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

國家一級博物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宮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于清代宮中舊藏,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故宮博物院現在中國一共有兩處,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兩者均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另外沈陽故宮博物館也習慣上稱為沈陽故宮博物院。一般簡稱北京故宮博物院為故宮博物院。
  • 中文名:北京故宮博物院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占地面積:
  • 類别: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
  • 開放時間:全年,周一不開放;4月1日-10月31日周二至周日08:30-17: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周二至周日08:30-16:30;法定節假日周一不閉館
  • 門票價格:
  • 著名景點:午門、東華門、太和門三大殿
  • 所在地:中國北京
  • 建造時期:1925年10月10日
  • 票價:旺季60元,淡季40元

簡介

北京故宮博物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北側,前通天安門,後倚景山,東近王府井街市,西臨中南海。1961年,經國務院批準,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2007年5月8日,故宮博物院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現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這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有五百多年曆史了。紫禁城的城牆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門:南面午門,北面神武門,東西面東華門、西華門。

宮城呈長方形,占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間。城牆外是五十多米寬的護城河。城牆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樓。故宮建築群規模宏大壯麗,建築精美,布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從天安門往裡走,沿着一條筆直的大道穿過端門,就到午門的前面。午門俗稱五鳳樓,是紫禁城的正門。走進午門,是一個寬廣的庭院,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漢白玉石橋。

橋的北面是太和門,一對威武的銅獅守衛在門的兩側。進了太和門,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層,每層的邊緣都用漢白玉欄杆圍繞着,上面刻着龍鳳流雲,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個圓雕鳌頭,嘴裡都有一個小圓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稱金銮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檐鬥拱、額枋、梁柱,裝飾着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正面是12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台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

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龍寶座,背後是雕龍屏。方台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着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裡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着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着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态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着流雲火焰。

三大殿建築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這條線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向南從午門到天安門延伸到正陽門、永定門,往北從神武門到地安門、鼓樓,全長約八公裡。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和元旦等都在這裡受朝賀。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滿文武百官,中間禦道兩邊排列着儀仗,皇帝端坐在寶座上。大殿廊下,鳴鐘擊磬,樂聲悠揚。台基上的香爐和銅龜、銅鶴裡點起檀香或松柏枝,煙霧缭繞。

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這是一個亭子形方殿,殿頂把四道垂脊攢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個大圓金寶頂,輪廓非常優美。舉行大典,皇帝先在這裡休息。中和殿後面是保和殿。雍正後,這裡是舉行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的地方。

從保和殿出來,下了石級,是一片長方形小廣場,西起隆宗門,東到景運門。它把紫禁城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廣場以南,主要建築是三大殿和東西兩側的文華殿、武英殿,叫“前朝”。廣場北面乾清門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後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築有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和東六宮西六宮。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後來還在這裡接見外國使節。乾清宮後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後面是坤甯宮。坤甯宮是皇後宮,也就是皇帝結婚的地方。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稱“後三宮”。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樣,但莊嚴肅穆的氣氛減少了,彩畫圖案也有明顯的變化。前三殿的圖案以龍為主,後三宮鳳凰逐漸增加,出現了雙鳳朝陽、龍鳳呈祥的彩畫,還有飛鳳、舞鳳、鳳凰牡丹等圖案。

後三宮往北就是禦花園。禦花園面積不很大,有大小建築二十多座,但毫無擁擠和重複的感覺。這裡的建築布局,環境氣氛,和前幾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樓閣、池館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壇盆景、藤蘿翠竹,點綴其間。來到這裡,仿佛進入蘇州園林。

從禦花園出順貞門,就到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對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時候,用護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來的,現在成了風景優美的景山公園。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牆,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這樣宏偉的建築群,這樣和諧統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驚歎。

建築

北京故宮博物院位于北京城中心,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占地面積723600餘平方米,周圍環以10米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筒子河)。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南名午門,北稱神武門,左右為東華門、西華門,其中午門為參觀入口,神武門為參觀出口。城内古建築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一說為163,000平方米),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布局與形制均嚴格按照封建禮制和陰陽五行學說設計與營造,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n

外朝

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輔以文華殿和武英殿,統稱為“外朝”,是明、清兩代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及其他重要慶典的場所。三大殿建于高8.13米的3層漢白玉石台基上。n

太和殿n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間所謂皇宮中的“金銮寶殿”,這裡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于明永樂年(15世紀初),後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極殿。滿清建都北京後改為今名,蘊含天下和諧的宏旨。現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來的。

n

中和殿n

中和殿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曾曆經三次火災,現存為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稱中和殿。保和殿頂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襲宋、元“減柱造”法式,空間開闊,在清代是宴請王公、舉行殿試等的地方。n

保和殿n

保和殿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明嘉靖年間,曾遭火災,重修後改稱為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保和殿,其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以保持宇内的和諧,才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保和殿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禦筆。典出: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保和殿内懸挂對聯:“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鑒,惟萬邦臣庶當思永保無疆”。n

養心殿n

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宮西側。清代有8位皇帝先後居住在此,曾經是慈禧、慈安兩太後垂簾聽政處。n

乾清宮n

乾清宮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存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是明清皇帝日常起居和處理政務的地方。n

交泰殿n

交泰殿建于明嘉靖年間,順治、康熙和嘉慶年間重修,原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用來存放“清二十五寶”禦玺。n

坤甯宮n

坤甯宮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代屬皇後的寝宮,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仿盛京清甯宮的式樣重修。西端四間辟為薩滿教祭神的場所,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n

文華殿n

文華殿初為皇帝便殿,明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于文華殿,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為皇帝便殿,清康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為明清皇帝經筵之所。n

武英殿n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門以西。康熙四十年以後,武英殿大量刊刻書籍,圖完善精美,書品甚高,世稱“殿本”。n

發展曆程

建築維修和整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職工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雜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50年代初,從宮内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達250,000立方米,自此院容煥然一新。故宮博物院制定了“着重保護、重點修繕、全面規劃、逐步實施”的古建維修方針,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許多殘破、滲漏、瀕臨倒塌的大小殿堂樓閣得到了修複和油飾,愈顯金碧輝煌。

院内各處高大宮殿都安裝了避雷設施,又以巨額投資建設了防火防盜監控系統和高壓消防給水管網,使這座古老的宮殿建築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護。特别是改革開放後,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徹底整治了環繞故宮的筒子河,更好地凸現了昔日皇城的風貌。

管理機構調整

1951年故宮博物院業務管理機構進行了調整,院以下設陳列、保管、群衆工作、古建築管理等部及圖書館。文獻館改稱檔案館,後劃歸中央檔案局,成立了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

1954年建立了文物印刷工廠。同年夏吳仲超接替馬衡任院長。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故宮博物院設有陳列、保管、群衆工作、古建築管理、開放管理、服務等部及研究室、圖書館、出版社、文物修複廠、文物保護科學實驗室、古代建築修繕隊、安全保衛處等機構。

文物整理充實和庫房維修

1949年以後,對故宮的文物重新進行了整理編号,計有“故”字号文物78萬餘件,加上新入藏的“新”字号文物21萬餘件,總數近百萬件。建院以來,對文物進行了科學鑒定、分類,利用故宮舊有房屋按文物類别建立了一系列庫房。為确保文物安全,除了不斷改善庫房條件、制定嚴格的文物保管和使用規章制度外,逐步引進現代化設備,開展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對原有損傷、殘壞、破舊的文物,進行了修複,重要文物加以複制,迄1985年累計達1.1萬餘件。

在文物工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重點是對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清宮文物重新清點核對,登記造冊,進行鑒别、分類和建檔,糾正了過去計件不确之處并增補了遺漏的文物,例如從雜物堆中發現了用草簾裹着的象牙席、修複漱芳齋戲台時發現在地闆下存放的傳為唐代盧棱伽的《六尊者像》冊等。

通過長達十餘年的工作,總計清理出清宮舊藏文物七十一萬餘件。與此同時,還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贈等方式,新入藏文物達二十二萬餘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補了清宮舊藏文物時代、類别的空缺和不足,諸如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玉器,漢代的陶俑,南北朝時代的石造像,唐代的唐三彩等。

而新入藏的古代法書名畫尤為大宗,為世所注目。如晉代陸機《平複帖》、王珣《伯遠帖》、顧恺之《洛神賦圖卷》,隋代展子虔《遊春圖卷》,唐代韓滉《五牛圖卷》、杜牧《張好好詩卷》,五代顧闳中《韓熙載夜宴圖卷》,宋代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郭熙《窠石平遠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等,均是人間瑰寶。

此項工作數十年堅持不懈,近年還從市場上以巨資購回宋代張先《十詠圖卷》,元代乃賢《城南詠古詩》,明代張宏《延陵挂劍圖》、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清代石濤《高呼與可圖卷》等,尤其前兩件是溥儀以賞溥傑為名從宮中盜出而流散民間的,今日複歸寶藏。

為保護好這批數量巨大的古物瑰寶,從五六十年代起對原有庫房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采取了防潮、防蟲的各種措施。九十年代後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庫房,可入藏文物六十餘萬件。新庫房恒溫、恒濕,防火、防盜,并采用現代化技術自動控制,可保文物安全無虞。

自1950年開始,組建了文物修複工廠,1980年擴建為文物保護科學技術部,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對殘損的文物進行修複,數十年來為本院及兄弟單位累計修複文物達十一萬餘件。

藏品展覽

藏品分類

作為中國文物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該院所藏文物一類為清代宮中曆史文物和奇珍異寶;另一類為中國曆代文化藝術作品。包括有青銅器、玉及石質雕刻、古代印玺、法書名畫和碑帖、古代陶瓷器、絲織刺繡品、漆器、琺琅器、金銀器、木牙質雕刻、文房用具、明清家具等。

其中如春秋立鶴方壺,戰國秦石鼓,晉陸機《平複帖》、王詢《伯遠帖》,唐青釉鳳頭龍柄壺、大聖遺音琴、韓滉《五牛圖》,五代顧闳中《韓熙載夜宴圖》,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元代楊茂剔紅牡丹紋尊、朱碧山龍槎銀杯,明代唐寅《王蜀宮妓圖》、張宏《擊缶圖》,明萬曆孝端皇後鳳冠,清大禹治水玉山等作品,均在海内外久負盛名。

陳列與展覽

為了使院藏瑰寶和廣大觀衆見面,在陳列展覽方面,除了保存和複原三大殿、後三宮和西六宮等處的原狀陳列之外,又不定期開辟了青銅、陶瓷、工藝、書畫、珍寶、鐘表等專館,供參觀者欣賞。還開設有臨時展廳,舉辦各種主題性展覽,如近年來的《古書畫真僞對比展》、《古陶瓷真仿品對比及古窯址資料展》、《清代宮廷包裝藝術展》、《五十年入藏文物精品展》等,都是廣受社會各界歡迎的展覽。同時也引進國内各兄弟博物館和國外的收藏文物展。

對外交流

北京故宮博物院還組織小型文物展到各省市博物館展出,并應邀到國外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此類展覽愈見頻繁。

自1935年故宮文物第一次出國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以來,已到過亞、歐、美、澳四大洲的衆多國家和城市展出,赴展的國家有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德國、奧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所到之處,無不引起當地觀衆的極大興趣,使異國的人民得以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和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為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近十幾年來,北京故宮博物院觀衆人數逐年增加,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衆600—800萬人次,而且,随着旅遊事業的發展,觀衆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文獻出版

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是以清代皇室藏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文物博物館專業性圖書館。抗日戰争時作為“古物南遷”的善本、珍本圖書有1334箱總計157602冊又693頁,其後被運至台灣。1949年以後,不斷購進和接受私人捐贈圖書,現有藏書50餘萬冊。古籍圖書有清内府刻本(殿本)、抄本、明、清坊刻、家刻本等珍貴版本。内容以史志、天算、金石、書畫、佛經和曆代諸家文集為主。除大量漢文書籍外,還有一批滿、蒙、藏、回文書籍。其藏書是中國現存古籍圖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建院以後,故宮博物院在清點整理的基礎上,即着手編輯、印刷院藏各種文物圖錄和圖書檔案資料,出版定期刊物,向社會各界廣泛介紹故宮的宮殿建築和文物收藏。曾出版的定期刊物有《故宮周刊》、《故宮旬刊》、《史料旬刊》等。

1949年以後,編輯出版的大型圖錄、集冊有《故宮博物院藏曆代名畫集》、《故宮博物院藏曆代法書選集》、《故宮博物院藏瓷選集》、《故宮博物院藏工藝美術品》、《紫禁城宮殿》、《國寶》、《清代宮廷生活》、《國寶荟萃》、《故宮博物院藏珍品文物全集》(共60卷,已出版18卷)等等,不勝其數。現定期刊物有季刊《故宮博物院院刊》、雙月刊《紫禁城》。

1983年成立了紫禁城出版社,專門負責編輯出版任務。

根據1928年《故宮博物院組織法》規定,“故宮博物院因學術上之必要,得設各種專門委員會”。1929年組織了院内外有關專家、學者,成立了文物專門委員會,對院藏文物進行了初步評審和鑒定。

1949年以後,曾多次組織院内外專家、學者對院藏各種文物重新進行鑒定,并根據其曆史和藝術價值的高低,劃定和區分其等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對文物、建築、園林、古籍、宮廷曆史及博物館學的研究。

1953年成立了學術委員會。

從1997年起,為了适應故宮博物院深化改革開放的需要,院内組織機構又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将原先分置的保管、陳列和研究三個部門進行改組,成立了古器物部、古書畫部、宮廷部和展覽宣教部。新組建了資料信息中心,專司推進故宮博物院的信息化工作。

陸續投入資金,引進現代科學技術,開通了故宮院内的計算機光纖網絡系統和各類管理用數據庫,又利用聯通世界的國際互聯網建立了故宮博物院的網站。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這個網站将使遠在異地的人們也可通過互聯網暢遊這座神秘的宮殿,一窺故宮雄奇瑰麗的建築和琳琅滿目的文物收藏。建立一個全新意義上的數字故宮已不再是夢想。

藏品

“故宮博物院”既是明清故宮(紫禁城)建築群與宮廷史迹的保護管理機構,也是以明清皇室舊藏文物為基礎的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涵蓋古今、品質精良、品類豐富。現有藏品總量已達180餘萬件(套),以明清宮廷文物類藏品、古建類藏品、圖書類藏品為主。藏品總分25種大類别,其中一級藏品8000餘件(套),堪稱藝術的寶庫。

購票須知

1.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為旺季,大門票60元/人n

2.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淡季,大門票40元/人n

3.珍寶館(即進入甯壽宮區,還包括戲曲館、石鼓館)參觀門票:10元/人n

4.鐘表館(即進入奉先殿區)參觀門票:10元/人

遊覽須知

自2011年7月2日起,故宮博物院實行自南向北單向參觀路線:午門(南門)隻作為參觀入口,觀衆一律從午門進入故宮;神武門(北門)隻作為參觀出口,觀衆參觀結束後可由神武門或東華門(東門)離開故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