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天水經濟區

關中——天水經濟區

國家級經濟區
關中-天水經濟區簡稱“關天經濟區”,2009年經國務院批複通過,其範圍包括陝西省的關中平原地區及甘肅省天水地區,共六市一區。經濟區以大西安(含鹹陽)為中心城市,寶雞為副中心城市,天水、銅川、渭南、商洛、楊淩等為次核心城市。依托隴海鐵路(歐亞大陸橋)和連霍高速公路,形成中國西部發達的城市群和産業集聚帶與關中城市群相呼應。[1]該區域為中華文明發源地,十三朝古都西安、炎帝故裡-青銅器之鄉寶雞、羲皇故裡天水等文明發祥地。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總體目标定位是建設成為西部及北方内陸地區的“開放開發龍頭地區”。
    中文名:關中-天水經濟區 外文名:Guantian Economic Zone 别名:關天經濟區 行政區類别:國家級經濟區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下轄地區:陝西關中平原、甘肅天水等地 政府駐地:各市 地理位置: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 面 積:6.96萬平方公裡 人 口:2716.23萬(2015年) 方 言:中原官話-關中片及秦隴片(秦語)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半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西安兵馬俑及古城牆、寶雞法門寺、渭南華山、天水麥積山石窟等

簡介

關中-天水經濟區包括陝西省西安、銅川、寶雞、鹹陽、渭南、楊淩、商洛(部分區縣:商州、洛南、丹鳳、柞水一區三縣)和甘肅省天水所轄行政區域,面積7.98萬平方公裡,2007年末總人口為2842萬人,直接輻射區域包括陝西省陝南的漢中、安康,陝北的延安、榆林,甘肅省的平涼、慶陽和隴南地區。

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總體目标定位是:建設成為西部及北方内陸地區的“開放開發龍頭地區”,“以高科技為先導的先進制造業集中地,以旅遊、物流、金融、文化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集中地,以現代科教為支撐的創新型地區,領先的城鎮化和城鄉協調發展地區,綜合型經濟核心區,全國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農業方面,要建成全國重要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果業、畜牧業基地,建成全國農業示範基地和航天育種基地。經濟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500元。

發展基礎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特别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着成就,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随着國際國内經濟形勢的變化,經濟區發展面臨新的曆史機遇與挑戰。

發展現狀

(一)經濟穩步增長。2000年至2007年,經濟區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3%,2007年達到

3765億元,占西北地區的28.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長15%,2007年達到189億元,占西北地區的16.3%。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加快,運行質量明顯提升,發展實力顯着增強。人均地區生産總值接近2000美元,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

(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2000年至2007年,共完成全社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9511億元。

11億元,年均增長23.4%,相繼建成一批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區域綜合交通設施日趨完善,電力、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三)産業發展邁出新步伐。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工業增勢強勁,産業結構調整加快,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271億元,占西北地區的23.8%。商貿旅遊業等第三産業不斷壯大,所占比重明顯高于西部地區平均水平。

(四)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基本公共服務逐年改善,教育、衛生、文化事業不斷進步,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

發展優勢

戰略區位重要。經濟區處于我國内陸中心,是亞歐大陸橋的重要支點,多條鐵路、公路、航線、管線在此交彙,是全國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和西部地區連通東中部地區的重要門戶。

科教實力雄厚。擁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科研院所、100多萬科技人才,2007年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2.7%,顯着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

工業基礎良好。擁有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21個、高新技術産業孵化基地5個和

大學科技園區3個,是國家國防軍工基地、綜合性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和重要裝備制造業聚集地。

文化積澱深厚。該區域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著名的絲綢之路源頭和羲皇故裡,也是13個王朝古都所在地,擁有大量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和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

城鎮帶初步形成。西安特大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區域内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2007年底,經濟區城鎮化率達到43%以上,西隴海沿線城鎮帶已具雛形。

發展機遇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機遇。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經濟區的軟硬環境已經得到極大改善,産業投資的集聚效應逐步凸顯,為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國家堅定不移地繼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必将為經濟區跨越式發展帶來更多新的機遇。

進一步擴大國内需求機遇。随着全球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随着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擴大内需成為保持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推動力。經濟區人口密集、市場廣闊、需求旺盛、潛力巨大,有利于吸引海内外投資等各類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組。

積極承接産業轉移機遇。東部沿海地區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的需求極為迫切,産業轉移動力日趨增強。經濟區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具備了承接産業轉移的有利條件。

加快構建創新型社會機遇。實施創新型國家戰略,為經濟區加強科技資源整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帶來機遇。經濟區科教、人才資源富集,高技術産業快速發展,重要領域科技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具有成為創新型發展區域的有利條件。

面臨挑戰

當前,經濟區總體經濟實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企業市場競争力不強,産業集聚度不高。體制機制創新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相對滞後。城鄉發展失衡,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明顯。社會事業發展仍較薄弱,基本公共服務、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亟待提高。水資源總量不足、綜合利用水平較低,生态建設和環境保護任務繁重。與周邊地區和國際市場的聯系不夠緊密,對内對外開放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總體要求

推進經濟區科學發展,必須進一步明确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找準發展重點,明确發展目标,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發展質量,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西部地區實現率先發展。着力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區域綜合競争力,率先建成内陸開放型經濟區;着力推進自主創新,優化經濟結構,率先構建創新型區

域;着力統籌城鄉改革,加快城鎮化進程,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着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率先建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示範區。力争用10年多一點的時間,把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實現經濟繁榮、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會和諧。

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和諧發展。努力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統籌兼顧,注重協調推進。注重城市與農村、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推進體制創新。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

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堅持開放合作,實現互利共赢。積極參與國内外區域分工與合作,尋求合作機遇,拓寬合作領域,在合作中謀求發展。

戰略定位

——全國内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優化對外開放格局,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拓展對外開放空間,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加快産學研一體化,統籌軍民科技互動發展,促進科教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探索新路徑。

——全國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以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産業為重點,打造航空航天、機械制造等若幹規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争力的企業和知名品牌。

——全國現代農業高技術産業基地。以楊淩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為依托,發展新型農業生産方式,建設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

——彰顯華夏文明的曆史文化基地。充分發揮曆史文化資源集聚優勢,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曆史文化旅遊品牌,展現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發展目标

——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到2020年,經濟總量占西北地區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翻兩番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發展能力顯着增強。

——創新能力有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領先地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以西安為中心的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農業高技術産業基地。

——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突破。交通、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改善,複蓋經濟區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基本建成,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管理水平取得明顯提高。

——城鎮化水平有新提高。實現西(安)鹹(陽)經濟一體化,形成國際現代化大都市,城鎮群集聚發展,城鄉統籌取得突破,城鎮化率達到60%。

——公共服務達到新水平。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建立複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

——生态環境建設取得新進展。森林複蓋率達到47%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0%以上;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顯着降低,渭河幹流達到Ⅲ類水質,中心城市市區空氣中SO2和NO2含量達到國家二級标準,城鎮污水、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

空間布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科學确定功能分區,優化經濟區人口分布、生産力布局、産業結構和城鄉布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空間結構

城市地區。按照土地集約、産業集聚、資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則,夯實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優化工業布局,提升産業層次,形成較大規模的産業集聚和較高水平的工業園區。适當擴大城

市空間,提升城市服務功能,有序承接人口轉移。以特大城市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城市群。

農村地區。穩定基本農田數量,加大關中平原、渭北旱塬、天水川道、商丹盆地耕地保護力度。根據當地農業資源條件,實現種植業、養殖業的良種化、專業化、規模化和基地化。加強閑散用地整合,鼓勵低效益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開發。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節地型村鎮改造,合理減少農村居住用地,促進農村各項建設節約集約用地。

生态地區。堅持保護優先、适度開發、點狀發展,對秦嶺北麓、黃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以及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生态旅遊等特色産業,加強生态修複和環境保護。對自然保護區、重要水源地、重要濕地等實行強制保護,嚴格控制人為幹擾,禁止各類開發建設活動。

空間戰略

構築“一核、一軸、三輻射”的空間發展框架體系。

“一核”:即西安(鹹陽)大都市,是經濟區的核心,對西部和北方内陸地區具有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一軸”:即寶雞等

次核心城市作為節點,依托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發達的城市群和産業集聚帶。

“三輻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托向外放射的交通幹線,加強與輻射區域的經濟合作,促進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帶動經濟區南北兩翼發展。以包茂高速公路、西包鐵路為軸線,向北輻射帶動陝北延安、榆林等地區發展;以福銀高速公路、寶雞至平涼、天水至平涼等高速公路和西安至銀川鐵路為軸線,向西北輻射帶動隴東南平涼、慶陽、隴南等地區發展;以滬陝、西康、西漢等高速公路和寶成鐵路、西康鐵路、甯西鐵路為依托,向南輻射帶動陝南漢中、安康和甘肅隴南等地區發展。

城鎮體系

構建由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三級城市、重點鎮和一般鎮五級組成的城鎮體系。

——核心城市:加快推進西(安)鹹(陽)一體化建設,着力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2020年,都市區人口發展到1000萬人以上,主城區面積控制在800平方公裡以内。把西安市建設成國家重要的科技研發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以及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産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次核心城市:寶雞、銅川、渭南、商洛、楊淩、天水、平涼、慶陽、隴南

等中心城區。以這些次核心城市為節點,加快人口聚集、産業聚集,構築較大規模的城市群。支持寶雞等條件較好的城市率先發展,将寶雞建成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經濟區副中心城市。

——三級城市:包括韓城、彬縣、蒲城、華陰、禮泉、蔡家坡、洛南、柞水、鳳翔、隴州、長武、甘谷、秦安、武山等中小城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産業發展基礎和條件,促進企業集中布局和配套生産,提高經濟發展的集約化水平,大量吸納周邊農村富餘人口,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産業配套的中小城市。

——重點鎮:靠近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等基礎較好的中心鎮,重點發展農副産品加工業、采礦業和旅遊業,實施“關中百鎮”建設工程和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建設工程,合理安排重點鎮建設、農田保護、産業集聚、村莊分布、生态環境等空間布局。

——一般鎮:其他建制鎮,重點提升面向農業、農村、農民的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能力,促進城鎮發展。

創新區域

充分利用科技優勢、區位條件和産業基礎,統籌各類科技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競争力的區域創新體系,實現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的重大創新突破,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特色産業集群。

體系創新

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配置相結合,整合創新資源,聚集創新要素,強化創新功能,建設特色鮮明和優勢突出的區域創新體系。支持西安在統籌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依托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大學科技園區等,大力扶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把各類園區建設成為高新技術研發聚集地、孵化基地和産業化基地。加強重點實驗室、工業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統籌軍民結合、軍地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的協調發展。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為支撐,産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

技術創新

統籌原始科學創新、關鍵技術自主創新、重大系統集成創新的協調發展,統籌支持基礎研究、高技術創新、知識技術轉移轉化和規模化産業化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在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性進展。大力支持産業技術聯盟,搭建公共服務、技術轉移和知識産權交易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和區域核心競争力。重點推進航空航天、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等領域的研發創新和成果轉化。在重點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産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争力的企業。

環境創新

構建區域創新網絡,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信息傳遞、知識流動和技術轉化。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鼓勵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面向企業為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專業化服務。引導各類金融機構重點支持自主創新,改善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金融服務,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大财政對競争前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初創型科技中小企業的引導性投入。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加強知識産權的創造、運用和管理。

人才開發

優化人力資源開發環境,創新人才開發機制,培養和吸引創新型人才。鼓勵創新人才通過兼職、定期服務、技術開發、項目引進、科技咨詢等方式自由流動,吸引和留住各類人才服務經濟區建設。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和人才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和完善企業分配激勵機制。組織實施一批人才開發重點項目,加大引進高端人才力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業,以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加快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發展和完善多種形式的科技創新人才國際化培養模式。

産業發展

以市場為導向,發揮産業優勢,促進結構調整,延長産業鍊條,加強配套分工,推動産業升級,形成産業集群,構築若幹特色優勢産業基地。

航空航天

依托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産業基地,重點發展大型運輸機、渦槳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等主幹産業,航空發動機及配套産業、機載系統等分支産業,航空關鍵部件、專用設備、維修業務等配套産業。加快新舟系列飛機産業化、大型飛機零部件生産及服務外包。以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産業基地為載體,重點培育和發展航天運載動力産業集群、衛星及衛星應用産業集群。

裝備制造

以西安(鹹陽)、寶雞、天水為集中布局區域,加強重點産業集群建設,強化區域整體實力和競争能力,全面提升重大裝備制造水平。重點發展數控機床、汽車、特高壓輸變電設備、電子及通信設備、工程機械和特種專用設備、太陽能電池等産業。加快企業優化重組和戰略性調整,打造一批主業突出、技術領先、管理先進、具有核心競争力的裝備制造企業集團。

以寶雞、渭南、銅川、商洛、天水等地為重點,加快重要礦産資源開發及深加工。寶雞重點發展鉛鋅、钛産業,建設钛材料生産和集散基地。渭南重點發展煤炭、化肥、钼精深加工等産業,建設钼産業生産科研基地。銅川重點發展鋁加工、建材、陶瓷等産業,建設現代建材基地。商洛重點發展钼、釩等采冶加工和多晶矽等新型材料産業。天水以非金屬礦産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大力發展建材産業。依托輻射區内延安、榆林、平涼、慶陽等地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促進能源化工産業向資源綜合利用延伸。

文化産業

發揮該地區曆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澱深厚的優勢,積極發掘曆史文化遺産,傳承和創新秦風唐韻、佛道宗教等曆史文化。大力弘揚現代文化,發展廣播影視業、新聞出版業、文娛演出業和創意産業。構建一批文化産業基地,壯大一批名牌文化企業,培育陝西作家群、唐樂舞系列、長安畫派等現代文化品牌。

旅遊産業

以西安為中心,加快旅遊資源整合,大力發展曆史人文旅遊、自然生态旅遊、紅色旅遊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強精品旅遊景區和精品旅遊線路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功能,提升旅遊資源産業化經營水平。加強旅遊管理機制創新,大力發展旅遊經濟,把經濟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旅遊目的地。

現代服務業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進一步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西安國際港務區、鹹陽空港産業園、寶雞陳倉、商洛、天水秦州、麥積等重點物流園區項目建設。充分發揮西安作為國家級物流節點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研究設立西安陸港型綜合保稅區,着力打造在國内有重要影響的内陸港口岸

和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區域一體化的物流新格局。加強城鄉商業網點和農副産品交易中心、批發市場建設,培育大型流通骨幹企業。加強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發展壯大金融、會展業。積極發展各類金融機構,創新融資方式,着力打造西安區域性金融中心。以歐亞經濟論壇、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中國國際通用航空大會為龍頭,進一步整合會展資源,加快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場館、楊淩農業展館等項目建設,完善西安曲江國際會展中心、浐灞國際會議中心等會展平台服務功能,建設以西安為中心的會展經濟圈。

農業生産

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穩定播種面積,加強中低産田改造,構建區域性商品糧生産基地。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科學确定區域農業發展重點,促進農産品向優勢産區集中,建成若幹特色農産品産業帶。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工程,建立農業标準化示範基地。搞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通過推廣旱作節水技術、健全節水機制等措施,建設一批旱作節水灌溉示範區,積極發展雨水集蓄利用、渠道節水改造等工程。積極發展保護性耕作,建設保護性耕作示範區。

農業産業化

優化農副産品加工布局,促進農副産品加工聚集區建設。大力提升農業産業化水平,重點發展糧油、果蔬、畜禽、奶制品等深加工業。以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農産品基地建設,積極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競争力強的企業。大力發展特色産業,壯大縣域經濟。加快發展楊淩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

農業服務

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農業産前、産中、産後服務。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疫情疫病防治及農業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辦好村鎮銀行,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加快發展“三農”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複蓋面。開拓農村市場,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繼續實施“萬村千鄉”、“農産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等工程。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管理等,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形成城鄉互促共進機制。加強村莊規劃,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引導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創業,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村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快建設寶雞—蔡家坡、銅川—富平、渭南—華陰、楊淩—武功—扶風、彬縣—長武—旬邑、韓城—蒲城、天水—秦安、禮泉—幹縣、商州—丹鳳等城鄉統籌重點示範區。

基礎設施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布局合理、設施先進、暢通便捷、城鄉共享的基礎設施網絡,為加強經濟區内部經濟聯系和擴大對内對外開放奠定堅實基礎。

交通

加強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高綜合運輸能力。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擴大規模、完善網絡、優化結構,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加快鐵路客運專線、煤炭運輸通道、關中城市群城際鐵路以及西安鐵路樞紐建設,構建以西安為中心的發達的鐵路網絡。加快陝甘兩省高速公路網和連接中心城鎮及資源富集區、通達縣鄉(鎮)村的道路建設,提高公路等級和通達能力。力争到2010年,實現區域内部通道和對外交通幹線網絡化;到2020年,實現區域内所有縣(市、區)通高等級公路,通鄉(村)公路全部實現水泥或瀝青路面,形成以西安為中心的“兩環三橫四縱六輻射”高速公路網絡。進一步強化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樞紐功能,有序建設支線機場。建成複蓋中心城市和重點用戶的油氣管網系統。

交通建設重點工程一、公路建設新建國家高速公路連霍線寶雞—牛背、滬陝線西安—藍田—商州、福銀高速公路聯絡線、十堰—天水等線;新建平涼—寶雞—漢中、鹹陽—旬邑、渭南—蒲城—白水—黃龍、府谷—華陰—商州、西安大環線、西鹹北環線、合陽—銅川—彬縣—鳳翔、大荔—銅川—淳化—永壽—岐山、幹縣—扶風—鳳翔、商州—柞水、丹鳳—鎮安—甯陝、法門寺—绛帳、太白—鳳縣、平涼—天水、天水—武都等線。改擴建國家高速公路連霍線潼關—西安—寶雞、包茂線西安—銅川—黃陵等線。二、鐵路建設建設鄭州—西安—蘭州客運專線、西安—漢中—成都鐵路快速客運通道、大同—西安鐵路、西安—平涼鐵路、平涼—天水鐵路、黃陵—韓城鐵路以及一批鐵路支線和專線;西安—合肥鐵路複線、西包鐵路擴能改造、西康鐵路二線、隴海、寶中鐵路擴能改造,西安、寶雞、天水鐵路樞紐工程。關中城市群城際客運系統。三、航空和機場建設擴建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新建寶雞機場、商洛機場,遷建天水機場。四、管道建設加快陝北—隴東—關中的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積極推進建設新疆—西安—廣東輸氣管道以及蘭州—天水—寶雞天然氣管道輸送工程。

能源

優化發展火電,加快淘汰小火電機組,優先建設“上大壓小”電站項目。鼓勵發展熱電聯産,重點解決地級城市集中供熱問題。科學布局煤電基地,采用高效、清潔技術改造現役火電機組。建設好西安灞橋熱電廠、渭河發電廠改擴建,秦嶺電廠“上大壓小”擴建、韓城二電廠二期、蒲城電廠三期。有序開發旬(邑)耀(州)、彬(縣)長(武)、麟(遊)隴(縣)等地煤炭資源。紮實推進彬長、平涼、慶陽煤電一體化等大型燃煤坑口電廠等項目。積極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

建設幹縣、渭南、寶雞、西安南等750千伏變電站,建成經濟區750千伏網架。建設陝北、陝南、天水至關中、天水至隴南的750千伏輸電通道。優化330千伏及以下電網結構,實現各級電網協調發展,提高網架運行穩定性。

水利

堅持節約優先、合理開發、優化配置的原則,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重點實施一批骨幹水源工程、城鎮供水工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快實施渭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加強渭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抓緊推進大中型水庫、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建立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和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強化農業和城鄉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有效緩解水資源瓶頸制約,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

重點水利工程項目一、渭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泾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二、“引紅濟石”、“引漢濟渭”、“引洮一期工程向渭河補水”等跨區域調水工程。三、泾河東莊水庫、黑河亭口水庫、藍田李家河水庫等水源工程。四、寶雞峽、泾惠渠、東雷抽黃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項目。五、渭河中遊幹支流防洪、渭洛河下遊治理、農村飲水安全、城鎮供水、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三門峽庫區防洪保安工程。

信息

積極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推動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業務應用。加快關中—天水幹線光纜環形結構網絡建設。積極采用光纖接入技術,大力發展用戶寬帶接入網。推進數字化區域建設,建成有線、地面和衛星三位一體的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全面推進數字電視業務發展。

市政

加快城鎮道路、給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集中供熱、供氣、通信、綠化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形成便捷通達的城市道路網絡和公共交通體系、配套完善的供排水系統、清潔安全的城市能源供給系統、完善可靠的城市防災減災和預警、應急處理系統,努力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加快城市之間公路交通和城市路網的全面對接,加快西安(鹹陽)地鐵建設,加快核心、次核心城市與三級城市、重點鎮間的快速幹道建設。

生态環境

加強生态環境保護與建設,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着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區。

生态建設

強化生态環境保護,加強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秦嶺北麓、渭北山地生态屏障。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大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保護、水土保持、濕地保護與恢複等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推進渭北、天水等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西安、寶雞、商洛、天水等秦嶺山地生态功能區生态環境保護與建設,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加快實施平原綠化、人居生态環境建設工程,積極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态園林城市、生态示範鄉鎮、環境優美鄉鎮,加快建設宜居區域。

環境保護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遠近結合、标本兼治,着力解決流域水污染、礦區環境污染、大氣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加大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積極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工業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設施及電廠脫硫設施建設,全面實施礦區環境綜合整治。嚴格執行國家大氣污染物排放标準,努力改善區域空氣環境質量。

資源節約

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為先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節能型産業結構,加大節能新産品新技術研發、生産、推廣力度。新建、改擴建項目,率先實行國際先進水平的能耗、物耗、水耗等标準,降低單位産出能源資源消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落後産能。推進韓城、彬長等城市和蒲白、澄合等礦區實施資源型城市轉型,搞好銅川資源枯竭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點,抓好楊淩、韓城以及商丹等循環經濟園區試點建設,把經濟區建設成為循環經濟産業集聚區。

社會事業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縮小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差别,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教育

加快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鞏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大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加強學校标準化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以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建立一批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農民工培訓示範基地和再就業培訓基地。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将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建設成為國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院校,把西安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基地。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

衛生

建立複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重點加強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和應急救治體系,提升市級醫療救治能力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疫情、重大疾病、新發傳染病等的快速應急處置能力。加強縣級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院以及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設。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計劃生育管理機構和服務網絡。

文化體育

大力保護曆史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城鎮影劇院、農村文化室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惠農工程,建立完備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城鄉體育健身場地和設施建設,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群衆體育活動,不斷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就業社保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提高就業水平。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規範勞動用工制度。引導、鼓勵自主創業和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地轉移就業,建立健全零就業家庭動态援助工作機制。加快建立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提高保障水平。率先實現區域内社會保障統籌和社會保險關系跨省區轉移接續。完善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鎮職工失業保險制度,擴大工傷和生育保險複蓋面。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規劃建設兒童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站、殘疾人康複中心等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服務機構。

政策保障

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完善有利于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體制機制,把經濟區打造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先行區域,東西部互動和對外開放的重點區域。

深化改革

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加快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落實放寬市場準入的各項政策,積極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金融服務和社會事業等領域。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調整結構、開拓市場、增加投入、擴大就業中的重要作用。

推進要素市場體系建設。積極培育發展技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保護知識産權。建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和人力資源開發管理機制,促進勞動力在區域内自由流動。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權市場,嚴格管理土地一級市場,完善集體土地征用和補償制度,建立合法規範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市場,加強土地儲備和有序供給。

推進民生領域改革。加快教育、公共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城鄉公共服務發展一體化。深化勞動就業體制改革,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緩解就業壓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鄉戶籍限制,實行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

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提高行政效率。強化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構建責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着力增強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擴大開放

推動經濟區與東中部地區互動合作,夯實合作基礎,創新合作機制,拓展合作領域,增強合作效益。鼓勵和引導東中部地區在經濟區内共建産業園和設立綜合性物流園區,積極承接東中部地區産業轉移。優化投資環境,切實保護好各類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加大引進國際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力度,提高引進外資質量。支持企業赴境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提升企業國際化資本運營能力。提高企業國際競争力,擴大出口規模,優化外貿結構,拓展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機械電子等領域高附加值産品的國際市場。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内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推動區域對外開放,特别是加大向西開放的力度,拓展向西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政策措施

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規劃組織實施。

财稅政策

加大一般性财政轉移支付和基礎設施、生态環境、重點項目、産業發展、公共服務等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将部分公益性項目的國債轉貸資金逐步轉為撥款。

在統籌考慮企業承受能力的基礎上,适當提高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征收标準和礦産資源補償費費率。建立礦業企業礦區環境治理和生态恢複的責任機制。從2009年起,中央在安排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支出時,加大對經濟區礦産資源開發地區的生态環境治理恢複和發展的投入。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涉及的水源保護地區,對因水源保護造成的地方财政減收增支,中央和省級财政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給予一定的補助。

金融政策

積極引進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地方金融機構。整合地方金融資源,積極推動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合并重組。推動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探索建立村鎮銀行和資金互助社。鼓勵民營金融機構發展,支持設立小額貸款公司、擔保機構和典當公司。

創新融資方式。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發展中小民營企業貸款業務、農戶小額信貸業務。積極發展企業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支持經濟區内大型市政、城建企業發行節能環保、城市建設特别企業債券。

投資政策

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西安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建設,對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産業、現代農業高技術産業等基地建設給予必要的扶持。對經濟區内公益性及以公益性為主的農村基礎設施、生态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的項目建設,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取消或減少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

優先布局重大建設項目。由國家審批或核準的水利、交通、生态環境、特色農業、航空航天、優勢能源、礦産資源開發利用和旅遊等重點産業項目,優先在經濟區布局。支持有市場、有效益的資源就地加工轉化。

積極鼓勵社會投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區外企業特别是東部企業投資經濟區特色優勢産業、節能環保項目等,在項目審批、核準方面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并給予稅收、土地等方面的合理優惠。允許和鼓勵民間資本在符合國家政策法規的條件下,通過參股、控股、兼并、收購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資産重組。鼓勵民間資本以獨資或股份制形式成立各種非金融類投資公司。

土地政策

統籌建設用地計劃。國家批準的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用地計劃指标,由國家統籌安排;省重點建設項目用地計劃指标,由省在用地年度計劃指标中解決。加大土地整理複墾開發力度。統籌使用好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各類專項資金,用于土地整理複墾開發,補充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經濟區内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符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鈎條件的,可在國家下達的周轉指标控制下,開展挂鈎工作。農村宅基地和村莊整理出的土地,優先用于增加耕地;用于建設用地的,應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優先用于新農村建設。

環保政策

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治理的市場機制。建立以生産者為主的責任延伸制度。培育專業化的環保設施建設與運營體系,探索環境容量有償使用、水權交易、初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排污權交易機制。探索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政策和稅收政策。

城鄉政策

積極探索建立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體制,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優化城鄉基礎設施功能和布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支持統籌城鄉公共服務示範區建設。支持構建城鄉一體的基層公共科技服務體系,引導科技要素向農業和農村轉移。探索建立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推進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

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經濟區發展的指導、協調和支持,建立部省級聯席會議制度。陝西省、甘肅省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互相配合,密切協作,及時溝通協調,抓好規劃的落實。建立經濟區城市間合作機制,共建共享基礎設施,促進區域内經濟發展和市場一體化。有關部門和地方要适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和修編,針對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規劃重要内容及時調整,确保規劃有效實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