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華人

緬甸華人

移居緬甸的華人
緬甸與中國毗鄰,兩國的共同邊界綿延2,171公裡。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即組成商隊,跋山涉水,進行物物交換的貿易活動。由于古時兩國分界并不明确,雲南與八莫間的陸上貿易,導緻了“山地中國人”(Mountain Chinese)季節性地移居緬甸。[2]
    中文名:緬甸華人 外文名: Burma Chinese 别名: 性 質:族群 政治地位: 商業活動

緬甸聯邦

緬甸(Burma,Myanmar),全稱緬甸聯邦,位于中南半島的西北部,與中國、印度、泰國、老撾、孟加拉等國接壤。緬甸全國面積676,581平方公裡,在東南亞僅次于印度尼西亞而居第二位。

緬甸是中南半島曆史悠久的國家之一,早在兩千年前就出現了早期國家,11世紀時形成了統一的封建國家-蒲甘王朝。它的封建社會延續800多年。19世紀時,英國在1824年,1852年,1885年先後發動三次英緬戰争,把緬甸變為它的殖民地。緬甸人民經過長期鬥争,于1948年1月4日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

獨立以來,緬甸政治體制幾經變遷。1948年到1962年基本上實行資本主義的多黨議會制度;1962年3月尼溫将軍通過政變上台,建立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1974年1月正式改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緬甸發生劇烈動蕩,軍人于9月18日接管政權,改名緬甸聯邦。1990年5月舉行大選,以翁山素季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勝,但軍人政治堅持先制定憲法,再移交權力,至今仍掌政權。

由于緬甸國内政局長期不穩定,1962年以來經濟發展緩慢,現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緬甸人口約4210萬,估計1990年的平均國民生産總值約200美元。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又以水稻生産為主,農業産值占國民生産總值的46.6%;加工制造業僅占9.2%。主要出口産品是大米、豆類等農産品、柚木硬木等林産品和錫、鋅、珠寶玉石等礦産品。進出口總值約在10億美元上下。

緬甸是一個多元民族國家。有緬族、孟族、撣族、克倫族、克欽族等40多個民族。緬族占總人口的4,500萬之68%。全國88%以上居民信奉佛教,基督教約100萬,伊斯蘭教徒則超過100萬。根據1994年的人口統計,1,101,314人(包括果敢地區及果敢族)占總人口3%。

華人移民

緬甸與中國毗鄰,兩國的共同邊界綿延2,171公裡。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即組成商隊,跋山涉水,進行物物交換的貿易活動。由于古時兩國分界并不明确,雲南與八莫間的陸上貿易,導緻了“山地中國人”(Mountain Chinese)季節性地移居緬甸。這些中國人與後來從海路來的廣府人及福建人有所不同。

首批定居緬甸的華人,據說是在幾個世紀前移入緬北克欽邦(Kachin State)附近山區的玉石商人。他們是從雲南省移入。1861年,第一個廣東籍商人經新加坡來到緬甸曼德勒王朝古都。不過,大規模移民潮則是發生在1885年英國侵占了整個緬甸,并把它并入成為印度的一個省後的事,其後,大規模華人通過海峽殖民地,由海路移民緬甸。

緬甸華人移民在1930年代人數激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華人人數已達19萬4千至3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他們創辦華文報章、華校、并設立社團。1950年,仰光有4家華文日報、3家周刊、而全緬甸也有超過200所學校。

緬甸境内還有其它不同的華人族群,有所謂果敢華人(Kokang Chinese),回教華人(Panthays)以及國共内戰期間被擊敗的國民黨部隊。果敢華人并不是移民,他們清一色是雲南人,世代居住在中緬邊界的果敢地區,由于1897年2月4日簽訂的《中英條約》,清廷把果敢割讓給英國,這些原屬中國人的果敢華人都自動變成了緬甸的本土少數民族。

回教華人據說是忽必烈部隊中阿拉伯人及鞑靼人的後裔,原來定居于雲南西部的大理,與當地婦女通婚。1855年,這批回教華人背叛清廷,慘遭清廷大軍屠殺,許多劫後餘生者,翻山越嶺,逃到緬甸東北部的撣邦定居。

1962年,尼溫将軍發動政變,随即宣布緬甸為社會主義國家,由軍人掌政。1963至1967年間,有超過30萬印度人與10萬華人離境,所有印度人與華人創辦的學校及報紙都被迫關閉。華人大多移居泰國、新加坡、澳洲與南加利福尼亞州。

1982年,緬甸政府通過新公民權法,歧視外籍人,使華人難以立足,于是又掀起另一股離境浪潮,許多人移居台灣、香港、澳洲與美洲。

華族社區

緬甸華族社群,聚居在不同的社區。在仰光等城市,華人人口以廣府人和福建人為主,他們多數經營小生意;有些則與新加坡、香港與台灣資本家投資較大的聯營企業。果敢華人與回教徒華人,則聚居在中緬邊區。但自1989年停火令生效後,他們也到仰光、曼德勒及其它城市投資。

到了1990年代,成千上萬的雲南人持假身份證湧入北緬城市,購買産業或營業謀生,改變了北方人口的平衡狀态。

經濟活動

聚居在城市裡的廣府人和福建人,他們多數經營小生意;有些則與來自新加坡、香港及台灣的投資者聯營較大的企業。1988年以來,緬甸緻力于推行開放的市場經濟,華人充分利用這一契機,紛紛增加投資或擴大商業活動。例如,仰光最大的超級市場是華人經營的。

1990年代從通過假身份湧入緬北城市的雲南人,常與果敢華人合作經商,後者是真正緬甸人,會說雲南方言,他們曆代在緬北克欽邦(Kachin State)附近的山區居住,從事玉石的開采、種植鴉片與茶葉。果敢華人現在也到緬北曼德勒經商,包括做珠寶、玉石與販毒的生意。這些龐大的販毒利潤經過清洗後,用來投資地産,使當地地産價格爆漲,引起緬甸人不滿,種族關系因而緊張。

回教徒華人亦多從事商業活動,而且是一流的趕驢好手,也專于走私鴉片。

政治地位

獨立前,華人曾經出掌國家要職,例如李遐養爵士榮任巴特勒(Harcourt Butler)爵士與英尼斯(CharlesInnes)爵士當政時出任農林部長。李氏祖籍廣東台山,緬甸土生,曾留學英國,執業律師;還有木匠阿灼,原名曹鸾翔,初抵緬甸時一貧如冼,但後來卻成了著名的承包商,被委為立法委員。1948年緬甸獨立後,政府推行國有化與本土化政策,華人不再享有政治地位。

1964年緬甸推行國有化運動,許多華裔商人被迫離開緬甸,華人創辦的學校與報社都被迫關閉。1967年6月,緬甸還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排華暴亂,憤怒的暴民在仰光唐人街殺人放火,華人商店與住家被掠奪一空,許多華人丢了性命。暴亂蹂躏了好幾個城市。

由于緬甸推行歸化政策,職業限制政策,又取締華校與華文報刊,使華人謀生困難,紛紛加入緬籍。但緬甸的法律很嚴,隻有那些在第一次英緬戰争(1824)爆發前在緬甸居住的家庭成員才能取得公民權,其他人隻能申請特别外人登記卡。登記卡持有人可以居住在緬甸,但不能享有與土著同等的權利。許多華人乃花錢買公民權證書。至今沒有加入緬籍的華人不到10%。

緬甸華人作為一個種族集團,并不像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那樣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在緬王時代,他們是純粹的商人,在英國殖民時代亦如此。但由于在戰前殖民政府推行種族代議制,所以在仰光市議會裡有一兩個華人代表。在二戰期間,一些華裔特别是混血兒,積極同緬甸各族一起共同抗日,因此戰後當上公務員、技術員、醫生、軍官,但參政的華人仍鳳毛麟角。1962年奈溫軍人政權上台後,華人從政受到限制。奈溫(秀貌)本人是混血華裔,其他還有革命委員會第二号人物兼國防軍副總參謀長昂季(陳天旺)、原緬甸總統山友(SanYu)、奈溫政權的功臣礦業部長尼尼博士、教育部長陳友才……等。華人對緬甸經濟的貢獻是很大的,華人利用自己的海外通商網絡,幫助政府促銷農産品。50年代中,華人響應政府的号召,把進出口的大部分讓出來給緬甸人經營,自己從商業轉向工業,開辟了新型工業發展的新紀元,維護了民族團結。

吳敏素在《工商業中的緬甸人》一文中曾指出:“戰後緬甸工業發展是由華僑完成的。”1962年,緬甸國防軍副總參謀長兼陸軍總司令昂季準将在新年賀詞中說道:“我們對居住在緬甸的中國人,對他們一百幾十年來對緬甸經濟建設作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估。他們生于斯、長于斯、工作建設于斯。因此,我們從來不把居住在緬甸的中國人當做普通的外國人看待。”

70年代中,緬甸放寬公民出國打工的限制,華人為緬甸創收了不少外彙,并進口了不少汽車和生産設備。1989年緬甸改革開放以後,華人在中緬邊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有今天的繁榮,離不開華人的作用。

今天的華人社會已與往日不同。緬甸華人本身變了,外國環境也在變。在一些人眼裡,華人和緬甸人根本沒有什麼區别,膚色和長相大同小異,風俗習慣也已毫無差别。華人家庭一般比較富裕,幾乎都有汽車,有些甚至有兩三部。他們勤快,會賺錢,受到善待。緬甸對外開放以後,利用中國大陸、港、澳、台和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華人資金發展經濟的心情非常迫切,随着其他國家、地區華人資金的流入,緬甸華人的社會經濟地位也相應提高。

随着形勢的發展,緬甸已放寬了對華文教育的管制。在緬甸實行對外開放10周年之際,中文報紙《緬甸華報》在仰光出版發行,這是30多年來緬甸首次出版發行中文報紙。作為緬甸權力核心的“戰略研究中心”向華人提出:“你們要有思想準備,要是把‘華僑中學’交還給你們,你們要做什麼?”

族群認同

緬甸華人是複雜的群體。居住在緬甸境内的雲南人與果敢華人,回教徒華人,由于身處中緬邊境,不受仰光中央政權的控制,因此同化程度很低,基本上族群認同仍很強。

至于居住在城市的華人,尤其是那些與異族通婚的華人,與其他緬甸人很難區分。緬華大部分在語言、習俗上已緬化,隻會說緬語而不會說華語的緬甸華人相當普遍。不過,緬華大都仍喜在住家貼上紅對聯或在家裡設置神龛;而且在生意的聯系上,仍然表現出族群的認同。

華文報章

緬甸華報(Myamar Morning Post)

創刊于1998年11月4日,編輯部設在仰光36條街212号(A)2樓。每逢星期三出版,每期14版,彩色封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