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裡亞特人

布裡亞特人

蒙古族支系

布裡亞特人(英語:Buryats 俄語:Буряты),蒙古人的一支,屬蒙古人種西伯利亞類型,又稱“布裡亞特蒙古人”,也叫布拉特人。布裡亞特人總人口約43.6萬,現主要分布在俄羅斯、蒙古國和中國的一些地方。其中,俄羅斯有42萬多人,蒙古國有4萬多人,中國有近8000人。俄羅斯境内的布裡亞特人主要分布在俄羅斯聯邦的布裡亞特自治共和國,部分分布在赤塔、伊爾庫茨克等地,是西伯利亞地區較大的少數民族之一。

    中文名:布裡亞特人 外文名:Buryats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 歸屬:蒙古族 分布地區:主要分布在俄羅斯、蒙古國和中國 人口數目:43.6萬 語言:布裡亞特語 宗教:傳統薩滿教,喇嘛教,東正教

民族曆史

布裡亞特民族從種族上是厄魯特蒙古人近支。其祖先原遊牧于外貝加爾地區,後來向北發展到葉尼塞河與勒拿河之間地區,與當地居民混合而形成現代的布裡亞特人。

布裡亞

特人的遠祖可追溯為新石器時代就已分布在貝加爾湖沿岸的居民。20世紀20年代以來,多由遊牧轉為定居。傳統的住屋是圓錐形的氈制蒙古包,西部地區已轉入定居的農民則住壁桁式的木架帳篷。穿着與蒙古人類似,男女都穿右開襟的豎領長皮袍,束寬腰帶,穿翹頭氈靴。布裡亞特人是13~14世紀進入貝加爾湖地區的蒙古部落與當地居民混合而成的,其民族形成過程在17世紀基本完成。17世紀布裡亞特人的土地并入俄國。

最早提及布裡亞特人的是《蒙古秘史》,布裡亞特人是術赤降服的一林木中百姓部落,名為“不裡牙惕”。據史料記載,1207年,成吉思汗命兒子術赤率軍西征,布裡亞特部遂成部屬。到蒙古帝國時代,被蒙古化,說蒙古語。

他們很可能就是古書所說的“扶餘”,而且其

發源地不一定離蒙古語族的祖先——東胡鮮卑族的發源地近。因此,其語言不太可能和蒙古語言相近。而它的鄰居很可能是丁零,柯爾克孜,古衛拉特,古布裡亞特人有二支,一支東遷成為高句麗、百濟與大和族,另一支成為“東芬人”,也就是俄羅斯聯邦科米,烏德穆爾特人,馬裡人,卡累利阿人,以及芬蘭的拉普人或薩米人,還有芬人的親戚薩摩耶特人,也就是“納乃特”人。東芬人的基因人與布裡亞特人接近,與馬劄兒人不接近,他們是說蒙古語言、但與中央蒙古文化認同極為不同的群體。他們的摔跤是高麗式,與日本的相撲接近,與突厥-蒙古的摔跤并不相似。

13~14世紀時,他們又吸收了一些北方蒙古部落的成分。17世紀,由貝加爾湖西岸的布拉加特人、埃希裡特人、杭戈多爾人與東岸的霍林人等相結合,形成布裡亞特部族。

在元代,蒙古人把他們納入草原封建帝國的政治系

統内。歸嵿北行省管理,元代的大可汗把黃金家族中的小汗派到那裡行政,并傳授先進的草原封建社會或中原的生産技術,使森林中部落人口不減反增,成為一個新的蒙古人口殖民區,成為蒙古共同文化圈的一部分,已經具有行政單位的性質,漸清代在恰克圖條約歸俄羅斯,是西伯利亞較俄化的部落。後來成為泛蒙古主義的支持者之一。中國的布裡亞特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區,人數不多。其民族形成過程在17世紀基本完成。

萬曆三十四年,俄國人便侵入巴拉賓草原,此後數十年間,從塔拉地區到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流域,沙俄人一次次的蠶食鲸吞,在各處要害建立城堡,并不斷派出使團到蒙古各部遊說,企圖勸說他們歸順俄國,同時還四處收集蒙古各部及明朝的情報。

萬曆四十七年,俄國人建立了葉尼塞斯克,崇祯元年,又建立克拉斯諾雅爾斯克,此後兩個入侵方向,向南,還有向東。

南向的漠北草原為額魯特部與喀爾喀蒙古居住,各部人口衆多,對沙俄種種意圖懷有強烈的抵觸,喀爾喀蒙古所屬的土謝圖汗、車臣汗二部首領,還曾多次派人到莫斯科交涉,沙俄的南下意圖受阻,便将目标朝向東面。

崇祯十一年,俄國人建立了雅庫茨克督軍府,哥薩克征服勒拿河周邊大片地區,又在貝加爾湖之西建了伊爾庫茨克,在湖的四面強占牧場,建立堡寨,并與駐牧貝加爾湖以東的布利亞特蒙古各部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從崇祯四年起打得難分難解,約經過二十五年的戰争,布裡亞特人會被完全壓服,臣服于俄國,部分布利亞特人向南移入喀爾喀領地。

1631年,俄羅斯人到達葉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遊,立即與布裡亞特人發生沖突。經過25年的戰争,布裡亞特人被完全壓服,才臣服于俄國。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國到底,向南移入喀爾喀領地。另外一部分布裡亞特人,當清軍在黑龍江以西打敗俄國人時投向中國,被賜名“巴爾虎人”,編入八旗,并安置在呼倫貝爾地區。

17世紀中葉,布裡亞特人的父系氏族制度解體,早期封建生産關系開始發展,但長期保留着血族複仇、氏族互助等習俗。

17世紀末,其住地被沙俄兼并,俄羅斯布裡亞特人曾多次起義反抗。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白匪被蘇聯紅軍擊潰,退到俄羅斯布裡亞特地區頑抗,到處搶劫牛羊和财産,綁架男子當兵,當地民不聊生。

為了躲避白匪禍亂,俄羅斯布裡亞特人陸續遷入中國境内,并最終定居在内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境内的錫尼河兩岸。

1918年2月建立蘇維埃政權,同年8月被日軍占領,1919年4月又被俄占領。1920年恢複蘇維埃政權,1921年4月27日和1922年1月9日分别成立了布裡亞特—蒙古自治州和蒙古—布裡亞特自治州。1923年5月30日将上述兩州合并為布裡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屬俄羅斯聯邦。1958年改名為布裡亞特自治共和國。俄羅斯布裡亞特人以畜牧業為主,狩獵和捕魚業也很重要。

社會經濟

17世紀中葉,布裡亞特人父系氏族制度解體,早期封建關系開始發展,但長期保留着血族複仇、氏族互助等殘餘。

19世紀後期,東部地區的布裡亞特人主要從事遊牧業,飼養綿羊、馬和駱駝;西部的多為半遊牧民,兼種少量大麥和黍子,并從事狩獵和捕魚。由于較早掌握了煉鐵技術,制作鐵器是他們的主要手工業。

20世紀20年代以來,多由遊牧轉為定居。傳統的住屋是圓錐形的氈制蒙古包,西部地區已轉入定居的農民則住壁桁式的木架帳篷。穿着與蒙古人類似,男女都穿右開襟的豎領長皮袍,束寬腰帶,穿翹頭氈靴。布裡亞特人以畜牧業為主,狩獵和捕魚業也很重要。

目前居住在俄羅斯的布裡亞特人,至今仍保留着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辟為“民俗文化村”供人參觀,其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與現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築也表現着不同于俄羅斯其他城市的風格。

在中國錫尼河地區生活的布裡亞特人,已先後培育出“錫尼河馬”、“錫尼河牛”等優良畜種,牧業機械化水平堪稱中國牧區之最,家用電器、拖拉機、摩托車等,已十分普遍地進入到他們的生産生活中。每家都有打草設備和農用四輪車,小車有200多台,電視、摩托車和手機已經普及。2005年,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10115元人民币。以社保形式建立了新型牧區合作醫療,91%的布裡亞特牧民參了保。

民族語言

通用布裡亞特語,分東西兩大方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18世紀起使用老蒙文,1931年創制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拼音文字,1938年改用斯拉夫字母。自1939年起使用俄文字母的文字。

布裡亞特蒙古語同普通蒙古語有很大區别。一個是音調不一樣,再一個借用名詞也不一樣。比如:普通蒙古語發“殺”音,布裡亞特蒙古語發“哈”音。普通蒙古語主要借用漢語名詞,布裡亞特蒙古語有一兩千個單詞借用了俄語名詞。

過去,布裡亞特蒙古語中很多生産生活語言借用了俄語名詞,現在借用漢語多一些。比如:電話原來用俄語叫“棋力方”,現在叫電話。

宗教信仰

多信奉傳統薩滿教,東貝加爾湖地區的居民則多信喇嘛教,現名義上信仰東正教,實際上仍保留薩滿教殘餘。錫尼河廟是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在布利亞特族人的村子裡有許多巫師。一些對神的能力了解不深的早期外國傳教士曾悲歎到,這些巫師在行奇功異能方面比他們更有能力。

生活習俗

生活

在俄羅斯布裡亞特共和國有50餘萬俄羅斯布裡亞特人,一些地區至今仍保留着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辟為“民俗文化村”供人參觀,其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與蒙古族相近,建築也表現着不同于俄羅斯其他城市的風格。

布利亞特族與蒙古族有許多相同的特征和習俗,但兩族的曆史和語言各異,從而布利亞特有資格成為一個獨特的民族群體。居住在中國的布利亞特族人是在1917年從俄羅斯移民過來的。 與蒙古族其它的少數民族團體不同,布利亞特族并沒有受到喇嘛教太大的影響。大多數的布利亞特族人崇拜自然和神靈。在布利亞特族人的村子裡有許多巫師。

在生活上,他們較早地開始定居或半定居,房舍多為磚木或土木結構,有的人家還鋪設地闆、瓷磚或地闆革。住屋旁邊,是鐵蓋磚木結構的牲畜棚舍。即使居住蒙古包,包内也是十分清潔,家具齊全,擺放井然有序。幾乎家家都有收錄機、電視機,有的人家還有電冰箱。他們講究生活的舒适,在鐵床或木床上睡眠。他們使用絞肉機做肉類食品,使用牛奶分離器加工奶食品;家家有面包烤爐,烤出的面包色鮮味美,松軟可口。

去布裡亞特蒙古人家裡作客,好客的主人會以奶食品和面包熱情款待您,并在面包上塗抹“希米丹”(稀奶油)和白糖。布裡亞特蒙古人的奶茶與其它地區不同。用壺将磚茶沏成濃漿,開水裝在另一暖瓶中,牛奶單放容器内。喝茶時,将茶漿、開水、牛奶以每個人的習慣兌成不同成色的奶茶,一般不加鹽。用羊肉、羊下水和草原上野韭菜做餡的“布裡亞特包子”香味撲鼻,并成為一道知名的地方風味。

服飾

布裡亞特蒙古人的服飾别具特色,樣式美觀大方。男人春、夏、秋三季頭戴呢子尖頂帽或前進帽,身着長袍,腰束綢帶,足蹬馬靴。女子則頭系綢巾,未婚女子多身穿溜肩式長裙,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身着肩部打褶的長袍。肩部是否打褶,成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标志。兩種袍服均不系腰帶,與常見的蒙古袍樣式相比,别富韻緻。冬季,男女均頭戴尖頂紅纓帽,腳蹬馬靴,身着皮袍或長裙。男子腰束綢帶,女子則在長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外地遊人置身于布裡亞特蒙古人中間,無不對其服飾的藝術性和高超、精湛的剪裁、縫制技術發出由衷的贊歎。

傳統婚禮

布裡亞特人樸實無華,熱情好客。許多布裡亞特人仍保持着較為傳統的生活方式,主要食品自給自足,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小院,種植蔬菜、水果,養着豬、雞等畜禽。一百多年前,布裡亞特女孩最小的十三四歲就結婚,她們要18歲以上才能結婚。

布裡亞特蒙古人的婚禮仍保留着北方遊牧民族古老的傳統風俗。

婚禮大緻分為訂親、送親和結親三個步驟。訂親由男方的使者牽線搭橋。訂親儀式上,女方家長常以假意推辭或一時靜默來考驗對方的智慧,場面诙諧、風趣。女方家長接過男方使者呈獻的“哈達”,即表示應允婚事,男方使者将随身帶來的奶食、糖果鄭重地放入主人家的果盤内,表示兩家已締結“秦晉之好”。此後,男方雙親擇日來女家認親,兩親家母合用羊皮縫被,備兒女新婚之用。

婚禮舉行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舉行隆重的送親儀式,當地人稱“讷利祥”。親朋、村鄰在包外毛氈上圍圈坐定,男的按輩份分長幼坐于東,女的坐于西;兩半圈銜接處,即将出嫁的姑娘衣飾一新,面南而坐,旁有女伴相陪。她們的面前擺放着盒裝的熟羊頭。年長的歌手舉杯祝福,用高亢動聽的歌聲對出嫁的姑娘諄諄叮囑。歌兒結束的時候,人們燃起篝火,圍着火堆翩翩起舞,舞姿奔放,場面熱烈。

翌日清晨,新娘跨上接親使者牽來的駿馬,由十餘名男女青年簇擁着,向男方家馳去,綠野之上蕩起陣陣笑語、串串蹄聲。以馬送親,是牧民的傳統,不論男方家近在咫尺,還是遠隔百裡,都要乘馬相送。伴娘均為已婚婦女。

婚禮的第三部曲是舉行結婚盛典。新郎家原有的舊蒙古包旁,搭起潔白的新包,上系七色彩條,成為草原上特有的洞房。女方送親人擺放完嫁妝後,要舉行“搶枕頭”儀式。女方家四個壯漢,抱着枕頭蹒跚而來。枕頭形狀奇特,兩頭粗細不同,長約一米。男方家四名壯漢迎上前去,将枕頭圍在中間,雙方你拉我拽,互不相讓,圍觀的人們叫好助威,十分熱鬧。難解難分之際,有長者出面勸解,方才罷手,雙方對視一笑,共同将枕頭放于新人的婚床上。

新娘卸下閨妝,換上婦人裝束:頭戴圓筒帽,其上珠玉熠熠閃光;足蹬高筒馬靴,烏黑發亮;婚前梳起的七根發辮合為兩根,分别裝入黑金絲絨縫制的辮套内,其下綴有鑲珠銀鍊。袍肩密褶聳起,腰部纖瘦,裙擺四散,猶如孔雀彩屏半開。盛妝的新娘雍容華貴,豔麗中透出幾分聖潔。此時新郎還在包外幹活,按牧民習俗,新郎被衆人請回後,新娘拜見父老尊長,逐一向人們敬酒。酒過三巡,小夥子們跳起“鷹舞”,摔起蒙古跤,婚禮氣氛達到高潮。

布裡亞特人祈求神靈的方式也很獨特。在土著村附近,記者看到有許多樹上挂着五顔六色的布條,一位村民正站在樹邊,一邊喝酒,一邊往樹上灑酒、挂布條、扔錢币。每逢重大節日以及家庭中有結婚、生子等重要事情時,他們會以這種獨特的祭祀神靈方式,來祈求保佑自己和家庭成員平安、健康、幸福。

相關油畫

從1685年(沙皇費德爾·阿列克賽時代)起,俄羅斯浩裡布裡亞特人開始用狩獵所獲獸皮頂替錢币納稅。遇有不能如期繳納者,俄國官吏竟抓去他們的孩子作為抵押或者搶奪他們的牧場等生息之本。俄羅斯浩裡布裡亞特人無法再忍受以上種種暴行,便由嘎拉朱德姓杜拉巴拉登為首,由十一姓若幹名代表組成了上告(申訴)組,騎着馬。

于1703到達了莫斯科,同年2月25日拜見了沙皇費德爾·阿列克賽,申訴了他們的苦難。沙皇費德爾·阿列克賽看到他們是異地異族之臣民,給予了特赦,于1703年3月22日下令西伯利亞公署,由該署向額日蘇,尼布楚公署長官下令,要他們保證這些臣民在所在地區不再遭受壓迫與刁難。此令于同年5月3日即生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