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

金陵

江蘇省省會
金陵是南京的古稱,也是南京最雅緻的别稱。[1]南京地處長江下遊沿岸,江蘇省西南部,鄰靠安徽省。南京,曆史上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曆史遺存。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相範蠡築城于古長幹裡,後人稱為越城,為南京建城之始。三國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創建明朝,改稱南京,是為南京市名之始。作為長江沿岸港口,南京的城市發展也定位于江濱港口城市,是中國東部地區以電子、汽車、化工為主導産業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中文名:金陵 外文名:Nanjing、Nanking 别名: 地理位置:江蘇省西南部、長江下遊 别稱:金陵、建康、石頭城等 所屬地區:華東地區 下轄地區:11個市轄區 面積:6597平方公裡 人口:818.78萬人(2013年) GDP:8011.78億元人民币(2013年) 著名景點:中山陵、雞鳴寺、閱江樓、玄武湖、夫子廟、紫金山、明孝陵等 市花、市樹:雪松、梅花 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馬鞍國際機場 電話區碼:025 郵編區碼:210000-211000 火車站:南京站、南京南站等 行政類别:地級市 地方方言:南京官話、吳語 車牌代碼:蘇A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最高建築:綠地廣場紫峰大廈(450米) 行政代碼:320100

概述

金陵,南京的别稱。曆史名城南京,在漫長的歲月中曾經有過很多名稱,其中最響亮的名字莫過于“金陵”了。時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緻的别稱。金陵是南京最雅緻而古老的正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其來曆,一般認為因南京鐘山在春秋時稱金陵山而得名。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後,就在今清涼山上修築了一座城邑。因為那時紫金山叫做金陵山,它的餘脈小山都還沒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涼山上,而清涼山當時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為金陵邑。南京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下遊、瀕江近海,是中國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地,地理坐标為北緯31°14″至32°37″,東經118°22″至119°14″,是國務院規劃定位的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門戶城市,也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彙的重要節點城市。

唐代的《建康實錄》明确記有楚威王是“因山立号,置金陵邑”,即用山名作為邑名。由于當年的長江還在清涼山的西麓下流過,金陵邑臨江控淮,形勢十分險要,所以楚威王選在這裡置金陵邑,欲借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金陵邑是南京曆史上年代僅次于越城的第二座古城。從城區結構上看,它貌似小城堡;但從性質講,已和越城迥然不同,它是一座具有行政區治所性質的占城,标志着南京設置行政區劃的開始,也是南京稱為金陵的發端。

名稱由來

而關于“金陵”之名的由來,千百年來有着諸多神秘傳說。當代南京學者、六朝史專家劉宗意等人經多年研究考證,終于揭示其中原委。

因山立号說

這種說法認為,“金陵”原本是鐘山最早的名稱,後來成為南京的地名。

劉宗意指出,陵,作為名詞有二義。一為《說文解字》上講的“大阜”,就是較高的山。二是借用為帝王的墳墓。古人把山陵比作最高統治者,帝王的去世稱為“山陵崩”。帝王墳高起像一座山,建墳往往是在帝王活着的時候,為避不吉,諱稱為陵或山陵。

他介紹,在“因山立号”說中,“金陵”原是山名,“陵”作“山陵”解。金陵,就是現在的鐘山,又稱蔣山、紫金山。《輿地志》說:“蔣山古曰金陵山,縣之名因此山立”。當時很多地方都以山名做地名,陵就是山,金陵就是金色的山。在“金陵”之後加一個“山”字,已是後來的習慣了,古時應該就是叫金陵。鐘山頂上的岩石泛紫色,類赤,所以稱金陵,其名因山石顔色而來,而其實山上并無金礦。“金陵”之“金”,作金色解,其實是指銅的顔色,而非黃金。銅也稱赤金,我們現在把純銅稱為紫銅。這與後人稱其為紫金山是一樣道理。當然,如果要按現在的認識,就應該是“銅色之山”了。

“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戰國時期。古代地方志記載,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敗越國,殺越王無疆,盡取越國奪取的吳國的地域,而在石頭山(今清涼山)築城,稱為金陵邑,或石首城。那時的鐘山叫做金陵山,它的餘脈小山都還沒有自己的名字,石頭山當時是金陵山餘脈的一部分,所以這座建在石頭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為“金陵邑”。唐代《建康實錄》對此有明确記載:“因山立号,置金陵邑”。

南京的衆山屬甯鎮丘陵,這一帶山嶺都不算高,400米以上的就更少,鐘山以海拔448米高度雄居第一,相對而言,可謂巍巍鐘山了。高山對人類生活有很大影響。原始崇拜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就是高山崇拜。原始人認為,高山是神靈的居所,也是人類與天神溝通的途徑,它具有神秘和靈驗的特性。

所以人類一直對高山滿懷敬畏之情。各地區居民在自己生活的區域選擇一座高山作為崇拜對象,以滿足心靈的寄托。古人把一個地區有聯系的衆山之首稱為“祖山”,作為地區的标志,鐘山就具有這樣的地位,它是南京地區居民心目中的聖山。鐘山的古稱“金陵”在這一地區是神聖的。楚國地名往往用“陵”,就是高山崇拜的必然結果。楚威王選用祖山為邑立名,符合古人命名城邑的習慣。

當時的“金陵邑”隻是個具有軍事意義的小城堡,城市雖然規模不大,但它卻是南京設置行政區劃的開始,也是南京稱為“金陵”的發端。而由于“金陵邑”險要的地理位置,随着此地影響力的越來越大,“金陵”之名也越叫越響。

金壇得名說

關于金陵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唐《建康實錄》說:“楚之金陵,今石頭城是也,或雲地接華陽金壇之陵,故号金陵”。但據劉宗意介紹,該書作者許嵩還沒弄清金陵具體是指哪座山,可能是把它當作石頭山(今清涼山)的舊名了,所以對“因山立号”說能否完全成立産生了疑問。他亦感覺石頭山還不足以享用“金陵”之美名,于是将“金壇得名”的猜測也一并記錄下來,以示其心中疑問。古人嚴謹的治學态度,由此可見一斑。

帝王埋金說

“金陵”之名來源還有另外一說,即“埋金”之說。這種說法中,“陵”被解釋為墳墓。相傳金陵的名稱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崗埋金以鎮王氣而得,即“埋金的陵墓”,故名金陵。而金陵崗據說在今幕府山西。《景定建康志》記載:“父老言秦(始皇)厭東南王氣,鑄金人埋于此。”并說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 但又有人傳說秦始皇并沒有真的埋金,而隻是詭稱在山中埋金。這樣,讓尋金的人在山的前後南北,“遍山而鑿之,金未有獲,而山之氣洩矣”。此外,還有楚威王埋金說,據說當時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甚恐,于是吩咐手下在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古稱龍灣)埋金。《景定建康志》如此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子熊商敗越,盡取故吳地。以此地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号曰金陵。”

劉宗意認為,“埋金說”有明顯的傳說和迷信色彩。埋金的目的是鎮王氣,所謂“金陵王氣”是指金陵的風水特征。劉宗意考證發現,“金陵王氣”的提法最早也隻能産生于三國時期。所以,無論楚威王還是秦始皇都不可能有“懼王氣”而生出的“埋金”之舉。更關鍵的是,“陵”作為“墳墓”義用時,隻能指埋葬帝王的地方,埋金的地方是不能稱陵的。由此可看出,“埋金說”是不成立的。但“埋金說”為何能得以廣泛流傳呢?劉宗意認為,史實和傳說混淆是古代史書的一個重要特點,由于傳說比史實顯得更精彩,且穿插附會了許多神秘色彩,因而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當地小吃

南京夫子廟是金陵小吃的發源地,曆史悠久,品種繁多。南北朝時,這兒已是商賈雲集之地,明清兩代更加興盛,飯館、茶社、酒樓、小吃鋪,比比皆是。僅小吃花色品種就有二百多種。随着城市建設的發展,小吃網點也不斷增多,除夫子廟外,在湖南路、新街口、朝天宮、長樂路、山西路、中央門、惠民橋、燕子矶等地,也逐漸形成了比較集中的點心小吃群。此外,沿街叫賣,到處可見。

南京有名的小吃店有六鳳居(豆腐腦、蔥油餅等),沁園春(馄饨、面點),蓮湖甜品店(蘇式糕點)及蔣有記鍋貼水餃館等。

曆代文化

在古代,南京籍的狀元有20餘位,其名單如下: 南唐的盧郢; 北宋的葉祖洽、秦桧、秦熺、俞栗;南宋的吳潛、張孝祥;明朝的黃觀、焦竑、朱之蕃。明清的武狀元有周旋、袁士、文質、尹鳳、董永遂、解元;清朝的胡任輿、秦大士、黃思永、林本直(武狀元)。(清朝的任長華,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回族探花);太平天國的傅善祥,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狀元。

中華偉大文學巨星、《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于康熙50年(1771年)出生在江甯織造府(今南京市内);唐朝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王昌齡,生于南京,是寫作七言絕句的聖手。和李白同為唐詩七絕之冠,被譽為“詩家天子王江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他兒子王獻之譽滿古今,祖籍臨沂(今山東臨沂),出生于南京烏衣巷王氏的高門大族;清朝的秦大士,江甯人,雙科狀元(文狀元、武狀元),著名書法家。乾隆二十七年,充任福建鄉試正考官;江南的花鳥畫始于南唐畫家徐熙,他是南京人,創立了“水墨淡彩”的風格;五代、宋初畫家巨然,江甯人,善山水畫,與董源“淡墨輕岚”為一體,畫史并稱“董巨”。

現代江蘇書壇,影響最大的是被稱為"四老"的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肖娴,其中林散之是南京江浦人,胡小石祖籍浙江嘉興,生于南京。林散之的書法名重當代,尤以草書成就最著,有"草聖"之譽;南京師範大學唐圭璋,地道的南京人,畢生研究詞學,成績斐然,被稱譽為"當代中國詞壇宗匠"。 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巨匠祖沖之(生于南京)。他最長于數學和天文學。他對園周率的研究,遠遠超過了我國古人,比歐洲科學家的推算也早一千年,在數學史上放射着燦爛的光輝;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可是江甯(南京)人王貞儀刻苦努力,才華出衆,成為清朝女天文學家。對某些地區,特别是對家鄉天氣預測,其準确率達到驚人的程度。

丹陽秣陵(今南京)人陶弘景,南朝齊、梁間道教理論家、醫藥學家。齊高帝時為堵王侍讀,拜左衛殿中将軍,封為奉朝請。齊永明十年(492),辭職隐居句曲山(今句容茅山)修道。後來,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庭每有征讨大事,總是向他咨詢,他總是耐心解答,獻計獻策,有"山中宰相"之稱。在現代,有被稱為"東南大學之父"的江浦人郭秉文;被稱為"台灣現代催生者"的南京人李國鼎;生于南京的教育家陳裕光,建立新中國後,續任金陵大學校長至1951年;先後出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改革》雜志主編等要職的南京人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琏;江甯人愛國報人史良才,在上海辦《申報》20餘年,跟邵飄萍、鄒韬奮齊名。他與蔣jie石針鋒相對,提出"以百萬讀者對抗百萬大軍",終引來殺身之禍。

在我國宗教史上,寶志的名聲如雷貫耳。他生于約481年,卒于514年,本姓朱,句容北鄉東陽(現劃歸南京栖霞區)人。在現代,随着“帽兒破,鞋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歌聲,濟公這位故作瘋颠、濟世救民的藝術形象飛進千家萬戶。濟公的原型就是南朝高僧寶志。寶志葬于南京鐘山南麓。在靈谷寺松風閣西側叢林中,有志公墓塔、三絕碑、志公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