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以任務帶學科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創建于1949年3月,當時定名為“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1]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外文名: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簡稱:大連化物所
  • 屬性: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1998)
  • 成立時間:1949年
  • 地址:中國遼甯省大連市中山路457号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 博士點:3個(一級學科)
  • 專職院士:13個
  • 現任所長:張濤

曆史沿革

大連化物所的前身是日本侵華期間于1907年建立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中央試驗所”。

1945年抗戰勝利後,由中長鐵路局接管,改名為“中長鐵路大連科學研究所”。

1949年3月移交給大連大學,名為“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

1950年9月改屬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名為“東北科學研究所大連分所”。

1952年歸屬中國科學院,名為“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

1954年6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

1961年12月,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

1968年1月劃歸國防科委第16研究院,名為國防科委1616所。

1970年回歸中國科學院,名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自1949年建所以來,大連化物所曾先後分出了三個研究所,即1958年分建的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蘭州分所(現名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1961年在太原建立中國科學院煤炭化學研究所;1971年在湖北襄樊組建七機部42所(後改名航天科技集團42所,現名襄樊航天化學動力總公司)。

科技目标

基礎研究

通過發展原創的理論方法、先進的實驗研究手段、高性能的計算支持,以化學/催化/生物反應選控機理研究為核心,促進學科交叉和融合,廣泛開展國際國内合作,全面提升催化基礎研究、化學動力學研究、生物分析化學研究和理論化學研究的水平,做出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

應用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

以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堅持原始創新,發展工程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有效利用社會優勢資源廣泛開展合作研究,在國家安全、新能源技術、資源環境優化利用技術、生物技術等方面形成理論研究、材料研究和工程化/産業化成套技術等重大科技成果。

高技術産業化

加快完成所參股、控股企業的股權社會化改造,為企業發展提供新的契機,以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為目标;以工程中心産業集團建設為核心,不斷推出科技成果實現産業化。

學科布局

(1)可持續發展清潔能源

能源戰略研究化石能源優化利用新能源與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能源生态環境新能源示範

(2)資源環境優化

碳資源綜合及高效利用水資源綜合利用

(3)生物技術

系統化學生物學代謝組學和工程工業生物技術組分中藥材料生物技術芯片技術

(4)基礎研究

能源科學的基礎研究環境與大氣化學的基礎研究化學科學中的科學前沿課題發展一流的實驗研究方法和原創的理論方法

(5)材料相關研究

能源材料納米材料生物材料分離材料國防材料

(6)國家安全技術

重大項目

波長化學激光

氧碘化學激光因其波長短、效率高、傳輸性能好且容易放大等優點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我所早在1981年起便從事氧碘化學激光的研究并不斷取得進展。目前已成功地研制出高功率超音速氧碘化學激光器,其各項重要性能和指标都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1996年,該項目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

燃料電池技術

燃料電池可以直接将化學能等溫、高效和環境友好地轉化為電能。

我所于二十世紀70年代初進行了堿性燃料電池(AFC)的研制,并研制成功A型、B型兩種航天用石棉膜型靜态排水氫氧燃料電池;70年代末進行了氨分解氣為燃料的10kw,20kwAFC電池組實驗;80年代,又研制成功千瓦級水下機器人用AFC電池。

從1990年起,開展了質子交換膜型燃料電池(PEMFC),熔融碳酸鹽型燃料電池(MCFC),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SOFC)和再生氫氧燃料電池(RFC)的研究。已研制成功100w,200w,1000w和5000wPEMFC電池組,正在進行30kwPEMFC,kW級MCFC,百瓦級SOFC與RFC的研制。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所長

劉中民

黨委書記

金玉奇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梁波

副所長

彭輝、呂雪峰、李先鋒、王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