舁

漢語漢字
舁,漢語三級字,   讀作舁(yú)。《說文解字》:“舁,共舉也。從臼、從廾   。”。凹陷用以舂者是臼之範式。伸長兩手捧物是廾之範式。臼、廾兩範式疊加。雙手共舉臼是舁之範式。本義:擡。如:“先生稱疾,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  衍義:引申指“帶;載。”  衍義:引申指“轎子”。
  • 中文名:舁
  • 拼音:yú
  • 部首:臼
  • 五筆:VAJ|EAJ
  • 倉颉:HXT
  • 鄭碼:NBE
  • 筆順:321511132
  • 注音:ㄩˊ
  • 字形結構:上下結構
  • 四角:77447
  • 部外筆畫:3
  • 總筆畫:9
  • 統一碼:U 8201

字形源流

統一規範簡化為“舁”

詳細釋義

(1) 共同擡東西

果舁炮至。——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 又如:舁夫(轎夫;擡棺者);舁人(轎夫);舁疾(有病勉強行事)

(3) 攜帶

因呼妻子舁金歸之,鄉裡用是重之。——《金史》

例句:警方初步調查認為無可疑,但确實死因仍有待剖屍檢驗,已将屍體舁送殓房。

常見詞組

舁疾、舁夫、舁人、肩舁、練舁、籃舁、擡舁、擔舁、擡舁、扶舁、兜舁、軟舁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廣韻》以諸切《集韻》《韻會》諸切《正韻》雲俱切,?音餘。《說文》共舉也。《徐曰》用力也。兩手及爪皆用也。

又《正韻》轝車也。

又《集韻》苟許切,音舉。

又《正韻》羊茹切,音豫。義?同。 《集韻》或作?。◎按字彙譌入五畫,非。今改正。  

方言集彙

◎ 客家話:[海陸豐腔] ri2 [寶安腔] ji2 [台灣四縣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梅縣腔] j2

◎ 粵語:jyu4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