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昙

毗昙

中國佛教學派
梵語abhidharma,巴利語abhidhamma。[1]是“阿毗昙”之略稱。新雲“阿毗達磨”。譯曰“無比法”。新翻“對法”。是三藏中“論藏”的總名。毗昙學說的要點是,根據有部諸論的義旨,特别是依法勝《阿毗昙心論》及法救《雜阿毗昙心論》的綱領,以四谛組織一切法義,并闡明我空法有及法由緣生而有自性之義。另有非專業毗昙的學者志念,晚年專治毗昙,着有《八犍度疏》、《迦延雜心論疏》等9卷,盛行于世,為慧嵩以後北方另一傑出的毗昙師,受學者數百人,弟子頗多,著名的有慧藏、慧淨、神素、道嶽、道傑、慧休、靈潤等20餘人。毗昙雖然是女王任命的上大等,後來卻成為親唐派領袖。毗昙對衆将士說此乃女王潰敗的征兆,一時士氣大振。
  • 中文名:毗昙
  • 外文名:Abhidharma,巴Ahidhamma
  • 簡稱:
  • 主管單位:
  • 登記單位:
  • 屬性:
  • 社團地址:
  • 主要成就:
  • 類别:佛學術語
  • 總稱:“阿毗昙”
  • 别号:“阿毗達磨”
  • 起源:南北朝

簡介

亦稱毗昙宗。起于南北朝。以講習說一切有部阿毗昙義學而得名。其學者稱毗昙師(阿毗達磨師)。說一切有部毗昙傳入中國,為時頗早。東晉以來譯出阿毗達摩論書多種,主要有前秦僧伽提婆于建元十九年(383)譯出《阿毗昙八犍度論》即《發智論》30卷,于東晉太元十六年(391)譯出《阿毗昙心論》4卷;南朝宋僧伽跋摩等于元嘉十二年(435)譯出《雜阿毗昙心論》(簡稱《雜心論》)11卷等。

這些着作譯出後,流傳日廣,說一切有部毗昙學由是大興,兼習或專習的學者繼出。諸師都以《雜阿毗昙心論》為要典,認為它是有部毗昙的總結。但至唐玄奘重譯《俱舍論》後,毗昙之學漸衰。

說一切有部毗昙雖先傳譯于北方,而其義學的講習實開始于南地。自僧伽提婆重譯《阿毗昙心論》,經慧遠的提倡,廬山涅槃學者道生,慧遠之弟慧持,以及慧觀、慧義、昙順等即相從研習。僧伽提婆到建康自講阿毗昙義,一時名僧都來聽受,對于南地義學的影響尤大。名士中如王珣及其弟王珉都熟習《阿毗昙心論》,可見一時的風氣。到了南朝宋時,《雜心論》譯傳,南地毗昙之學愈盛。

其在宋都建康,有法業、慧定、昙斌、慧通等,都于誦習方等而外,兼攻《雜心論》。下定林寺僧鏡(一作焦鏡),曾撰《毗昙玄論》及《後出雜心序》。此外,江陵有成具,會稽有昙機等均善毗昙之學。齊代,江陵有僧慧,會稽有慧基,建康有智林;梁代則有道乘、僧韶、法護、法寵、法令、慧集、智藏、靖法師、慧開等,都兼習毗昙之學。而南地毗昙師中成就最大者應首推慧集。

他初在會稽樂林山從僧伽跋摩弟子慧基出家受業,後住梁都招提寺。時南地講習毗昙都以《雜心論》為主,他特搜尋《八犍度論》及《大毗婆沙論》來與《雜心論》互相參校,解釋疑難,一時推為獨步。他每一開講,各地學人來聽受者多至千人。當時名僧如僧旻、法雲,也都向他請教。他着有《毗昙大義疏》十餘萬言,盛行于世。以後南地成實之學漸盛,毗昙遂衰。

在北方,道安為重視毗昙學的第一人,他曾與僧伽跋澄共譯《鞞婆沙論》(《廣論》)并着《八犍度論序》和《鞞婆沙論序》,倡導研習。但未見有繼述者。但北方最著名的毗昙學者首推慧嵩。他從當時著名的論師智遊聽受毗昙、成實之學,熟習小乘,有“毗昙孔子”的稱号。他先在邺、洛弘化,後在彭、沛一帶大弘毗昙,其弟子有道猷、智洪、晃覺等,都是一時的名僧。隋統一南北,而毗昙之學仍隻盛行于北方。

當時著名的毗昙師有彭城靖嵩,着有《雜心疏》5卷。長安有辨義、道宗,洛陽有智脫,益州有道基,蒲州有神素都曾弘傳毗昙。另有非專業毗昙的學者志念,晚年專治毗昙,着有《八犍度疏》、《迦延雜心論疏》等9卷,盛行于世,為慧嵩以後北方另一傑出的毗昙師,受學者數百人,弟子頗多,著名的有慧藏、慧淨、神素、道嶽、道傑、慧休、靈潤等20餘人。

其中慧休初從名僧靈裕學《華嚴經》,後從志念學小乘論部,聽受《八犍度論》、《雜心論》、《大毗婆沙論》等論各數遍,着有《雜心玄章抄》等,後成為唐初著名的毗昙學者,玄奘也曾從他問學。後來西遊求法歸來,遂大譯有部諸論,影響很大。

北周時,益州招提寺慧遠到長安聽受“阿毗昙”、《八犍度論》、《毗婆沙論》,兼習《成實論》、《俱舍論》等,後複歸益州講授,于是毗昙之學又曾流傳于西南。

毗昙學說的要點是,根據有部諸論的義旨,特别是依法勝《阿毗昙心論》及法救《雜阿毗昙心論》的綱領,以四谛組織一切法義,并闡明我空法有及法由緣生而有自性之義。我空亦作“空無我”,所謂“陰(即‘蘊’的另一種譯名──引者)非是我,名為無我;陰非我所,說之為空”。

毗昙師即以此為第一義谛。所謂法有,不但指色、心一切諸法各有自性,常恒不變,且肯定三世之實有。而三世有中,過、未二世有的建立,必歸根到因的上面,因此它又用六因四緣之說,論證三世一切法有。中土毗昙師弘傳此義,在南北朝時代也有“因緣宗”之稱。但毗昙之學,始終未有一定的宗祖,沒有傳統的師承,也沒有獨自的教判,隻是風行一時的義學。(遊俠)

略曆

《三國史記》并沒有記載毗昙的生年、家世和生平經曆,隻提及他在645年(仁平十二年)正月,被女王任命為上大等。上大等有召開和主持新羅貴族最高合議機關“和白會議”的權力,由此可推定毗昙為真骨貴族,姓金。

曆史事件

642年(仁平九年)8月,百濟攻陷大耶城(今慶尚南道陜川郡)。金春秋(後來的武烈王)前赴高句麗請求援軍,因拒絕向高句麗歸還麻木岘、嶺等地反遭囚禁。643年9月,女王派使者到唐請求援軍以對抗高句麗與百濟的同盟。然而唐提出派兵援助的條件是,新羅必需廢女王而另立唐宗室為新王。新羅朝延因此分裂為親唐派和反唐派。毗昙雖然是女王任命的上大等,後來卻成為親唐派領袖。

647年(仁平十四年)正月,毗昙聯同廉宗等貴族以“女主不能善理”(女王沒有能力治理國家)為理由發動叛亂,欲廢女王。擁護女王的将領金庾信控制了王城月城,與毗昙控制的明活山城隔陣對峙十日。某夜,一顆大星落入月城。毗昙對衆将士說此乃女王潰敗的征兆,一時士氣大振。金庾信則對女王說,星辰變異不足為懼,命人制作一個人偶,縛在風筝上點燃後再放上天空,造成落星返回天上的假象,重振己方低落的士氣。動亂于正月十七日平定,毗昙被誅九族,另連坐者有30人。

善德女王于毗昙之亂期間──正月八日駕崩,由真德女王繼位為新羅第28代王。

曆史人物

毗昙(朝鮮語:비담)(?-647年)新羅善德女王末期貴族、上大等,于善德女王末期發動叛亂。其人事迹于《三國史記》〈新羅本紀 善德王〉、〈金庾信列傳〉均有提及。

電視劇

《善德女王》中的毗昙

電視劇《善德女王》中,毗昙(金南佶飾)一角被設定為真智王與美室的私生子,與德曼公主(善德女王)有戀愛關系,後來誤信廉宗(劇中設定為商人)的奸計而發動叛亂。最後叛亂結束,并向女王表白愛意後死于金庾信的劍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