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推敲

賈島推敲

古代故事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複斟酌、調動詞句,以求準确、妥帖地把形象物化為定型産品的操作情況。《賈島推敲》是中國古代一個名聲頗顯的的故事,語出後蜀何光遠的《鑒戒錄·賈忤旨》,反映了創作詩歌過程中對字句的凝練。[1]
    中文名:賈島推敲 外文名: 别名:Mr.JiaDao deliberate 基本解釋:賈島在斟酌字句 古代故事:賈島推敲

釋義

[weigh;deliberate]斟酌字句。亦泛指對事情的反複考慮推敲字句。

詳細解釋

賈島初次在京城裡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一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複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動作,圍觀的人對此感到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

于是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擁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确定,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于是并排騎着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好幾天不舍得離開。(韓愈)因此跟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n

來曆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這麼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着“敲”也有點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手一邊做着“推”的姿勢,一邊做着“敲”的姿勢,反複斟酌。不知不覺地,就騎着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的第三節。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兩個人并排騎着自己的坐騎回到了韓愈的家,後來二人還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複琢磨,反複斟酌。

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并辔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關鍵詞

賈島:唐朝詩人

島初赴舉京師:賈島當初到京城去考進士

赴舉:參加科舉考試.

京師:京城(長安)

得句:想出詩句,一般指一句或兩句

又欲”推“字:又想用”推“字。

煉之未定:用心琢磨,反複錘煉,決定不下來

吟哦:吟詠.

引手作推敲之勢: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

韓愈吏部權京兆:禮部侍郎韓愈代理京兆尹

左右擁至尹前:随從人員(拿下賈島)帶到韓愈跟前

訝:對……感到驚訝.

具對:全部詳細回答

雲雲:如此.

煉:錘煉,申引為反複思考.

俄:不久.

立馬良久:讓馬站住很久.

留連:舍不得離開.

權:代理……職務.

京兆尹:京城地方長官.

第三節:指韓退之儀仗隊的第三節.

尚:還,仍然.

已:停止.

俄:不久,指時間短.

神遊象外: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神:精神遊,離開.象,眼前事物.象外:現實生活,眼前事物之外.

車騎(ji):車馬.

辔:馭馬的缰繩,這裡指馬.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間的交往。布衣:平民,百姓.

引手:伸手.

遂:于是就.

至:到...某地.

啟示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複琢磨、斟酌和不斷改進。永遠精益求精!

鍊接

關于賈島韓愈的資料

賈島(779~843年),唐代詩人,字阆(讀láng)仙,人稱“詩奴”,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範陽縣(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據說在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才華,并成為“苦吟詩人”。後來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今屬遼甯)。故他又自稱昌黎人,世稱韓昌黎。

韓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過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歲而孤”,由其兄韓會撫養。韓愈在《與鳳翔邢尚書書》中自言“生七歲而讀書,十三而能文”,可能與韓會的撫育有關。父輩能文者有韓雲卿,李白稱他“文章蓋世”。韓愈也說:“愈叔父當大曆世,文辭獨行中朝。”由此看來,韓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與兄又都以文章名世,這樣的門第對于他後來的趨向有一定的影響。韓愈時,家道已中落,而且韓會早死,韓愈随寡嫂颠沛流離,《祭鄭夫人文》雲:“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韓愈二十歲時,赴京師求官,又曾“窮不自存”。

韓愈初到長安謀考進士,在《答崔立之書》中說:“仆始年十六時,未知人事,讀聖人之書,以為人之仕者,皆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時,苦家貧,衣食不足,謀于所親,然後知仕之不唯為人耳。乃來京師,見有舉進士者,人多貴之。仆誠樂之,就求其術。”但此後舉進士,三次落第,終于寄食于人。

直到貞元八年(792),韓愈二十五歲,始中進士。這次考試,由陸贽主考,梁肅、王礎為佐,号稱得人。“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聲”。除韓愈外,還有李觀、李绛、崔群、歐陽詹、王涯、馮宿等,“皆天下之選”。韓愈此後又應吏部博學鴻詞科考試,但前後三年,終于落選。此後,韓愈便上書宰輔,以求聞達。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書,竟無消息。于是離開京師,到地方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貞元十八年(802),韓愈才得國子監四門博士。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與柳宗元、劉禹錫等同為監察禦史。

韓愈以書生而得官,立即上書言事,卻不料《禦史台上論天旱人饑狀》一奏,即得罪“專政者”,貶為連州陽山令。十年謀官,兩月即貶。當“永貞革新”的期間,韓愈正在貶所。永貞元年(805)八月,憲宗即位,韓愈遇赦,移官江陵,為法曹參軍。元和元年(806),奉诏回長安,充國子博士。因避謗毀,求為分司東都,移官洛陽。又因“日與宦者為敵”,降職河南縣令。

韓愈這幾年的貶官生涯,對于思想文章都有裨益。可惜貶官不久,又回長安。元和六年(811),遷為尚書職方員外郎,坐論柳澗,調為國子博士。元和八年,遷比部郎中,史館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議裴度用兵淮西,被任為行軍司馬,功成之後,遷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正當憲宗妄圖福田,迎接佛骨之時,他又上書直谏。《論佛骨表》一疏,引起憲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貶潮陽。一到貶所,他立即上表請罪,長慶元年(821)又返長安做官。由兵部侍郎轉吏部侍郎、京兆尹。

韓愈二十年間,兩次貶官,都由極谏,說明其人确有正直的品質。但貶官不久而又升官,則是他的不幸。如果長期被貶,成就可能更高。晚歲定居長安,沒有寫出更好的文章。

韓愈卒于長慶四年(824),終年五十七。韓愈的生平事迹,見《舊唐書》卷一六○、《新唐書》卷一七六及皇甫湜所撰《神道碑》、李翺所撰《行狀》。着作有《昌黎先生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