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五夜

十二月十五夜

清代文學家袁枚詩作
《十二月十五夜》是清代文學家袁枚詩作,此詩由于使用了對偶、散行句式交替出現的藝術手法,而收到了語言清新簡淨的效果。此詩所寫臘半雪夜賞月的景緻,可能會給人“幽冷”的印象,但它與柳宗元“孤舟”獨釣的“孤獨”心态迥然不同,因為作者并無柳氏南遷後的幽禁遭遇。它乃是一個生活安定的詩翁,十二月十五夜映雪賞月的真實感受,可以用詩人“景是衆人同,情乃一人領”(《老莫作詩》)的藝術自來說明。[1]
  • 作品名稱:十二月十五夜
  • 作者:袁枚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小倉山房詩文集》
  •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十二月十五夜

袁枚 〔清代〕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注釋譯文

譯文

遠處傳來斷斷續續的更鼓聲,忙碌的人們陸續入睡,市井的吵鬧聲慢慢平息下來。

吹燈入睡發現房間更加明亮,原來是月光與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間顯得更加明亮。

注釋

沉沉:指從遠處傳來的斷斷續續的聲音。

更(gēng)鼓:舊時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晚上派專人巡夜,打鼓報道時刻,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

絕:此謂消失。

一天:滿天空。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袁枚61歲時所作。詩人因“右足忽病瘡”,曾為“望山無時登”,但始終保持“靜處光陰多,閑中著作妙”(《病足》)的自得其樂的心态,這首五絕就是其在這一年最後一個“十五夜”映雪賞月,懷着這種心态所作。

作品鑒賞

這首詩描繪一幅了夜深人靜,但更鼓聲聲,吹燈欲睡,月照雪映,窗更明的幽冷夜景。全詩簡潔曉暢、清新可喜。這首詩形象地寫出了夜之靜,雪之明,表現出詩人孑然一人夜中賞雪景的獨特感受。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制造了更深人轉靜的環境氣氛。“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它以“更鼓”、“人聲”的一急一絕,形成對照,更深人靜的過程,借助“沉沉”“漸漸”四疊字便生動形象地傳達出來,使人仿佛聽到夜神走動的腳步聲。它又以兩散行句結束,特意突出後二句雪映月增明的絕妙景緻。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寫雪映月愈明的景色。“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白。”燈本以照明,吹燈而窗更明,是因為夜空正高懸明月,大地又灑滿白雪。末句不言雪而雪自見。詩人這時也許已和衣上床,卻又欹枕待月。一年最後一個“十五”,既有明月當空,又有白雪灑地,很可能是詩人一生少遇的良宵。這時一盞寒燈,顯已成為多餘。不由起坐吹燈,臨窗賞玩。由于白雪映襯,月光顯得分外皎潔。真是天上地下,照耀如同白晝。

“月照一天雪”五字,準确地表現出詩人映雪賞月的獨特感受,既寫了實景,又傳出真情,全詩就因有了此句而大增光彩。這兩句的藝術靈感,也許是受張九齡“滅燭憐光滿”的詩意的誘發,但它不是“望月懷遠”,而是映雪賞月,則顯屬詩人的創造。它也不像韓愈、蘇轼因有谪遷經曆,而生發“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情思,隻是直寫這年最後一個“十五夜”雪中看到的月色。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簡齋,晚年自号倉山居士、随園主人、随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曆任溧水、江甯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甯小倉山下築築随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衆。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铨合稱“乾隆三大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