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台制作技藝

硯台制作技藝

傳統技藝
硯台制作技藝最常見的硯台的制作材料是石材,有來自廣東端溪的端硯,來自安徽歙縣的歙硯,來自甘肅南部的洮河硯,來自河南洛陽的澄泥硯等等,這四種硯台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另有“南端北易”之說,“易”指河北易水硯。此外唐開始使用銅雀台遺迹上的磚所做磚硯流行一時。易硯堪稱石硯鼻祖。早在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就繼承了祖敏(唐代著名墨官,易州人)的松煙制墨技術,并在易水終南山津水峪發現了‘易水硯’。[1]
  • 中文名:硯台制作技藝
  • 外文名:
  • 别名:
  • 批準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别:國家級
  • 遺産類型:傳統技藝
  • 遺産編号:Ⅷ-133
  • 申報地區:河北省易縣、山西省新绛縣

制作技藝

文房四寶中的硯台--四大名硯之首是廣東肇慶的端硯,其他三個分别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等地的澄泥硯。附:端硯産于廣東肇慶東郊的端溪,世稱端硯為“群硯之首”。其材料取于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

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紅絲石、砣矶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技藝文化

在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本溪“硯台制作技藝”(松花石硯制作技藝)位列其内。

遼硯作為我國“四大名硯”之一,早已名聲在外,古往今來被衆多書法家、畫家、收藏家及普通愛好者所認可。

本溪市作為這樣一種文化名品的主産區,早已将遼硯視為文化産業發展的龍頭品牌加以扶持。

他們借助遼硯被省政府确定為“遼甯新三寶”的有利契機,在遼硯資源豐富的南芬區投資上千萬元建起遼硯文化産業園,并形成了集開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遼硯文化産業園區和以遼硯為主的遼硯石文化旅遊産品集散地,全力打造“中國遼硯之都”。該市已有硯台制作加工企業50餘家,從業人員近1500人,遼硯行業總産值近兩億元。

“細潤如玉,扣之無聲,儲水而不耗,發墨而不損毫。”名列全國四大名硯之首的端溪名硯如今已經成為肇慶乃至廣東的文化名片。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由全國政協、省政協聯合舉辦的“中國端硯精品展”将于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南方日報記者走進肇慶制硯古村白石村,發現該村九成以上的村民仍然以硯台制作為生,而古老的制硯技藝雖然曆經1300年之久,依然被完整地保存流傳下來,散發出勃勃生機。

老師傅一月出一方硯台

一張木桌,一盞台燈,幾把刻刀,這便是端硯制作藝人所有的家夥。肇慶最集中的端硯制作地位于白石村,在這個以硯為耕的村落,讓記者頗為震撼的是制作師手中十多把的刻刀,直徑隻有5毫米,形似小鐵棒的刻刀或長或短、刀鋒或尖或圓,卻沒有任何花紋雕飾。

然而就是這樣樸實無華的小刀,卻可以變換出深刀、淺刀、斜刀,細刻、線刻、縷空這些炫麗的雕法。行雲流水、刀走龍蛇,一方方價值不菲的硯台就在制硯師傅的手中誕生。

一個刀功了得的老師傅,一個月也就出品一方硯台而已。從選料、維料、開璞、設計,到雕刻、打磨、洗滌、過蠟、配盒,一方硯台的出品總共需要十二道工序。精細的手藝活還考驗的是眼力勁,為了保證光線充足,制硯台一般放在有充足光源的窗邊,此外,每張桌上還額外配備一盞台燈。

品鑒端硯的石品也有一番講究,肇慶市博物館代理館長陳建林介紹,鑒賞端硯石品一靠摸,摸上去細膩、溫潤如玉者為上品。二看品,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的是天青,白如晴雲,吹之欲散的是魚腦凍,淨嫩如柔肌,“如凝脂的是蕉葉白,如細塵掩明鏡的是青花,以及珍稀的石眼、金銀線等,擁有這些石品堪稱端硯石中的極品,市值1.2億元的老坑《清明上河圖》硯便是這樣一方硯”。

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本溪“硯台制作技藝”(松花石硯制作技藝)列入其中,這是本溪遼被省政府确定為“遼甯新三寶”、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之後,正式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是東北地區制硯行業唯一獲得的國家級殊榮。

近幾年,我市緊緊抓住本地獨有的資源優勢,不斷加大對遼硯産業的扶持力度,全力打造“遼硯之都”,遼硯已成為本溪文化産業發展的新亮點。我市現有硯台制作加工企業50餘家,從業人員達1500餘人。

為進一步實施本溪的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開發工作,我市将推動立法保護石産業相關工作,建立健全相關組織機構,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傳承措施,加大保護傳承宣傳力度等。(王伯伏楊玉友)

傳承人

初見王學仁先生,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絕對聰慧的藝人,方臉,寬額,發迹開叉極高,滿頭寸發更顯出他精明強幹的樣子來。提起新绛縣的澄泥硯,先生興趣盎然,便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

從王學仁口中得知,近三十年來,王先生帶領其子女在創新、發展澄泥硯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開發出了更為廣泛的澄泥硯系列産品,開拓了更廣闊的市場,同時,他緻力于傳承弘揚曆史文化,注重打造文化産業新品牌,使澄泥硯這一山西曆史文化名産曆久彌新,绛藝苑這一文化品牌美名遠揚。

據了解,新绛澄泥硯起于古秦漢,盛于唐宋,曾是清乾隆皇帝的案頭至愛,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早在唐宋時代就享譽中外,并被列為朝廷貢品。可惜,這一曆史名産品大約在明清期間失傳。為恢複研制我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新绛澄泥硯,王學仁及其子女在漢唐陶坊的基礎上于1986年建立了這個民間社團——山西省新绛縣绛藝苑硯社。

王氏父子為恢複澄泥硯這一失傳的山西曆史名産,多方搜集整理,上太原,下洛陽,赴湖南,外引内證潛心研制,曆經十八年艱辛,終于成功總結了一套溶傳統工藝和現代高科技于一體的“八大工藝四十二道工序”的绛藝苑澄泥硯生産工藝,填補了我國四大名硯生産的一大空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