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交感神經系統

副交感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
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Division)是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其位置常在動物體的中軸,由明顯的腦神經節、神經索或腦和脊髓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成分組成。在中樞神經系統内大量神經細胞聚集在一起,有機地構成網絡或回路。中樞神經系統是接受全身各處的傳入信息,經它整合加工後成為協調的運動性傳出,或者儲存在中樞神經系統内成為學習、記憶的神經基礎。人類的意識、心理、思維活動也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1]
    中文名:副交感神經系統 外文名:Parasympathetic Division 所屬學科: 性質: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 功能作用:使瞳孔縮小,心跳減慢

功能作用

副交感神經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縮小,心跳減慢,皮膚和内髒血管舒張,小支氣管收縮,胃腸蠕動加強,括約肌松弛,唾液分泌增多等。

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與交感神經作用相反,它雖不如交感神經系統具有明顯的一緻性,但也有相當關系。它的纖維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豎直肌、腎上腺、甲狀腺、子宮等具有副交感神經分布處。副交感神經系統可保持身體在安靜狀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個方面:①增進胃腸的活動,消化腺的分泌,促進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體的能量。②瞳孔縮小以減少刺激,促進肝糖原的生成,以儲蓄能源。③心跳減慢,血壓降低,支氣管縮小,以節省不必要的消耗,協助生殖活動,如使生殖血管擴張,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系統區别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區别是:①中樞部位不同,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位于脊髓第一胸節至第三腰節的側角,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位于腦幹和脊髓的骶部。②周圍神經節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經由側角發出的節前纖維随脊神經前根和脊神經一起出椎間孔後離開脊神經,到達交感幹神經節。一部分在節内換神經元後,其節後纖維離開交感幹返回脊神經,随脊神經分布到四肢和體壁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大部分節前纖維在交感神經幹内換神經元後,其節後纖維不再加入脊神經,而在各動脈周圍形成神經叢,随動脈分布到頭、頸和胸腹腔的器官和腺體。而副交感神經自中樞發出的節前纖維在副交感神經節換神經元,節後纖維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體,副交感神經節一般都在髒器附近或髒器壁内,節後纖維短。③兩者對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經興奮時,腹腔内髒及末梢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加強;支氣管平滑肌擴張;胃腸運動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陳代謝亢進;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心跳減慢減弱;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胃腸運動加強促進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縮小等。一般内髒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雙重支配,這兩種神經對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體内兩類神經的活動是對立統一互相協調的。交感神經的活動比較廣泛,副交感神經的活動比較局限,當機體處于平靜狀态時,副交感神經的興奮占優勢,有利于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補充,有利于保護機體。當劇烈運動或處于不良環境時,交感神經的活動加強,調動機體許多器官的潛力提高适應能力來應付環境的急劇變化,維持内環境的相對穩定。

概況

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脊椎動物的腦位于顱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胚胎時身體背側的神經管發育而成。神經管的頭端演變成腦,尾端成為脊髓。神經管腔在腦内的部分發展演變成為腦室,在脊髓部分演變成為中央管。腦在開始時是3個腦:前腦泡、中腦和腦泡,以後又衍化成為端腦、間腦、中腦、小腦、腦橋和延髓。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内許多神經纖維是有髓鞘的,它們聚集在一起時,肉眼觀呈白色,稱白質。相反,神經細胞體集中的部位,肉眼觀呈灰色,由大量神經細胞體和樹突上大量突觸組成,稱灰質。中樞神經系統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經細胞體集聚組成的,具有明确範圍的灰質團塊叫做神經核。在脊髓中進行的神經活動,主要是按節段進行的反射性活動;但脊椎動物的許多活動都帶有整體性,這有賴于腦與脊髓之間聯系來完成。在中樞神經系統内出現了許多縱向走行的神經纖維束。在腦和脊髓的左、右兩側之間也有許多連合纖維,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腦兩半球之間的胼胝體。脊髓還保留着原來神經管的模式,灰質居中央管的周圍,而白質圍于灰質的表面。脊髓的背側部分由胚胎時期神經管的翼闆發展而成,主要接受感受器的傳入信息。腹側部分由基闆發育而成,其功能是運動性的。腦幹的顱神經核的位置按其感覺、運動的性質,基本上與脊髓的排列方式相似,但由于腦室的形狀變化,當然,不如脊髓那樣明顯而整齊。腦幹中的一些既非感覺又非運動性的神經核,如紅核、橄榄核等,則位于腦幹的不同部分。由于腦室及衆多的神經束和傳導束的出現,腦幹的構造比脊髓要複雜得多(見表)。大腦及小腦的灰質主要分布在表層,分别稱為大腦皮層和小腦皮層;而白質則在深層。

神經系統

基本概述

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通過周圍神經與人體其他各個器官、系統發生極其廣泛複雜的聯系。神經系統在維持機體内環境穩态,保持機體完整統一性及其與外環境的協調平衡中起着主導作用。在社會勞動中,人類的大腦皮層得到了高速發展和不斷完善,産生了語言、思維、學習、記憶等高級功能活動,使人不僅能适應環境的變化,而且能認識和主動改造環境。内、外環境的各種信息,由感受器接受後,通過周圍神經傳遞到腦和脊髓的各級中樞進行整合,再經周圍神經控制和調節機體各系統器官的活動,以維持機體與内、外界環境的相對平衡。神經系統是由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所組成。

簡介

神經系統是由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所組成。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間接處于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之下,神經系統是整體内起主導作用的調節系統。人體是一個複雜的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同時,人體生活在經常變化的環境中,環境的變化随時影響着體内的各種功能。這就需要對體内各種功能不斷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調節,使機體适應内外環境的變化。實現這一調節功能的系統主要就是神經系統。屬于結締組織。

定義

神經系統是人體内起主導作用的功能調節系統。人體的結構與功能均極為複雜,體内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和各種生理過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進行,而是在神經系統的直接或間接調節控制下,互相聯系、相互影響、密切配合,使人體成為一個完整統一的有機體,實現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同時,人體又是生活在經常變化的環境中,環境的變化必然随時影響着體内的各種功能,這也需要神經系統對體内各種功能不斷進行迅速而完善的調整,使人體适應體内外環境的變化。可見,神經系統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着主導的調節作用,人類的神經系統高度發展,特别是大腦皮層不僅進化成為調節控制人體活動的最高中樞,而且進化成為能進行思維活動的器官。因此,人類不但能适應環境,還能認識和改造世界。

神經系統由中樞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組成。中樞部分包括腦和脊髓,分别位于顱腔和椎管内,兩者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系,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外周部分包括12對腦神經和31對脊神經,它們組成外周神經系統。外周神經分布于全身,把腦和脊髓與全身其他器官聯系起來,使中樞神經系統既能感受内外環境的變化(通過傳入神經傳輸感覺信息)。又能調節體内各種功能(通過傳出神經傳達調節指令),以保證人體的完整統一及其對環境的适應。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神經元(神經細胞),而神經元的活動和信息在神經系統中的傳輸則表現為一定的生物電變化及其傳播。例如,外周神經中的傳入神經纖維把感覺信息傳入中樞,傳出神經纖維把中樞發出的指令信息傳給效應器,都是以神經沖動的形式傳送的,而神經沖動就是一種稱為動作電位的生物電變化,是神經興奮的标志。

基本結構

神經系統是由神經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所組成,人體有數以億計的神經元。1.神經元(神經細胞)神經元neuron是一種高度特化的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傳導興奮的功能。神經元由胞體和突起兩部分構成。胞體的中央有細胞核,核的周圍為細胞質,胞質内除有一般細胞所具有的細胞器如線粒體、内質網等外,還含有特有的神經原纖維及尼氏體。神經元的突起根據形狀和機能又分為樹突dendrite和軸突axon。樹突較短但分支較多,它接受沖動,并将沖動傳至細胞體,各類神經元樹突的數目多少不等,形态各異。每個神經元隻發出一條軸突,長短不一,胞體發生出的沖動則沿軸突傳出。根據突起的數目,可将神經元從形态上分為假單極神經元、雙極神經元和多極神經元三大類。1)假單極神經元:胞體在腦神經節或脊神經節内。由胞體發出一個突起,不遠處分兩支,一支至皮膚、運動系統或内髒等處的感受器,稱周圍突;另一支進入腦或脊髓,稱中樞突。2)雙極神經元:由胞體的兩端各發出一個突起,其中一個為樹突,另一個為軸突。3)多極神經元:有多個樹突和一個軸突,胞體主要存在于腦和脊髓内,部分存在于内髒神經節。根據神經元的功能,可分為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和聯絡神經元。感覺神經元又稱傳入神經元,一般位于外周的感覺神經節内,為假單極或雙極神經元,感覺神經元的周圍突接受内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經胞體和中樞突将沖動傳至中樞;運動神經元又名傳出神經元,一般位于腦、脊髓的運動核内或周圍的植物神經節内,為多極神經元,它将沖動從中樞傳至肌肉或腺體等效應器;聯絡神經元又稱中間神經元,是位于感覺和運動神經元之間的神經元,起聯絡、整合等作用,為多極神經元。2.神經纖維神經元較長的突起(主要由軸突)及套在外面的鞘狀結構,稱神經纖維nerve-fibers。在中樞神經系統内的鞘狀結構由少突膠質細胞構成,在周圍神經系統的鞘狀結構則是由神經膜細胞(也稱施萬細胞)構成。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叫神經末梢。3.突起神經元間聯系方式是互相接觸,而不是細胞質的互相溝通。該接觸部位的結構特化稱為突觸synapse,通常是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與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借突觸發生機能上的聯系,神經沖動由一個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長而分支少的是軸突,短而呈樹枝狀分支的是樹突。4.神經膠質神經膠質neuroglia數目是神經元10~50倍,突起無樹突、軸突之分,胞體較小,胞漿中無神經原纖維和尼氏體,不具有傳導沖動的功能。神經膠質對神經元起着支持、絕緣、營養和保護等作用,并參與構成血腦屏障。

區别

神經系統在形态上和機能上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為了學習方便,可從不同角度将其區分。

(一)可按位置和功能區分

1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nervoussystem包括位于顱腔内的腦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

(1)腦brain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頭端膨大部分,位于顱腔内。人腦可分為端腦、間腦、中腦、腦橋、小腦和延髓六個部分。通常把中腦、腦橋和延髓合稱為腦幹,延髓向下經枕骨大孔連接脊髓。腦的内腔稱為腔室,内含腦脊髓液。端腦包括左、右大腦半球。每個半球表層為灰質所複叫大腦皮質。人類的大腦皮質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高度發展,它不僅是人類各種機能活動的高級中樞,也是人類思維和意識活動的物質基礎

同時,大腦皮層是神經系統的最高中樞,其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功能:有管理軀體運動的區域,如中央前回的運動區、颞葉的聽區、枕葉的聽區等。大腦皮質通過兩條下行路徑管理軀體運動,即錐體系與錐體外系。前者發動運動,後者協調運動。此外,大腦皮質邊緣葉為調節内髒活動的主要部位。在高等動物中,條件反射主要是大腦皮質的功能。

小腦與低位腦幹有雙向纖維聯系,因此,小腦可以調節軀體運動,并與前庭核、紅核等共同調節肌緊張,調節軀體反射活動。小腦與大腦皮質也有雙向纖維聯系,因而小腦對随意動作起着調節作用,使動作的力量、快慢與方向得到精準的控制。

腦幹是脊髓與大腦間的上下通路。腦幹中存在許多反射中樞。延髓内有調節呼吸、循環等活動的基本生命活動中樞,還有調節軀體運動反射的重要中樞。腦橋中存在角膜反射中樞。中腦上丘為視覺反射中樞,下丘為聽覺反射中樞,紅核是姿勢反射的重要中樞。

(2)脊髓spinalcord呈前後扁的圓柱體,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續,下端終于第1腰椎下緣水平。脊髓前、後面的兩側發出許多條細的神經纖維束,叫做根絲。一定範圍的根絲向外方集中成束,形成脊神經的前根和後根。前、後根在椎間孔處合并形成脊神經。脊髓以每對脊神經根根絲的出入範圍為準,劃分為31個節段,即頸髓8節(C1-8),胞髓12節(T1-12),腰髓5節(L1-5),尾髓1節(Co1)。2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nervoussystem聯絡于中樞神經和其它各系統器官之間,包括與腦相連的12對腦神經cranialnerves和與脊髓相連的31對脊神經spinalnerves。按其所支配的周圍器官的性質可分為分布于體表和骨骼肌的軀體神經系和分布于内髒、心血管和腺體的内髒神經系。

周圍神經的主要成分是神經纖維。将來自外界或體内的各種刺激轉變為神經信号向中樞内傳遞的纖維稱為傳入神經纖維,由這類纖維所構成的神經叫傳入神經或感覺神經sensorynerve;向周圍的靶組織傳遞中樞沖動的神經纖維稱為傳出神經纖維,由這類神經纖維所構成的神經稱為傳出神經或運動神經motornerve。分布于皮膚、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等處,将這些部位所感受的外部或内部刺激傳入中樞的纖維稱為軀體感覺纖維;分布于内髒、心血管及腺體等處并将來自這些結構的感覺沖動傳至中樞的纖維稱為内髒感覺纖維。分布于骨骼肌并支配其運動的纖維叫軀體運動纖維;而支配平滑肌、心肌運動以及調控腺體分泌的神經纖維叫做内髒運動纖維,由它們所組成的神經叫植物性神經。

(二)按分布對象區分

神經系統可分為軀體神經系統somaticnervoussystem和内髒神經系統visceralnervoussystem(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nervoussystem)。它們的中樞部都在腦和脊髓,周圍部分分别稱軀體神經和内髒神經。

1軀體神經somaticnerves主要分布于皮膚和運動系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管理皮膚的感覺和運動器的感覺及運動。

2内髒神經visceralnerves主要分布于内髒、心血管和腺體,管理它們的感覺和運動。

兩種神經都含有感覺(傳入)神經和運動(傳出)神經,内髒運動神經又根據其功能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