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

漢語漢字
汀(讀tīng),現代漢語規範二級字。此字最早字形見于《說文》小篆。本義是水平,後引申為水邊平灘,還可以用來表示水清澈貌,稀泥漿等義。[1]
  • 中文名:汀
  • 拼音:tīnɡ
  • 繁體:汀
  • 部首:氵
  • 五筆:ISH
  • 倉颉:EMN
  • 鄭碼:vai
  • 筆順:44112
  • 名稱:汀
  • 筆畫:5
  • 釋義:汀〈名〉 (形聲。從水,丁聲。本義:水平) 同本義 汀,平也。――《說文》。段玉裁注:“謂水之平也。水平謂之汀,因之洲渚之平謂之汀。”徐锴注:“水岸平處。” 水邊平灘

字源演變

汀是形聲兼會意字,水(氵)表意,篆書之形像一道水流,表示汀在水邊;丁做聲旁,丁就像是一個豎直的物體,一邊是尖銳的頭,另一邊扁平。有小塊一義。表示汀是水邊小塊的平地。經過隸變後,楷書寫作汀。本義是水平,後引申為水邊平灘,還可以用來表示水清澈貌,稀泥漿等義。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tīng

名詞

水平

level

《說文》:汀,平也。段玉裁注:“謂水之平也。水平謂之汀,因之洲渚之平謂之汀。” 徐锴注:“水岸平處。”

水邊平灘

waterside plat

宋·範仲淹《嶽陽樓記》:岸芷汀蘭。

汀渚;汀葭;汀噴

河流名。汀江

Ting River

古州名。唐置。故州治在福建省長汀縣。轄境約當今福建省汀江、九龍溪流域

Ting prefecture

tìng

名詞

小水

《抱樸子·内篇·極言》:不測之淵,起于汀滢。

水清澈貌

唐·韓愈《奉酬盧給事雲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并呈上錢七兄閣老張十八助教》:玉邊前卻不複來,曲江汀瑩水平杯。

不遂志

-

dìng

名詞

稀泥漿

漢·張升《與任彥堅書》:今将老弱,處于窮澤,漸漬汀濘,當何聊賴。

晉·張協《七命》:何異促鱗之遊汀濘,短羽之栖翳荟。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平也。從水丁聲。(圖一),汀或從平。他丁切。

康熙字典

《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並音㕔。《說文》:平也。謂水際平地。謝靈運詩:汀曲舟已隐。注:汀,水岸也。

又州名。《韻會》:唐開撫、福二州山洞,置汀州,攺南州。宋複汀州。

又水名。《廣輿記》:汀水,其源自北,至汀州府境入海。凡水皆東行,獨汀水南下。

又洲渚。《楚辭·九歌》:攐汀洲兮杜若。

又《集韻》唐丁切。音庭。義同。

又《唐韻》《集韻》《正韻》並他定切。音聽。汀滢,不遂志也。一曰,汀滢,小水。

又《集韻》待鼎切。音挺。汀濘,泥淖也。

《說文》:汀,或從平,作(圖一),義同。别從亭,作渟。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eŋ

王力系統

ieŋ

董同龢系統

ieŋ

周法高系統

李方桂系統

th

ing

ieng

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ieŋ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ieŋ

拟音/王力系統

ieŋ

拟音/董同龢系統

ieŋ

拟音/周法高系統

iɛŋ

拟音/李方桂系統

th

ieng

拟音/陳新雄系統

ieŋ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小韻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他丁切/他定切

tʰieŋ

去聲

開口呼

次清

他定切/音廳

tʰieŋ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湯丁切

tʰɛŋ

平聲

開口呼

全濁

唐丁切

dɛŋ

上聲

開口呼

全濁

待鼎切

dɛŋ

去聲

開口呼

次清

他定切

tʰɛŋ

韻略

平聲

他經切

增韻

平聲

他經切

去聲

他定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次清

tʼ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梯零切

洪武正韻

平聲

次清

他經切

t‘iəŋ

去聲

次清

他定切

t‘iəŋ

分韻攝要

陽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