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

巴人

中國先秦時期的民族
巴人是指在中國先秦時期居住在陝東南、鄂西、四川盆地東部的一個民族。巴人居于山區,民風淳樸而強悍。巴人的起源與消失尚存在許多争議。《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巴人曾建立巴國,建都于夷城(今湖北恩施)。商代時曾與殷發生戰争,周代春秋時期與東部的楚國發生戰争,巴國不斷西遷,都城最後遷至阆中,公元前316年滅于秦國。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曾有“下裡巴人”的樂曲,巴人指巴蜀的人民,後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學藝術。今天的土家族據傳即為巴人後代。
  • 中文名:巴人
  • 外文名:Ba people
  • 别名:
  • 地 區:三峽地區
  • 來源追溯:五帝時代

簡介

巴人是一個内涵和外延都十分複雜的概念。關于巴人的來源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着争論。古代大緻以今重慶為中心,西達四川東部,東達湖北西部,北達陝南,南及黔中和湘西地區通稱為巴國,居息繁衍在這個地域内的古族被通稱為巴人。巴人,也泛指生長在巴國和巴國屬地範圍内的所有人,以及從巴遷徙至其他地方的人,而可以不論其本來族别如何。現代一般指重慶全境及重慶鄰省周邊生活的人群為巴人。

詞語解釋

引證解釋

巴人:古巴州人。

引唐劉禹錫《雜曲歌辭·枝》:“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國語辭典

巴州地方人氏。

引《山海經·海内經》:「西南有巴國。太皞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唐·劉禹錫〈松滋渡望峽中〉詩:「巴人淚應猿聲落,蜀客船從鳥道回。」

起源

巴人是一個内涵和外延都同樣十分複雜的概念。關于巴人的來源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着相當的争論。從有确切記年史料判定年代出發,隻能以武丁時期甲骨文中的“巴方”,作為巴人有文字以來的曆史的上限。而且,目前真正有史料記載其活動的巴人始祖,隻有《世本》所載的巴氏之子務相,即《路史》說的“後火召生顧相,降處于巴,是生巴人。”

有關務相與另外四姓結盟、被推為君長之事,《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引《世本》說: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目覃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于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衆皆歎。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廪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廪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君”。廪君不許。鹽神暮辄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暝。積十餘日廪君(思)[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

這段關于廪君得名、巴人起源的傳說,頗有一點英雄史詩的味道,其故事情節的真實性無須一一去考證。這裡,隻需從中歸納出幾點:巴氏出于赤穴、四姓出于黑穴,無非表明巴氏出自一個較為久遠的世系,這一點前面已經提到;幾次競技比賽,應看作巴氏與其他四姓之間的多次較量,最後務相取得了勝利,作了五姓的君主,稱廪君;廪君與鹽水神女的故事,隻不過是巴氏通過征服不斷擴大地域、充實族衆的曆史縮影。

不過也應當指出:在五姓結盟之前,僅以巴氏而論,還不能将其視為是一個部族或民族,而隻有在五姓結盟、建立政權,并控制了一定的地域和民衆之後,以巴氏為首的聯盟才開始跨入部族或稱古代民族的門檻;隻有從這時起,其他民族、地域的人才會把以巴氏為首的族團稱為“巴”或“巴人”。

由于就目前所見的史料,巴、樊、目覃、鄭、相等五姓的活動軌迹,大多隻能追述到殷代,加之甲骨文有“巴方”的記載,因而我們說務相活動的年代在殷商時期,巴人的形成和得名亦在同一時代。

通過以上考證,巴人傳說中的始祖,最早可追溯至大白臯;大白臯之後,其部族有分化、繁衍,其中一支以鳳鳥為圖騰的部族,與殷人和巴人的先世均有關系;巴人首領後照出于乘厘,乘厘就是“常儀”,仍屬于傳說時代的人物;而後照雖為巴人始祖,但有确切史料記載的卻是其後的務相;務相在位的年代,如用甲骨文中的“巴方”作參照,約為商代中前期,故可以說巴人部族的形成在商代。

分布

主要分布在巴國地區,即今重慶、川東、鄂西等一帶,國都位于江州(今重慶渝中區)。傳說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肅南部,後遷到武落鐘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以廪(音lǐn)君為首領,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鄭五姓。秦滅巴以後,巴人的一支遷至今鄂東,東漢時稱江夏蠻,西晉、南北朝時稱五水蠻;另一支遷至今湘西,構成武陵蠻的一部分。留在重慶、四川境内的,部分叫闆楯(音shǔn)蠻,南北朝時因大量遷移,大都先後與漢族同化。

賨(音cónɡ)人,闆楯蠻的别稱,是重慶、川東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重慶、四川一帶,系古代巴人的一支。闆楯蠻這個名稱,來源于賨人善用一種本質楯為武器,賨的名稱則由于闆楯蠻“歲出賨錢”的緣故。闆楯蠻有七姓,以盧(或作羅)、樸(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龔等七個姓氏組成的酋幫,叫賨國。闆楯蠻古時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兩岸,北及漢中東部,東及長江三峽,遍及整個重慶、川東地區,是重慶、川東巴國各族中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遷徙與發展

巴氏等五姓結盟、形成部族聯盟時的武落鐘離山,位于今湖北省長陽縣境,地處鄂西山區。總的說來,巴氏等五姓結盟、形成部族聯盟的地點定在湖北的西南部,可能是比較符合曆史事實的。

廪君被擁戴為君長後,率領巴族沿清江擴展疆土,在鹽陽戰勝了鹽水女神部落。即今天的恩施縣。現在縣城在清江西岸,在隋唐以前,縣治在清江北岸,按水北為“陽”,故亦可稱為鹽陽。

廪君在鹽陽與鹽水神女的交往,意味着先進的社會制度戰勝落後的社會制度。同時,廪君及族人占據了這片“地廣大、魚鹽所出”的地域,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湖北恩施西北到今重慶雲陽,自古至今就是一個産鹽的中心,從漢代起,即設有鹽場鹽官,就清代末年而論,年産的鹽量,足供川東鄂西十五個州縣的消費。這一富源,也就是巴人初期發展的部分張本。在重慶忠縣的井溝,附近就有現在仍在開采的鹽井,而在井溝遺址中,出土數量巨大的陶制尖底器,時代為漢代以後,這些器物不是運出供其他地區使用,從而排除了此地為陶器工場的可能,大量的尖底器在本地集中使用,有學者推測,應為當時的制鹽工場使用的制鹽工具。

廪君占據夷域,夷城成為巴人早期的中心。所謂夷域,尋其原意,應為夷水主城,夷水則清江,前面說過,鹽陽就是今恩施,根據廪君與鹽水女神的傳說,可以推定,夷城鹽陽。也就是今天的恩施。巴族最後在夷城定居,成為清江流域最強的部落。在其後的漫長曆史歲月裡,巴族在清江流域不斷繁衍,後向鄂西、川東擴展。

早期的巴人活動于鄂西,以恩施為中心。随着努力的增強,也受興起的楚人勢力的壓迫,不斷向川東即今重慶境内遷移發展。其都城即中心區域也漸次遷到“枳”即今天的涪陵,再遷到重慶,勢力達到四川南充的阆中。巴人勢力發展到川東,其路線是沿清江上溯,古代的清江水量比現在要大,具備通航條件。當時的巴人善于乘舟,溯江而上是不困難的。巴人到達鄂西後,再沿現在的大溪北上,即可到達川東今重慶的巫山境。從大溪勾通清江,就成為漢代以前往來川鄂之間的主要通道。古代三峽江流湍急,險阻難通,不是遠古人們利用獨木舟之類的交通工具能逾越的。川鄂的水路交通,多由大溪――清江一線,避開三峽,再在宜都進入長江。

關于巴族、巴人的活動範圍,從目前見到的史料看,是很不完整的。考古材料方面的證據,也相對較缺乏。應該指出的是,由于當時戰争的頻繁,巴族本身勢力的消長,民族的遷徙,下面将提到的巴族的勢力範圍,僅能說明是古代巴族活動的區域,而不能作為固定的邊界,有些地方可能是巴族長期居住的中心,有些地方可能是他們勢力曾到過的範圍。

文化

巴文化是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創造的全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會結構的總和。戰國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國文化和巴地文化兩部分。巴國文化是一種方國文明,巴地文化則是一種地緣文化。

巴國文化

商代晚期和西周時代,主要以漢水上遊為基本地域依托;春秋時代,巴國文化有所擴展,南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戰國初,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川東立國。這幾個地方,留下了巴國文化的大量遺迹。

巴地文化

包括川東、長江三峽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學上稱之為早期巴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末葉,這些文化在當地發展演變,盛衰興替已達一二千年之久。

完整意義的巴文化

戰國初,巴國溯江進入川東,始将青銅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來,也将巴國文化與巴地文化融合起來。這才形成了完整意義上的巴文化。

目前,學術界對巴文化的源流至少提出了三種觀點:一說巴文化源自殷周文化;一說巴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強大影響下産生的;一說巴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與楚文化、蜀文化并駕齊驅,但又互相影響和滲透,故有“巴楚文化”與“巴蜀文化”之稱。

學術争論

徐中舒先生指出,巴為姬姓,是江漢諸姬之一,為周族。史籍所載巴為廪君後代,興起于巫誕之說,并不正确。巴與濮原為兩族,後因長期雜居成為一族,故稱巴濮。巴人原居川鄂之間,戰國時受楚逼淩,退居清江,秦漢時期沿江向西發展。

蒙文通先生認為,巴國不止一個,秦滅的巴是姬姓之巴,楚滅的巴是五溪蠻,為盤瓠後代,即是枳巴。

缪钺先生提出,廪君之巴與闆楯蠻不同族,廪君祖先化為白虎,闆楯蠻則以射白虎為事,兩族非一。

鄧少琴、童恩正等先生堅持巴人出自廪君的看法。鄧少琴提出,古代數巴并存,有清江廪君白虎之巴,而巴誕是廪君族系并兼有獽人的名稱。所謂太皞之巴,應源出氐羌。

董其祥先生《巴史新考》支持這一看法,并認為賨、誕、僚、獽等族,曾與巴共處于江漢平原或川東,有些就是巴族的組成部分。

蒙默先生認為,古代沒有一個單獨的巴族,先秦至少有四個巴國,廪君之巴、宗姬之巴、巴夷賨國和枳巴,分别活動在夷水、漢水、渝水及涪陵水會,分屬蜒族、華夏族、賨族和獽蜒族。

李紹明先生則提出了廣義的巴人和狹義的巴人這個概念,認為廣義的巴人包括“濮、賨、苴、共、奴、獽、夷、誕之蠻”,其族屬未必一緻。狹義的巴人則指巴國王室,即“廪君種”,其主源可追溯到濮越人,其次源可追溯到氐羌人,但一經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共同體,就與昨天那些母體民族告别了。

船棺葬

2014年11月,在重慶境内九龍坡區銅罐驿鎮冬筍壩發現了唯一一處巴人船棺葬墓葬群,奇特的是,這些墓葬,頭部全部向着江邊。陝西師範大學段塔麗教授解釋,這意味着他們是沿江水而來的人,頭枕江水,正寓意着靈魂的歸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