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普陀山

南海普陀山

國家5A級景區
普陀山南海觀音坐落于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此處勢随峰起,秀林蔥郁,氣順脈暢,碧波蕩漾。蓮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衛;雙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頻傳。普陀山新的人文景觀,海天佛國的象征。“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信仰在中華民族可謂婦孺皆知,影響深遠。普陀山佛教協會為莊嚴菩薩道場,弘揚大士聖德,乃廣納群言,發起建造南海觀音露天立像,俾諸衆瞻禮獲福,得大吉祥。
    中文名: 外文名: 地理位置:浙江省舟山群島的東部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全年06:30-21:50;具體以當天最後一班班船為準,寺廟以現場實際情況為準 門票價格: 占地面積: 著名景點: 中文名稱:南海普陀山 面積:12.5平方公裡 原名:梅岑山

基本内容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島的東部,面積12.5平方公裡。“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向以佛教聖地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而聞名中外。

普陀山在東海,為什麼稱“南海普陀山”?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的記載,以為古代稱普陀山為南海;二是因為中國曆代帝王大都在北京建都,習慣把南方的海域稱為南海。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有“海天佛國”的美譽。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還有33米高的南海觀音立像,是遊人香客們都不願錯過的景觀。宜人的山海風光是普陀山另一動人之處,漫步千步沙,遠眺海上卧佛,非常享受。

傳說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鹹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锷從五台山請得觀音神像回國,途經蓮花洋遇風濤,以為觀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稱“不肯去觀音”。五代梁朝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觀音院。宋元豐三年(1080年)朝廷賜銀,改建為寶陀觀音寺,從此香火興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欽定為觀音道場,并根據佛經“補怛洛迦”,更山名為普陀洛迦山,亦稱補陀洛迦山。明朝時,把蓮花洋南的一小島稱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兩個山名。

而觀音在古天竺就稱南海觀音,相傳是因為:一、觀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屬南亞,加上觀音所在的補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稱南海觀音;二、“南海”與“南無”相似。唐代著名文學家王勃的《觀音大士贊》曰:“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绀嵯峨連水府,号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于彼住。”王勃卒于676年,就算此《贊》作于676年,亦比“不肯去觀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見,不是因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稱南海觀音的,恰好相反,是因為南海觀音,才把普陀山改稱為南海普陀山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