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克

夏洛克

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
英國戲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啬鬼之一,他吝啬到了極點。高利貸者、猶太富商,為人刻毒、貪婪。但從另一方面來講,由于夏洛克是猶太人而受到了社會與其他人很多不公的對待,從而使他形成了這種性格。[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飾演: 配音: 登場作品: 生日: 年齡: 身高: 體重: 三圍: 姓名:夏洛克 所屬作品:威尼斯商人 作者:莎士比亞 職業:商人 角色設定:貪婪、吝啬、冷酷和狠毒

簡介

英國導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高利貸者、猶太富商,為人刻毒、貪婪。

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人寬厚,借錢給别人從不收取利息,夏洛克對此嫉恨在心。安東尼奧為幫助好友巴薩尼奧完婚,向夏洛克借高利貸,夏洛克佯裝慷慨不取利息,但卻同安東尼奧簽約規定,到期不還要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一磅肉。

詳細信息

安東尼奧的貨船在海上遇風暴失事,不能如期償還借款,夏洛克堅持要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薩尼奧的妻假扮律師出庭為安東尼奧辯護,準許夏洛克割肉,但不許多一點或者少一點,要恰巧一磅,夏洛克于是敗訴。

後來用“夏洛克”比喻貪得無厭、狠毒無情的放債者;冷酷無情的人。馬克思《法蘭西内戰》:“使災難達到頂點的,是普魯士的夏洛克手持票據勒索供養他在法國土地上的50萬軍隊的糧饷。”

人物分析

他是猶太人,高利貸者,貪婪、吝啬、冷酷和狠毒;雖然腰纏萬貫,卻從不享用,一心想着放高利貸。極力限制女兒傑西卡與外界交往,使其帶着錢财與情人私奔;無情地虐待克扣仆人,甚至連飯也不讓人吃飽;十分痛恨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因為他慷慨大度,樂于助人,憎惡高利貸者。

英國傑出的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這個貪婪、陰險、兇殘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是個資産階級高利貸者,為了達到賺更多錢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兇相畢露,"我向他要求的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價買來的,它是屬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裡。"像一切吝啬鬼一樣,貪婪是其共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絕兩倍乃至三倍借款的還款,而堅持按約從商人安東尼奧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為安東尼奧借錢給人時不收利息,影響了夏洛克的高利貸行業,所以他要借機報複,緻安東尼奧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貸行業暢行無阻,從而聚斂更多的财富。夏洛克作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個性是陰險兇殘,當法庭調解讓借款人安東尼奧出兩倍甚至三倍的錢償還他時,夏洛克險惡的說:"即使這六千塊錢中間的每一塊錢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變成一塊錢,我也不要它們,我隻要照約處罰。"說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時刻準備從安東尼奧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兇殘地緻安東尼奧于死地,而且一味固執,沒有絲毫的同情憐憫。這就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個性。

由于夏洛克極力阻止她的女兒傑西卡和羅蘭佐戀愛,以至于傑西卡和羅蘭佐私奔。在得知他的女兒逃跑後,身為富豪的他竟因為一點錢而這樣詛咒他的親生女兒:“她幹出這種不要臉的事來,死了一定要下地獄。”“哎呀,糟糕!糟糕!糟糕!我在法蘭克府出兩千塊錢買來的那顆金剛鑽也丢啦!咒詛到現在才降落到咱們民族頭上;我到現在才覺得它的厲害。那一顆金剛鑽就是兩千塊錢,還有别的貴重的珠寶。我希望我的女兒死在我的腳下,那些珠寶都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腳下入土安葬,那些銀錢都放在她的棺材裡!不知道他們的下落嗎?哼,我不知道為了尋訪他們,又花去了多少錢。你這你這——損失!賊子偷了這麼多走了,還要花這麼多去尋訪賊子,結果仍舊是一無所得,出不了這一口怨氣。隻有我一個人倒黴,隻有我一個人歎氣,隻有我一個人流眼淚! ”

但實際上,他也是個可憐而悲哀的人,因為是猶太人,雖然長于威尼斯,卻到處遭人排擠,甚至有人罵他是猶太狗,這個既讓人痛恨又讓人悲哀的人物正恰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公平。而莎士比亞則成功地通過這出喜劇将這一個社會矛盾集中地表現出來,也使得夏洛克成為了“世界文學作品四大吝啬鬼”中塑造形象最成功、最生動形象的人物。

夏洛克:他是高利貸資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但愛财如命的夏洛克在這場戲的開頭卻一反常态,不要比借款多幾倍的還款,而要一塊無用的人肉,可見其心胸狹窄,複仇心極重,一遇機會便要瘋狂報複對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對手于死地不可,可見其冷酷無情。夏洛克對别人的謾罵反唇相譏,冷靜和自信的态度活靈活現。敗訴以後他又想要三倍的還款,貪吝的本性又複原了,守财奴的本相暴露無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惡魔。同時,他也是一個在基督教社會裡受欺侮的猶太人。夏洛克對安東尼奧的報複有合理而又複雜的動機。人們對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貪婪,憎恨他的殘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種族壓迫和屈辱。

在很多人的眼裡夏洛克是一個貪得無厭、一毛不拔、吸血鬼的形象,又是一個守财奴“讓一個靠不住的奴才看守着門戶,有點放心不下”,夏洛克不能說不是這部喜劇中的悲劇人物,仆人餓跑了投奔了自己嫉恨的人,而女兒更是抱着自己的财産和情人私奔了,最後甚至是輸掉了自己的剩餘的一部分财産,他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更是一個報複心極強的人,為了報複安東尼奧的辱罵之仇可以不收利息讓他一步一步地鑽入圈套裡,為了就是要得到他的一塊肉,可是他得到肉又能怎樣?他卻說“拿來釣魚也好”。其實安東尼奧也是擋住他财路的一個攔路虎,為了自己的财路必須要把這個攔路虎除掉。

作品影響

《威尼斯商人》是莎早期喜劇創作向悲劇創作過渡的重要作品。這部作品既有喜劇的歡樂色彩和氣氛,又有悲劇的深刻思想和内容,是悲喜劇的統一體。在劇中,作者塑造了衆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構造了奇特而又不同凡響的藝術結構,形象地再現了當時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新舊交替時期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奇妙的宏觀世界。

《威尼斯商人》以被社會摒棄的猶太人夏洛克的形象,在人物心靈與社會問題之間相互觀照,讓自以為仁慈的人和被他們視為魔鬼的人相互為鏡,有預見性地提出了各種社會問題,為世界文學的創作和批評開拓了空間。

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念過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後來家道中落,曾幫助父親經商,1578年左右隻身到倫敦謀生,據說從事過馬夫或仆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後來當了演員和編劇,随着劇團到各地巡回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在劇團裡扮演過像《哈姆萊特》中的鬼魂之類的配角,也擔任過導演,但主要是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給舊劇本加工,逐漸由加工而改寫,或自己創作.他後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