中獲勝的人民行動黨秘書長李光耀出任總理。

現代

自治之初,民族關系緊張,社會矛盾尖銳。人民行動黨政府執政後,一方面繼續争取獨立,一方面整頓内政,實施緩和民族矛盾、發展經濟,解決失業失學、房荒等安定民心的政策。它宣布平等對待各民族及其語言文化。以馬來語為國語。從1961年開始推行工業化政策,執行第一個經濟發展計劃(1961~1965),并積極發展旅遊業等,以增加人民就業機會。同時大力擴展教育事業,滿足學齡兒童入學;并推行“居者有其屋”的建屋計劃。

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個州,保留教育與勞工的自治權。因政治和經濟的原因,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成為獨立國家。

獨立後一個月,新加坡共和國加入聯合國。10月加入英聯邦。12月修改憲法,将元首改為總統,敦尤素夫·本·伊沙克為首任總統。

共和國采用西方議會民主共和體制。國家最高統治權屬總統,實行三權分立。新加坡實行一黨内閣制。自治以來,人民行動黨領袖李光耀一直擔任總理職務。

執政黨人民行動黨是新加坡最大的政黨 ,成立于1954年11月。其建國綱領是建立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和"非共”的“民主社會主義”國家,主張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和多種語文并重;經濟上主張發展多元經濟以改變過去單靠轉口貿易的經濟結構;教育方面尊重各語文學校并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此外,國内還有馬來亞社會主義陣線、工人黨、馬來民族機構和尚處在非法地位的馬來亞共産黨等10多個政黨。較大的在野黨是社會主義陣線和工人黨。

 新加坡獨立後,政府對外采取睦鄰政策,改善同鄰國的關系,加強區域合作,1967年參加東南亞國家聯盟、努力開拓海外市場。自1976年以來,中國與新加坡的關系不斷發展,兩國領導人多次互訪。1981年兩國互設商務代辦處。對内則繼續執行緩和社會矛盾的政策,發展教育并建立國防,1967年開始實行國民服役制。在經濟上,大力吸引外資,執行第二個經濟發展計劃(1966~1970)和十年經濟發展計劃(1971~1980),開辟工業區,積極發展煉油、修造船業和電子、機械、紡織等工業。同時,根據自己的特點,努力發展金融業、航運、旅遊業和建築業,建立 8個衛星鎮和對城市進行大規模重建,使70%以上的居民都住進政府修建的廉價公寓裡。

這些政策不但使新加坡穩定下來,且在經濟和教育上獲得很大的發展。70年代國民生産總值平均每年增長8.9%。現在,新加坡已從獨立時世界第4大商港躍為世界第2大商港,世界第3煉油中心,第4金融中心和世界電子工業中心,已步入新興工業化國家行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