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

米格

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設計研制的戰鬥機系列
米格戰鬥機(俄語:Микоян,英語:MikoyanFighter)家族,是著名的蘇聯米高揚設計局(全稱: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設計研制的戰鬥機系列。[1]米格戰鬥機系列中,著名機型有:米格-21“魚窩”、米格-23/27“鞭撻者”、米格-25“狐蝠”、米格-29“支點”、米格-31“獵狐犬”、米格-AT教練機、米格-1.44等型号。米格戰鬥機還被許多國家引進、改造和仿制。例如,中國先後引進了米格-17、米格-19和米格-21,并仿制改進編号為殲5、殲6和殲7;在殲6(米格-19)的基礎上改造設計的強5強擊機至今仍在服役。米格戰鬥機系列中,米格-21(殲7)是世界上産量最大的噴氣式飛機,總産量約為2.2萬架。至今仍在13個國家服役。
    中文名:米格戰鬥機 外文名:俄語:Микоян 用途: 研制單位:米高揚設計局 機型:米格-21“魚窩”、米格-23/27“鞭撻者”等 改進機型:殲5、殲6和殲7 國家:蘇聯

溯源

米高揚公司,原稱米高揚-格列維奇公司,是俄羅斯主要的飛機設計與制造商,由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和米哈伊爾·格列維奇建立,以生産米格飛機而聞名。

米高揚和格列維奇兩人姓氏的字頭合起來便是“米格”。他們設計的飛機就是世界聞名的“米格”飛機。

當時,蘇聯有九個主要的飛機設計局,而所有的總工程師們可以直接向斯大林彙報。航空人民委員會也敦促立即成立一個試驗性的設計局來吸引年輕一代有才幹的專家。而波立卡波夫設計局工廠的經理和總工程師向斯大林建議由米高楊來領導那個新的設計局,斯大林聽後先是一楞:“什麼?阿那斯塔斯(即阿納斯塔斯·伊凡諾維奇·米高揚)的兄弟?”但最後他首肯了這個人事安排。米高楊本人沒有想到他會被任命去作如此重要的工作,猶豫一會兒後同意了,但要求調格列維奇來做他的助手,這個要求被接受了。與此同時在1939年11月又調來了另外一些工程師加入這個隊伍。新的設計局至此初具雛形。坡立卡波夫工廠被擴建了以便為新的設計局提供廠房。又經過其他的一些準備工作,米高楊-格列維奇設計局正式組建于1939年12月8日。

2006年,俄羅斯政府宣布米高揚、蘇霍伊、伊柳辛、伊爾庫特和圖波列夫合并成立新的“聯合航空制造公司”。

命名規則

米高揚設計局(米格公司)以命名嚴格而著稱,其中米格-數字為基本形式。

1940年,米高揚和格列維奇成功研制出了采用AM-35A發動機的新機型,彌補了蘇聯沒有高速戰鬥機的尴尬局面,并命名為I-200。蘇聯空軍迫不及待的将其投産,在此期間蘇聯飛機命名體系開始使用設計局的名字,而不再按飛機功能命名。(I-是俄文戰鬥機Istrebitel的縮寫)同時,為了突出戰鬥機的特殊地位,戰鬥機以單數命名,所有其他飛機以雙數命名。因此I-200改稱米格-1,這就是米格系列戰鬥機的開始。

米格的正式寫法為MiG,其中“i”是俄文中“與”的意思。米格設計局是蘇聯曆史上唯一一個以兩個人的名字命名的設計局,例如拉沃奇金設計局一開始是由拉沃奇金、哥布諾夫、古德科夫三人合組的,所以早期該設計局的戰鬥機以拉格(LaGG-)命名,但設計局隻挂了拉沃奇金一個人的名字,後來哥布諾夫和古德科夫退出後,其戰鬥機也更名為拉-(La-)。

更為難得的是,在1964年格列維奇以74歲高齡退休後,米高揚親囑米格設計局的下屬,“我們的飛機過去叫米格,現在叫米格,将來永遠還叫米格。”所以後來雖然總設計師幾經更換,“米格”這一命名得以延續,這帶來的巨大的品牌效應和激勵精神不容忽視。

在每一種新機型研發過程中,都會有一種實驗型以I或Ye開頭,定型後再正式編号。例如:

米格-15——I330——米格-17米格-21——Ye-155——米格-23

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出于市場競争的考慮,這一命名規則逐漸被打破。

後綴:P指Poiskovyy,意為搜索,指加裝雷達型;F指Forsirovannyy,意為加力,指使用更大功率的發動機的型号;M指裝備有空空導彈的型号;SM指高空型;SN指對地攻擊型;B指Bombardirovshti,意為轟炸機,指轟炸型。

簡介

老”支點”曆史

最初的“米格-29K”(米格設計局的設計代号為9-31)是為了滿足前蘇聯海軍的需要而設計的,西方曾稱之為“紅色F/A-18”,是一種中型多用途戰術飛機,它作為更大型的單座艦載戰鬥機“蘇-27K”(即“蘇-33”,西方曾視“蘇-27K”為“紅色雄貓”)的補充。此型“米格-29K”是“米格-29M”(9-15)多用途戰鬥機的海軍派生型。“米格-29M”于1986年4月25日首飛,它裝備有全新的航電設備和“甲蟲”雷達,使用了新型的锂-鎂合金和複合材料以減輕重量,簡化制造工藝,增加飛機的内部可用空間。原型“米格-29”的邊條翼上的輔助進氣道被取消,而較為單薄的邊條翼内裝滿燃油,這一項就增加了1250千克的載油量。另外在重新設計的機背内也增加了結構油箱。“米格-29M”最大起飛重量比基本型“米格-29”(9-12)明顯增加,這就需要提高起落架的強度,并增加兩個阻力傘以減少着陸滑跑距離。差強人意的是,盡管使用了大量锂鎂合金,卻并未達到期望的減重效果,反而出現了疲勞強度和結構強度上的問題。

在“米格-29M”的基礎上,9-31型“米格-29K”的翼展增加,翼面積由原來的38米。相應提高到42米。主翼可由液壓系統自動折疊,較為複雜的雙縫襟翼面積增大。此外,水平安定面面積增加,前緣增加鋸齒。飛機起落架得到進一步加強,前輪可進行90度的轉向,以方便在航母甲闆上作業。增加了着陸攔阻鈎,并為着陸鈎增加了照明裝置(以讓艦上人員看清是否放下着陸鈎)。中央結構油箱和機體載荷段得到了極大加強,因為這些結構同着陸鈎和主起落架支柱連接。“米格-29K”采用了提高抗腐蝕性的海軍型RD-33K發動機,并且增加了一個可折疊的空中受油裝置。機上還可安裝一個三色滑行燈,以便當夜間飛機在滑行道上滑行時顯示出其具體位置,并可讓着陸引導員在夜間判斷其着陸速度。生産型“米格-29K”裝備全自動的航母輔助降落系統,與航母上的設施配套使用。

該型機裝備了一種較特殊的彈射救生系統,在一些飛行的關鍵階段具備自動彈射功能,并且當飛行員不得不在航母附近彈射時确保飛行員和飛機都不會撞到航母。“米格-29K”原型機于1988年6月23日進行了首飛。到1991年為止,米格公司制造了5架9-31型“米格-29K”的機體(2架用于試飛,3架用于地面測試),并在1989~1991年進行了廣泛的試驗,包括導彈發射。1989年11月1日,“米格-29K”進行了首次着艦試驗,安全降落到“第比利斯”号(“庫茲涅佐夫”号)航母上。

“第比利斯”号航母及其3艘被取消的姊妹艦最初計劃搭載12架“蘇-27K’和16架“米格-29K”戰鬥機。這樣就比單獨搭載“蘇-27K”戰鬥機具備更靈活的多任務能力。前蘇聯海軍曾計劃使用“米格-29K”用于點防禦、快速截擊、反艦作戰和空對地任務,而“蘇-27K”則依靠其大航程、高續航力來完成遠程防空和奪取并保持制空權任務。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隻剩下“庫茲涅佐夫”号航母。當初很多将軍希望該航母隻裝備40架“米格-29K”,但是令人失望的是該型飛機計劃被撤銷了,而“蘇-27K”卻被保留下來。

中型航母成全米格

“米格-29K”能夠落戶印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印度引進俄羅斯海軍前“戈爾什科夫”号航母決定的。印度擁有一支曆史悠久的海軍艦載航空兵部隊。1961年印度海軍引進了英國退役航母“大力神”号,并更名為“維克蘭特”号航母,一直使用到1997年1月;1986年,印度海軍引進了另外一艘退役英國航母“競技神”号,更名為“維拉特”号。這樣,1997年以前印度就擁有兩艘航母。最初印度海軍艦載機主要使用英國的“海鷹”戰鬥轟炸機和法國的“貿易風”反潛機,從1984年開始,更換為“海鹞”戰鬥機。

“維克蘭特”号退役後,印度海軍僅剩下一艘航母。要保證印度海軍随時有一艘航母可用于作戰值班,其航母數量需要維持在最低兩艘的水平。為此,印度海軍必須再購置至少一艘航母填補空白,最終目标擁有3艘航母,使印度海軍可以同時應付印度洋和其他地區可能發生的危機。實際上,印度已早有準備。1989年印度媒體就曝光,印海軍打算由該國公司建造一艘排水量17000噸的“防空艦”(ADS),可攜帶12~15架戰鬥機。1999年,印度重新設計了該型“防空艦”,排水量增加到24000噸,後來又達到了28000噸,而到了2002年,排水量最終增加到32000~37500噸,可攜帶20多架戰鬥機。

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高齡的“維拉特”号航母也支撐不到印度國産“防空艦”服役之時了,必須有新型航母來代替這艘大多數時間都在船塢裡面維修的航母。

1994年,印度開始同俄羅斯談判引進“基輔”級“戈爾什科夫”号航母,它可攜帶垂直起降型的“雅克-38”戰鬥機和SSM反艦導彈。該型航母于1991年被封存,後來一場大火又讓它雪上加霜。印度打算将這艘航母改裝為傳統的STOBAR(短距起降、正常回收)航母,采用滑躍起飛和攔阻索技術,使其成為俄羅斯“庫茲涅佐夫”号航母的縮小版,滿載排水量達到45200噸,可攜帶20~36架飛機,改裝後壽命為20-40年。

1998年,印度和俄羅斯達成原則上一緻,俄羅斯同意将“戈爾什科夫”号的航母空船體免費贈送給印度,但是必須由印度投資讓俄羅斯國防工業部門改裝、翻修該型航母,并且要購買俄羅斯艦載機。當時計劃需要大約6.5億美元進行全艦的改裝和翻新,另外印度将購買40架“米格-29K”-2002型艦載機,并保留追加26架訂單的權利。這樣印度有可能購買總數多達60~100架的“米格-29K”戰鬥機裝備“戈爾什科夫”号和最多4艘該國制造的“防空艦”。印度國防部長喬治·費爾南多斯曾承認這宗買賣1999年1月11日就達成了初步一緻,但是具體細節和價格的商定又花費了5年的時間。

2004年1月20日,經過7年艱難地談判,印度最終得到了前蘇聯海軍的“戈爾什科夫”号航母和一個中隊的“米格-29K”艦載機。這種艦載機是“米格·29”“支點”家族的最新型号,合同總價值16億美元。然而,“米格-29K”能夠中标,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戈爾什科夫”号較小的排水量。因為此前印度空軍已經吃夠了“米格-29”的苦,裝備印度空軍3個中隊的“米格-29A”和“米格-29B”飛機可靠性不佳、維修間隔過短。但是俄羅斯答應幫助印度在國内建立一個米格戰鬥機的維修中心,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印度對米格飛機可靠性的顧慮。況且,“米格-29K”是俄羅斯惟一适合裝備這種中型航母的艦載機。

根據計劃,改裝工作将持續兩年半,緊接着進行為期6個月的海試,印度海軍的目标是到2008年前,該航母達到初始作戰任務能力。與艦體改裝有關的費用大約是總數16億美元的一半,其馀的資金都花費在“米格-29K”戰鬥機和“卡-28”、“卡-31”反潛及預警直升機上了。

有人認為這是蘇霍伊設計局政治優勢的體現,但是也有人認為這表明這艘航母将主要用于艦隊防空作戰。實際上,“蘇-27K”當初是對“側衛”家族進行了較為簡單改進的機型,而多任務型“米格-29K”則是“支點”家族的一種新型号。眼看米格設計局投入的大量資金和心血要付諸東流時,印度出于本國海軍需要,開始考察艦載“米格-29K”,使該機出現轉機。為了支持“米格-29K”的宣傳和發展,兩架9-31型“米格-29K”原型機重返藍天。312号機于1999年重返藍天,而第一架原型機311号機緊跟着于2000年進行了試飛。但很明顯,最初的9-31型不會簡單的投入生産,因為它無法滿足印度海軍的胃口。

新“支點”獲得重生

為滿足印度海軍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獲勝,米格設計局考慮過多種改進型“米格-29K”的方案。最初打算在“米格-29SMT”(9-17)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其設計編号為“米格-29MTK”(9-17K)。它很可能是以現有的“米格-29”機體改進的,主要方面包括:主翼改為可折疊機翼,增加雙開縫式襟翼,裝備了其他适應艦載操作的設備。但後來米格公司主動放棄了這種方案。主要是因為有些“浮腫”的MTK型号對于艦載使用來說過重了,尤其是在“戈爾什科夫”号相對窄小的甲闆上。

随後,印度的注意力轉移到一種被稱為“米格-29K”-2002的方案。2001年2月10日,有報道稱印度和俄羅斯已經準備簽約,購買25~28架“米格-29K”2002。這種方案在米格公司内部編号為9-41,或稱出口型“米格-29K”。米格公司宣稱此機型領先9-31兩代的水平。

9-41型“米格-29K”的改進是在9-31機體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重量更輕一些,并且有一個“縮水”的外形尺寸,以适應印度海軍“以最小的外形最充分利用‘戈爾什科夫’号航母”的需求。米格公司最初曾考慮使用鴨翼和推力矢量發動機,但是為了确保按時交付,後來打消了這個念頭。該型機将主翼折疊軸進一步向舷内側移動,并且設計了可折疊的水平尾翼和一個可折疊的雷達整流罩,以進一步減少飛機的儲存空間。其起落架得到進一步加強,以适應大約20000千克的起飛重量和以更大的重量着艦,全新發展的燃料應急投放系統允許飛機即便是剛剛滿載起飛後旋即着艦的要求。

該項目的主任設計師聲稱,這批飛機是“以最初的‘米格-29K’的機體為基礎,但是沒有使用價格昂貴的焊接鋁-锂合金整體油箱和前機身,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進的鋁合金,它具有更好的抗腐蝕能力。相對于‘米格-29SMT’(9-17),新型飛機能夠攜帶更多的燃油,結構強度更大,而重量更小。”也就是說,焊接的鋁一锂合金結構油箱被替換後,飛機載油量反而增加了。基本型“米格一29”可攜帶3200千克燃油,而9-31型可攜帶4400千克,最新的9-41可攜帶5100千克。

與此同時,“米格-29K”的雙座教練型“米格-29KUB”(9-47)也在同步發展中,其起飛重量和着陸重量同戰鬥型相同,但教練機的載油量減少8%,作戰半徑相應下降7%~10%。兩種新型艦載機的機翼和尾翼相同,而且都裝備了全任務航電設備和武器裝備。兩種機型都具有空中加油能力,使用一個位于機頭左前方可伸縮的受油探管進行空中加油。“米格-29K”可加裝空中加油吊艙作為加油機,實施“夥伴加油”。而雙座型機還可實施其他作戰任務,例如防空壓制、偵察、空中早期預警或者電子戰等,其後座軍官可作為武器系統操縱官。

高技術提升性能

在2004年俄印簽訂協議前,米格設計局就将其兩架“米格-29K”原型機中的一架派往茹可夫斯基試飛研究院,在那裡進行改裝,并作為為印度海軍研制的“米格-29K”的原型機。據報道,米格設計局将在其試驗工廠再制造3架“米格-29K”飛機。當“戈爾什科夫”号航母改裝完畢并可進行海試時,米格設計局将擁有5架“米格-29K”(4架單座型和一架雙座型)可以使用。

新型飛機的座艙将采用一平三下的顯示器布局形式(另有資料說一平兩下),采用新型廣角平顯,具備更多功能。3個大尺寸、多用途液晶顯示器(最初用于SMT升級)使該型機的顯示設備達到同期西方三代半戰鬥機的水平。飛機将具備比9-31型更強大的HOTAS(手不離杆)操縱能力。

新型雷達要比初期的“甲蟲”雷達(重250千克)輕70千克。“甲蟲-M”的最大探測距離是原型雷達的1.5倍(對雷達反射截面積3米:的空中目标發現距離為120千米)。“甲蟲-M”雷達在地圖測繪模式下的分辨率為5米。盡管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進設計,但印度海軍仍然渴望“米格-29K”裝備N-011“雪豹”相控陣雷達(該型雷達已經裝備到最新型的“蘇-30MKI”上了,代替原來的N-010“甲蟲-M”雷達)。

印度十分重視機載雷達。為了在這方面給俄羅斯施壓,印度可謂是不擇手段。包括航母和16架“米格-29K”(含4架雙座教練型)艦載機在内的整個合同本應于2003年11月簽訂,但是一直拖到次年1月,據印度方面資料稱是因為一些“技術問題”,主要是圍繞雷達展開的。印度政府不小心“洩漏”了一個情報——印度海軍将可能選擇法國“陣風M”作為其艦載機,從而放棄“米格-29K”,并且首批8架訂單已經在考慮之中。其實這主要是想向俄羅斯方面施加壓力,迫其在有關機載雷達型号的談判上讓步。

共發展以圖雙赢

合同最終于2004年1月20号簽訂,它規定米格集團将在2007-2008年之間(合同簽署後36-52個月之間)提供12架“米格-29K”(9-41)型戰鬥機和4架“米格-29KUB”(9-47)雙座教練機,并提供飛行員和裝備維護人員的訓練、支援系統,包括模拟器和交互式地面和海基訓練系統。作為整個交易的一部分,米格将同時培訓12名可在“戈爾什科夫”号航母上起降的印度飛行教官。合同還規定俄方将提供一套後勤支援系統,這将大大減少維護小時數并且提高出勤率。新型系統将充分利用已經在印度建立的“米格-29”支援體系,同時還會包括一套自動備用記錄儀。

一組經驗豐富的印度海軍飛行員已經對俄羅斯的飛機進行了評價試飛,他們将全程參與整個項目。其他一些飛行員要先分到印度空軍的“米格-21”比斯飛機中隊進行體驗飛行,以熟悉俄式風格的航電系統,然後再到“米格-29”中隊改飛“支點”,獲得更多經驗。當俄羅斯的“米格-29K”交貨後,印度海軍可以保證有一支高質量的飛行員隊伍勝任駕馭這種飛機的任務。合同還包括到2015年前,印度保留再引進30架飛機的權利。這樣就可以組建第二個“米格-29K”中隊用于正在本國船廠制造的“防空艦”。還有消息來源稱最終俄羅斯将交付總數高達60架的“米格-29K”戰鬥機和“米格-29KUB”教練機。在即将交付的“米格-29K”的基礎上,一種經過進一步改進的“米格-29K”可能提供給印度,以供其本國的“防空艦”使用。該型機可能裝備鴨翼和功率更強大的RD-133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可能裝備三維矢量推力噴管,并已經由“米格-29OVT”(OVT為改變推力矢量的俄文首字母縮寫)進行了測試,此架飛機由第6架“米-29M”原型機改裝而來,裝有翼尖發射導軌,用于發射近程空空導彈,該型裝置可能也用于改進後的“米格-29K”。但是有人認為矢量推力噴管的使用使其推力下降,從而難以适應艦載使用。

而米格公司通過“米格-29K”項目,終于使公司的經營情況出現轉機。為完成這批飛機的生産,米格公司已經将生産線改裝完畢。早先有報道稱米格公司自己工廠的技術工人由于長期沒有工作幹,流失嚴重,無法完成任務,不得不分頭在諾夫格羅德等地的工廠進行,甚至要由伊爾庫茨克飛機制造聯合體來承擔。而據米格公司說,改進後的這條生産線是俄羅斯最先進的,完全可以完成任務。

此外,米格公司正在發展“米格-29K”的陸基對應型号,用于進一步擴大出口範圍。陸基單座型即為衆所周知的“米格-29M1”,而雙座型則是“米格-29M2”(有時稱為“米格-29M”RCA)。這些飛機将采用海軍型的基本機體,但是起落架更輕一些,并且以減速闆代替着艦鈎。折疊翼将得到保留,如果用戶需要,可自行鎖定機翼。最初米格公司就曾打算以此型飛機競争印度空軍的多用途飛機計劃,而且完全可以參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戰鬥機計劃的競争。

設計特點

航電

9-41型“米格-29K”将使用三馀度數字電傳操縱系統,在所有三個通道中都采用多冗馀度設計,此外在翻滾和偏航通道還有機械操縱系統備份。在基本型9-31上用于模拟一數字飛行控制系統的控制律将會得到保留,這将讓新型飛機保留原“米格-29K”出色的進場着陸品質。

新型飛機的座艙将采用一平三下的顯示器布局形式(另有資料說一平兩下),采用新型廣角平顯,具備更多功能。3個大尺寸、多用途液晶顯示器(最初用于SMT升級)使該型機的顯示設備達到同期西方三代半戰鬥機的水平。飛機将具備比9-31型更強大的HOTAS(手不離杆)操縱能力。

“米格-29K”的航電設備是以MlL-STD-1553B數據總線為基礎的。機載計算機控制系統的核心設備将全部由俄羅斯制造,它包括一部中央處理器,4個目标指示系統(雷達、電視、紅外、頭盔顯示器)和一個平視顯示器。該機還将采用一些法國和印度公司生産的航電設備,而且一些設備可能和印度空軍的“蘇-30MKI”和升級型“米格-21”-93比斯型能夠通用。新型航電設備要比9-31型上15年前的航電設備更緊湊、耐用。因為這些設備占用的空間大幅度減少,所以飛機可以增加650千克的燃油。新飛機使用了曾在9-31型“米格-29K”和“米格-29M”型飛機上進行測試的SUV.29M型武器管理系統、RLPK-29UM系統、“甲蟲-M”脈沖多普勒多模式雷達以及改進型OEPNK-29M電子-光學導航攻擊系統(包括激光測距儀、IR/TV傳感器和頭盔瞄準具)。

雷達

“甲蟲-M”雷達是俄羅斯第一種具備數字信号處理器的戰鬥機機載雷達。它采用了全新的處理器,其軟件也是全新的,但是仍然保留了最初的N-010“甲蟲一M”雷達直徑688毫米的機械掃描平面裂縫天線和發射機,新型雷達要比初期的“甲蟲”雷達(重250千克)輕70千克。“甲蟲-M”的最大探測距離是原型雷達的1.5倍(對雷達反射截面積3米:的空中目标發現距離為120千米),可以邊跟蹤邊掃描模式工作,同時跟蹤20批空中目标,并且攻擊其中4個目标。雷達的掃描扇區很大,其方位角範圍為±85度,高低角範圍為土60度。雷達具備地形跟蹤、地面目标的精确定位和高精度地圖等模式。“甲蟲-M”雷達在地圖測繪模式下的分辨率為5米。将會提高到3米,未來将進一步提高到1米。此外,這種新型雷達還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無故障工作時間為150~200小時。盡管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進設計,但印度海軍仍然渴望“米格-29K”裝備N-011“雪豹”相控陣雷達(該型雷達已經裝備到最新型的“蘇-30MKI”上了,代替原來的N-010“甲蟲-M”雷達)。“雪豹”雷達使用了相控陣天線進行波束掃描,如果發展與之适應的小型天線,并進行相應的測試,該雷達則可安裝在“米格.29K”上。此外,“甲蟲-M”雷達還有一種采用被動相控陣天線的型号,它的自動跟蹤目标數和攻擊目标數都要比采用平面裂縫天線的型号要好,未來該型雷達可能安裝在“米格-29K”的生産型号上。

發動機

9-41和9-47型機使用兩台克裡莫夫設計局的RD-33-3M型渦輪風扇發動機,其單台最大推力5噸(另有資料稱5.1噸),加力推力8.4噸,在緊急情況下可短時達到8.7噸。另有報道稱生産型9-41可能會使用更新型的RD-33-10M發動機,其加力推力猛增到10.5噸。發動機将使用全權數字發動機控制(FADEC)模式,采用無煙燃燒室和一種新型的抗腐蝕蒙皮,大修時間增加到1000小時,是基本型的近3倍。最新的發動機将允許飛機攜帶5.5噸武器載荷,以22400千克的最大起飛重量起飛。

武器

“米格-29K”能夠攜帶各類武器裝備,包括8種空空導彈、25種空對面武器。盡管它的首選武器是俄羅斯裝備,但是同樣可以采用西方武器。米格公司保證,其通過“米格-AT”和“米格-21”-93項目已經積累了大量将西方武器融合到俄制系統中的經驗,因此“米格-29K”使用西方武器将不存在問題。綜合武器選擇面闆将允許飛行員在同一次攻擊中使用一種以上類型的武器。遠程的R-77和近距格鬥型R-73RDM2空空導彈已經同Kh-31A2反艦導彈一同進行過發射試驗。下一步的武器測試将包括亞音速Kh-35、超音速的“氖”導彈以及印度該國的“布拉莫斯”反艦導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